孝贞皇后:23年皇后18年皇太后,明第3位太皇太后也是一位可怜人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6-29 12:10:51

在明朝一共出现了三位太皇太后:

诚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发妻,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父亲张麟是指挥使,洪武二十八年被洪武皇帝选中,嫁给燕王世子朱高炽,成为世子妃。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封为太子,张氏被册封为太子妃;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基,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洪熙元年朱瞻基登基,张氏被尊为皇太后;宣德八年宣宗病逝,英宗朱祁镇登基,尊祖母张氏为太皇太后。就这样张氏成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而且还是摄政太皇太后,朝中大事均需张太皇太后做主。正统七年,张氏病逝,孙儿将其追谥为“诚孝昭皇后”,升附太庙。

孝肃周皇后,明英宗的妃嫔周皇贵妃,为明英宗生下皇长子朱见深。因英宗发妻钱皇后一生无所出,英宗只能让庶长子继承皇位。如此一来,英宗病逝后便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尊,不过两位皇太后仅并尊四年钱太后便去世了。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病逝后,明孝宗继位。孝宗将祖母周氏尊为太皇太后,在太皇太后位置上17年的时间,周氏病逝,同英宗合葬。自孝肃周皇后开始,明朝嗣皇帝生母(未做过皇后)也可与皇帝合葬帝陵。

诚孝昭皇后既是明仁宗皇后,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不管是被尊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都是自己独尊尊位。孝肃周皇后不同,虽然明宪宗生母,但从未坐过皇后,所以宪宗登基后她只能与钱氏并尊皇太后,而且地位低于钱氏;在死后谥号不能系帝号,神牌不能供奉太庙。

除了诚孝昭皇后与孝肃周皇后外,明朝还有一位皇后曾做过太皇太后,此人便是孝贞纯皇后王氏。在三位太皇太后中,王氏是存在感最低的一位,她虽然做了宪宗23年的皇后,但是关于她的史料记载微乎其微。因为自己一生无所出,所以即便是新帝继位,也只是有一个皇太后的头衔而已;虽然做了13年的太皇太后,但因为在位的皇帝是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贪玩成性的皇帝,便可想而知王氏的结局。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存在感最低的皇后——孝贞纯皇后王氏。

白捡一后位

天顺八年,皇太子朱见深已经17岁,到了应该大婚的年纪。明英宗便亲自为儿子挑选皇太子妃的人选,经过层层筛选一共选出了12人,英宗又从这12人中挑选了3位,这3位不仅全部入太子宫,而且这3位中还会出一位太子妃。

这三位分别是:

出身名门的吴氏,舅舅因救过英宗的命而被封侯爵,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

中军都督王镇的女儿王氏

锦衣卫指挥佥事柏珍的女儿柏氏

不过朱见深对这三位都不喜欢,因为他喜欢的是自己身边的一个宫女万贞儿。虽然万贞儿年长朱见深18岁,但是因为万贞儿从朱见深年仅3岁开始便在其身边照顾,在朱见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便对这个对自己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宫女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并非母子之情,而是男女之情。

所以朱见深便想要父皇英宗能答应将万贞儿册封为皇太子妃,但是万贞儿仅比英宗小三岁,跟朱见深的生母周皇贵妃同岁,英宗又如何能答应呢?

见父皇坚持不肯,朱见深只好放弃,但自始至终一直深爱着万贞儿。

只可惜英宗还未来得及再考察一段时间这三位儿媳,便病重去世了。在临死之前,英宗特地叮嘱钱皇后与周皇贵妃,一定要尽快确定太子妃人选,让太子大婚。

英宗去世后,朱见深登基,史称明宪宗。

继位七个月后,终于在三位候选人中确定了皇后人选,此人便是吴氏。

吴氏被正式册封为宪宗皇后,母仪天下,然而吴氏却仅仅只在皇后之位上一个月的时间,便被废了,成为明朝历史上在皇后之位上时间最短的皇后。

吴氏被废后位不为别的,就因为吴氏杖责了一位宫女。若是杖责一般的宫女,自然无人敢置喙,毕竟皇后杖责宫女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吴氏杖责的却是宪宗最深爱的万贞儿,宪宗继位后万贞儿仍旧以宫女的身份十分在宪宗身边,并未册封什么位份。

然而万贞儿虽然是宫女,但是有宪宗的盛宠便不是普通的宫女。

吴皇后虽然年轻貌美,出身名门,但是宪宗的心思都在万贞儿身上,而冷落了吴皇后。吴皇后心怀怨恨便故意为难万贞儿,万贞儿有宪宗的宠爱在有怎么会任由吴皇后欺负呢?便出言顶撞了吴皇后,吴皇后抓住把柄将万贞儿杖责了一顿。

宪宗得知心爱的女子被杖责后,一气之下冲到坤宁宫将吴皇后杖责一顿为万贞儿出气;然而这仍旧不能让宪宗消气,很快吴氏被废掉了后位。

虽然吴氏被废掉后位,但万贞儿既然是英宗否定的皇后人选,宪宗自然不敢不孝,将万贞儿扶上后位。所以宪宗便选了中军都督王镇的女儿王氏为继后,就这样王氏“白捡了”一个后位。

册立王氏为皇后,所有合行礼仪,尔礼部会同翰林院斟酌举行

然而这个白捡的后位,或许王氏并不想要。

23年皇后

成化二年万贞儿生下皇长子,母凭子贵被晋封为贵妃。

有了正式名分的万贞儿在宫里的地位自然跟之前完全不同,再加上有皇长子傍身,其实际地位甚至压过了王皇后。

王氏虽然身在后位,但是有盛宠的万贞儿在,宪宗便不会宠爱自己,如此一来,王氏便只是一个摆设皇后,甚至为了能安身立命,保住后位,而看万贞儿脸色。更何况有吴废后这一例子在,王氏自然很清楚,只要宪宗宠爱万贞儿,自己便不能得罪万贞儿分毫。正因为王氏能委曲求全,得以保全了后位。

《万历野获编》:能委曲下之,故得安于位

不过皇长子出生不到一年便夭折了,但即便是如此宪宗对万贞儿宠爱丝毫不减。

后宫其他的妃嫔没有得宠的机会,又如何能怀孕生下皇子呢?

即便是身为中宫皇后的王氏,也几乎没有得宠的机会。

为了皇位有人继承,礼部尚书姚夔便委婉地跟宪宗提了提“雨露均沾”的意思:

思圣体之当慎惜,思圣爱之当均溥

宠幸妃嫔本就是宪宗后宫之事,自然不想外臣说什么,所以便告知礼部尚书“后宫的事情我自己会处置”,便准备糊弄过去,不准外臣再说什么。但是宪宗迟迟没有皇子出生,朝臣们自然也着急,恰好这年遇到了大旱,群臣便将大旱将宪宗宠幸后妃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希望宪宗能找以子嗣为重,明确嫡庶尊卑。宪宗还是没有因此群臣的奏疏而说什么,群臣虽没有明说王皇后,但是从群臣的只言片语中便可以看得出,王皇后不得宠,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而不求子孙众多,以固国本,安民心哉?伏愿陛下思祖宗传体之重。明伉俪之义,严嫡庶之分。以尊敌体,以正宫闱。使阴阳各归其分,日月相并而明。宗社万年之基,将在于此。

没有承宠的机会,自然便不会怀孕生子。

不过王皇后不得宠,也并非只是因为万贞儿得宠的缘故。是因为宪宗真的不喜欢王皇后:

成化五年,柏贤妃因为得到宠幸而生下皇次子,但次子夭折;

成化六年,纪女史因为满腹才华而得到宪宗的宠爱,一夜宠幸便怀孕,生下了皇三子朱佑樘。成化十一年,朱佑樘被封为皇太子。

自此以后,或许是因为万贞儿“年老色衰”,又或许是因为万贞儿对约束宪宗没有了兴致。

从成化十二年,一直到成化二十三年宪宗病逝,一共出生了11位皇子六位公主。

而这些皇子公主全部都是妃嫔所生,宪宗能够在万贞儿之外宠幸这么多的妃嫔,并且让这些妃嫔怀孕生下皇子公主,而唯独王皇后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便可见,宪宗只是将王氏放在了皇后的位置上,却并不宠爱王氏。

18年皇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病逝,皇太子朱佑樘继位,史称明孝宗,年号弘治。孝宗的生母孝穆纪皇后(纪淑妃)在成化十一年便去世了,所以孝宗继位后,王氏便是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不过孝宗的生母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孝宗的祖母周氏仍旧健在,上头压着一个不好惹的婆婆,王氏颐养天年的日子自然便没有那么舒心。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孝肃周皇后并不是一位通情达理的皇后,英宗第二次登基的时候,便因为儿子是皇太子的缘故,而想要取代钱氏坐到皇后位置上去,然而有英宗护着,周氏在英宗一朝时一直忍耐着,并不敢将钱氏如何。

周氏的野心英宗又怎么会不清楚呢,所以英宗在病逝之前在遗诏中留下遗言:多年后一定要让钱皇后同自己合葬帝陵;废黜妃嫔殉葬制度。

就这样英宗仍旧不放心,拉着大学时李贤的手,叮嘱李贤。

然而宪宗一继位,周氏便开始故意为难钱氏,想要废掉钱氏后位,独尊皇太后,幸好有群臣护着未能成行。之后周氏便故意与钱氏为敌,处处与钱氏作对。成化四年钱氏去世后,周氏也不想钱氏同英宗合葬,在群臣的多次努力下钱氏才最终被葬入帝陵,而且还在帝陵为周氏留了一个墓穴这件事才算过去。然而周氏故意不让钱氏同英宗真正的合葬,让人将钱氏的墓穴通道挖错方向,就这样钱皇后同英宗的墓穴并不是相通的。

有这样一位婆婆在,而且在位的皇帝还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可想而知王氏做皇太后时的日子,更多的只是孤寂而已。弘治十七年,周氏病逝,自此以后王氏便成为后宫中地位最高的。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病逝,皇太子朱厚照登基,史称明武宗,年号正德。

新帝继位后,王氏作为武宗嫡祖母,便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大明王朝第三位太皇太后。

13年太皇太后

明武宗生性好玩,虽在位16年,但他几乎不怎么上朝,而且为了不让生母张太后约束自己,干脆不在宫里居住,而是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豹房。武宗对待生母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嫡祖母呢?

不过正德五年,武宗倒是给嫡祖母上了一个徽号:

武宗登基后因为宠信宦官刘瑾,而让刘瑾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正德五年,安化王朱寘鐇以“除掉权宦刘瑾”为借口起兵造反,武宗宠信启用杨一清(历经四朝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前去平定叛乱,宦官张永为监军。

张永早已与刘瑾不和,杨一清便同张永合谋除掉刘瑾,就这样刘瑾倒台,被凌迟处死。

平定安化王叛乱、除掉宦官刘瑾,武宗很是高兴,便以此为借口,为王太皇太后上了一个徽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在后宫默默无闻的王氏,总算也被在位皇帝重视了一次。

比者外乱既定,内变潜消。数月之内,两功并成。揆厥所由,寔惟慈训。礼当报称,诚切于中。谨率文武群臣奉册宝上徽号曰:慈圣康寿太皇太后。

不过其实对于王氏而言,上不上徽号其实区别并不大,因为王氏仍旧过着在后宫过着无趣、孤寂的日子。虽然张太后是自己儿媳,但毕竟孝宗不是自己亲生,更何况张太后本就不是一位事无巨细、考虑周全的太后,但从孝宗一生只有她一位后妃便可知晓一二。自然王氏也不能指望这个儿媳能对自己多孝顺,至于孙媳,便更加指望不上,不过是面上过得去就可以。

在这样孤寂的后宫生活中王氏又过了13年,于正德十三年二月病逝。

王氏病逝后,武宗将其追谥为“孝贞纯皇后”,同宪宗合葬帝陵。

根据祖制,两年丧期到后,孝贞纯皇后王氏的神牌需要升附太庙,也就是正德十五年二月。

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王阳明仅用不到100天的时间便平定了宸濠之乱。然而武宗却想要亲自去活捉朱宸濠,所以便在这年八月亲自率军南下,其实此时的宸濠之乱已经平定了,但武宗仍旧坚持前往。这年十二月抵达南京,而且丝毫没有返回北京的意思。

正德十五年正月,距离孝贞纯皇后王氏升附太庙的日子还有一个月,大学士杨廷和便提醒武宗该回京了。一开始武宗并不想因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嫡祖母回京,但是在大学士杨廷和的一再劝说下,在正德十五年闰八月武宗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启程回京。

此时孝贞纯皇后王氏的大祥之日(去世两周年)已经过去半年,历经四个月武宗终于回到了京城。而且这样的大礼理应武宗亲自来主持,然而武宗却突然吐血倒地不起。

就这样孝贞纯皇后王氏的升附太庙的仪式只能一拖再拖,到了正德十六年正月,才不得不举行。

但是因为此时的武宗已经病重不能起身,便不再亲自主持,此事武宗交给了驸马都尉蔡震。蔡震是明英宗次女淳安公主的驸马,若是论辈分的话,蔡震同孝贞纯皇后同辈。

就这样,孝贞纯皇后终于在多次波折后后得以升附太庙,神牌供奉在宪宗旁边。

结语

孝贞纯皇后是宪宗继后,按理说谥号不能系帝谥,神牌不能供奉太庙。但是因为宪宗的发妻吴氏被废后位,孝贞纯皇后便同宣宗继后孝恭章皇后孙氏一样,不仅谥号系帝谥,而且神牌供奉与太庙。虽然孝贞纯皇后作为继后,享受到了作为嫡后的一切待遇,但是她却是一个可怜人。

宪宗一朝时,没有宠爱,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孝宗一朝时,头上有个婆婆压着

武宗一朝时,更加不被重视,毕竟在位的皇帝是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孙儿

也正因为武宗是一位顽劣成性的皇帝,导致王氏死后,升附太庙的仪式一拖再拖,最终也不是皇帝亲自主持,而是妹夫驸马都尉蔡震来主持。

王氏做了23年皇后、18年皇太后,13年太皇太后,70岁高寿而终。按理说应当是一位高寿有福的皇后,但是她在后宫几十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不过是在孤寂中度过。而且在母仪天下的皇后时,并没有中宫该有的威仪,不过是在万贞儿的阴影下,委曲求全过日子罢了。

不过因为王氏是宪宗皇后的缘故,其娘家人确实因此而平步青云:

父亲王镇做到了正一品中军右都督,事后被追封为阜国公;

弟弟王源最终被晋封为瑞安侯,年俸1300石;

弟弟王清最终被晋封为崇善伯,年俸1000石;

弟弟王浚最终被晋封为安仁伯,正德二年去世。

王氏虽一直默默无闻,但其娘家除了一侯爵、两伯爵,可谓是显赫一时。不过王家人并没有因此而恃宠生娇,而是一直谦恭有礼、安分守己,也是十分难得。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

《明史·卷一十三·本纪第十三

0 阅读:112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