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份,秘书告知了蒋介石一个消息,开国大将陈赓在上海去世了。
蒋介石和陈赓将军是敌人,可此时此刻,蒋介石的心情却变得异常沉重,听着秘书汇报,蒋介石竟也悲伤流泪。
他这个反应,把一旁陪同的人都吓到了,众人慌忙上前劝解,可怎么也劝不住,蒋介石愈发悲伤,还对一旁的儿子蒋经国说:“五个胡宗南也比不上一个陈赓啊!”
甚至,蒋介石还专门在台湾设置了灵堂,祭奠死去的陈赓,并痛哭流涕地表示:“没有陈赓,也就没有我了!”
蒋介石和陈赓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最开始,蒋介石非常喜欢这个黄埔一期的学生,甚至一度想将他招入麾下,成为心腹。
陈赓的能力当然比国民党这边任何一个将领都要强,只是国民党倒行逆施,很不得人心,清醒的陈赓并不愿意为虎作伥。
陈赓不能为自己所用,这成了蒋介石一辈子的遗憾。
早在陈赓刚刚考入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
当时,蒋介石在课堂上观察,注意到这个学生谈吐之中很有锋芒,机智过人,对于兵法极有研究,训练成绩也名列前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蒋介石认为,这样一个人才如果能够效忠自己,那是再好不过。
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陈赓很快进入军队,当了连长。
而不久之后,又赶上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对于这次征战,蒋介石非常重视,黄埔军校的大批学员都被他派上了战场,甚至连他自己都亲临一线指挥。
也因为这次征战,陈赓被调到了蒋介石的身边,成为了警卫连长。
这次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陈炯明,在众多优秀将领的推动之下,国民革命军几乎势如破竹,很快兵临惠州城下,并且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顺利拿下了惠州城。
这让蒋介石不由志得意满,觉得胜利就在眼前,于是,他指挥着部队继续向前推进。
但蒋介石的指挥水平,众所周知,在正常发挥的情况下,蒋介石指挥的绝大部分战斗都令人不敢恭维,这一次也并不例外。
军队虽然刚刚取得胜利,但战士们还没有休整过来,加上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大家的头脑,使得军队继续前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经过稳定的部署。
甚至蒋介石本人,也完全没有明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军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推进到了华阳一带,结果刚到此地,就遭遇了敌军的围攻。蒋介石本人也陷在了包围圈里,军心大乱,这下,蒋介石可慌了。
敌人已经无路可退,所以自然爆发出了比以往强大百倍的战斗力,国民革命军被打的节节败退。眼看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决定亲自冲上一线指挥。
但这个决定显然非常愚蠢,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结果是,北伐革命军兵败的速度更快了。
于是,蒋介石又下了命令,凡是溃逃的一律枪毙,排长逃了杀排长,营长逃了杀营长。
但问题是,敌人来势汹汹,即便蒋介石下了这样的格杀令,还是没能挡住大军溃逃的速度。到最后,已经杀无可杀,敌人已经逼近了蒋介石总指挥部所在的山头。
蒋介石一下子没了主意,他看到敌人潮水一般地冲上来,担心自己被俘虏后受到侮辱,所以直接拔出枪来,打算杀身成仁。
但这个时候,守在一旁的陈赓眼疾手快,拦住了蒋介石。陈赓对蒋介石说:“您是总指挥,您的生死会对整个战局发生影响,请赶快离开这里,再不走就晚啦!”
救命恩人十几年后,有人因为这件事情责怪陈赓,问陈赓:“当时你救蒋介石干什么呢?你要是不救他,现在哪来这么多事情?”
陈赓则哈哈大笑,说道:“我要是不救他,他岂不是成了革命烈士?”
这当然是玩笑话,当年国共两党之间还是合作的关系,并没有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蒋介石名义上还是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为了大局,当然不能让蒋介石死在战场上。
只是,陈赓的这一番劝解并没有起到作用,蒋介石脑子里已经一团乱麻,非要当场自杀不可。眼看劝不动蒋介石,情急之下,陈赓直接拽起他,将他背在自己的背上,然后一路冲杀了出去。
幸好,当时敌人还没有完全包围过来,陈赓在乱军之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背着蒋介石,狂奔了不知多少里地,又越过一条小河流,终于来到了安全的地界。
外面,敌军依旧在围攻,所以陈赓又带着蒋介石在草丛里藏了好几个小时。等到天黑,终于等来了一支援军,把蒋介石送了出去。
随后,陈赓又让蒋介石写下一封求救信,自己飞奔而去,将这封信交给何应钦,让他带兵来援救,就这样,终于解决了眼下的危机。
从此之后,“陈赓的腿”在黄埔军校可算是出了名,蒋介石也一直惦记着陈赓对他的救命之恩。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蒋介石一向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不过,现在自己的得意门生救了自己的命,他心里还是颇感骄傲的。
他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继续提拔陈赓,直到把陈赓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很快,陈赓就被提拔成了蒋介石身边的侍从参谋,可以随意地进出蒋介石的办公室,帮助蒋介石处理各项机要事件。
但有一件事情却一直是蒋介石心里的一根刺。他通过情报得知,原来陈赓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通过周恩来等人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虽然两党还没有撕破脸,可是在蒋介石心里,共产党是自己的头号敌人,不得不除。
陈赓这个学生竟然加入了共产党,实在是糊涂。即便陈赓救过他一命,可一想到陈赓身上这共产党人的身份,蒋介石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他曾经各种明示暗示,希望陈赓能够退出共产党,加入自己这一方。
陈赓并不傻,他听得懂蒋介石话中的意思,但他绝不可能做这样背信弃义的小人。
国共两党之间,陈赓心中的天平始终是偏向共产党的,因为他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够真正挽救中国的现状。
陈赓当年毅然决然地投身黄埔,为的就是救国救民,如果因为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脱离党组织,那岂不是违背了陈赓做人的原则?
眼看陈赓油盐不进,蒋介石又动了将他调回黄埔的念头,就算是救命恩人也不管用,一旦触及到蒋介石最核心的利益,他这个人是什么都不顾的。
危机四伏陈赓则感受到危机正在向共产党逼近,他在蒋介石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份名单,里面用红笔圈出了所有共产党员的名字,这些共产党员平时都在黄埔军校学习或工作。
明面上,大家都是自己人,但很显然,暗地里蒋介石一直在防备他们,联想到蒋介石近期的一系列动作,陈赓认为,不能继续留在蒋介石身边了。
于是,陈赓编了个理由,提出自己要辞去参谋的工作,这倒是正中蒋介石的下怀。
如果他自己把陈赓赶走,那会被人说落井下石,陈赓主动走,外人就不能再说什么了,蒋介石非常痛快地同意了陈赓的离职申请。
而就在陈赓走后不久,一件大事发生了。
1926年,蒋介石借着中山舰事件,要求所有的国民党党员和共产党员都要公开身份。
而且,一些同时加入两个党派的党员,要放弃共产党员的身份,只能忠于国民党。
蒋介石这样逼着大家退档,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怒。
陈赓直接站出来,公开宣布自己是共产党员。同时他宣布放弃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就此和国民党划清界限。
蒋介石对于这样明显和自己对着干的行为非常恼火,恨不得立刻就将陈赓治罪,但还是因为此前的救命之恩,他不好直接发作。
不过,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向全部的共产党员展开。
1927年,蒋介石极为阴险的制造了四一二政变,抓捕、残害了大量的共产党人。
白色恐怖蔓延,共产党员的人数锐减,其余的共产党员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转入地下,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路线。
和敌人之间,不可能存在永久的和平,枪杆子里出政权才是唯一的真理。
所以,陈赓很快便赶赴南昌,共同参与有关南昌起义的一系列事宜。但很不幸的是,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但敌人的反扑更加强烈,南昌失守,党员们流落各方。
陈赓最终在上海安顿下来,并成为了中共特科的负责人之一,和周恩来一起,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
因为蒋介石的残忍行为,共产党员们都纷纷离开了黄埔。但其中最让蒋介石感到可惜的,还是陈赓的出走,因为蒋介石深知,陈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把陈赓看做自己的得意门生。但现在,陈赓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这让蒋介石很受刺激。
一方面他还是爱惜陈赓才华,感激他当年的救命大恩;一方面,他又恨不得将陈赓除之而后快。因为以蒋介石的原则,如果陈赓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话,那还不如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劝降失败陈赓在上海执行的情报工作,是最危险的任务之一。上海是敌人的大本营,特务无孔不入,我党的地下情报人员很有可能被逮捕。
但越是危险,越要有人承担起这份责任。陈赓是个优秀的情报人员,为了掩人耳目,曾经用过二十多个假身份,而且他善于伪装,哪怕在特务眼皮子底下,也有很多逃出虎穴的办法。
甚至,因为假身份做得太好,特务们还闹出过“拜托陈赓抓陈赓”的笑话。
因为上级一直要求特务们抓捕陈赓,可特务确实不知道陈赓在哪儿。这时候,他们听说上海有一位王先生很有门路,于是花了大笔价钱,请这位王先生过来商议。
但很不巧,王先生其实正是陈赓假扮的,这是他在上海行动的假身份之一。
特务们不明所以,还以为自己找对了人,对着陈赓本人千恩万谢,最后,自然是白白给中共特科送上了一笔活动经费。
但是,虽然陈赓一向行动谨慎,却还是被特务抓住过一回。
那是1933年发生的事情,原本陈赓是在外地执行任务,但因为他受了伤,所以不得不回到上海进行疗养。不料,他刚回到上海没多久,就被叛徒出卖了。
在一家电影院里,陈赓和特务迎头相遇,陈赓来不及脱身,被特务抓进了狱中。随后,他又被带到了南京受审。
蒋介石一听陈赓被抓,大喜过望,他依旧抱着侥幸的念头,认为可以劝降陈赓,为了表达出自己的诚意,蒋介石决定亲自和这位曾经的学生谈一谈。
得知蒋介石要见自己,陈赓清楚这位曾经的校长打的什么算盘,他也早有应对之策。
几天后,这对曾经的师生在办公室见了面,蒋介石一上来便套近乎说:“陈赓,你瘦多了。”
陈赓听到这话也笑了,他反唇相讥:“所谓瘦吾貌而肥天下,校长你也瘦多了,然而,身为一党一国领袖,校长瘦了,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呀?”
一听这句话,蒋介石顿时变了脸色,他咬咬牙,忍住怒气,又对陈赓说:“你当初年少无知,难免误入歧途,但现在,只要你愿意迷途知返,你还是我最器重的学生!”
听完这话,陈赓沉默不语,蒋介石以为自己的劝说起了作用,又趁热打铁说:“只要你愿意发表一份声明,跟共产党脱离关系,我绝对会给你优待的,你能拥有的出路,比现在要强上十倍!”
听到蒋介石这句话,陈赓当真拿过桌上的纸笔,奋笔疾书起来。
蒋介石顿时眉开眼笑,便凑过去,想看看陈赓写了什么。
结果,陈赓直接举起自己所写的字对蒋介石展示,那上面写的是“打倒蒋介石专政”、“独裁绝无好下场”等一系列的话语。
看着蒋介石扭曲的脸色,陈赓哈哈大笑,说道:“校长,这就是我的态度!”
左右为难蒋介石勃然大怒,摔门而去,陈赓自然还是被送回监狱。蒋介石当时甚至起了直接杀掉陈赓的念头,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打消了,因为蒋介石发现,陈赓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陈赓当年在黄埔便是名人,国民政府中无数的军官都是陈赓的同学或者是师弟。
当年,陈赓人缘好,朋友满天下,所以,现在他一被抓,他的亲朋故交们都十分着急,纷纷前来为他求情,求情的信堆满了蒋介石的办公室。
甚至,为了陈赓的安全,连宋庆龄都出面,亲自前往狱中探望陈赓,还发表了一篇声明说:
“如果我们容许这些革命战士们被逮捕被监禁,甚至被害,那就是容许了可恶的反动势力摧残中国民族生命的根苗。释放他们,释放几千个与他们一样的人,就是释放中国民族革命精神的不可征服的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中国就不能像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样地生存下去。”
宋庆龄又亲自面见蒋介石,对他说:“陈赓曾经是你的学生,东江之役,他救了你命,你现在说着要杀他,置礼义廉耻四个字不顾,怎么对国民大众交代呢?”
宋庆龄这一番话,让蒋介石不知道如何回应,他知道,这并非宋庆龄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大多数人的诉求。
民间对这件事情反应也很大,因为大家都知道陈赓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把救命恩人关进大牢,这完全是违背道义的事情。
蒋介石平时已经很不得人心了,再加上这次事件激化了矛盾,外界各种口诛笔伐,让蒋介石烦透了,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会是这样一种局面,当初还不如直接放过陈赓。
现在可好,里外不是人。
自从陈赓被抓,蒋介石的办公室就没有消停过,从将军到幕僚,几乎所有人都在想办法给陈赓求情。
在国民政府的这些官员看来,虽然两党现在已经是你死我活了,但毕竟陈赓当年对他们还是不错的,大家都是朋友,没必要闹得这么难看。
在这件事情中,想要对陈赓动刑甚至将他杀害的蒋介石,反而单方面的被孤立了。
对此,蒋介石非常无奈,他现在被架在火上烤,陈赓的事成了个烫手山芋,他如果再把陈赓关在监狱里,恐怕舆论就控制不住了。
万般无奈之下,蒋介石将陈赓从监狱转移到了宪兵司令部的一处小洋楼内,而且还特地吩咐看守陈赓的士兵,不准用刑,也不准虐待他,每天要好吃好喝好招待。
做犯人做到这种地步,还真是头一回,但对陈赓来说也没什么可高兴的,他还是不能恢复自由,因此,还是要想办法努力斗争。
但蒋介石也没打算轻易地放过陈赓,他想了各种办法,希望能够对陈赓实行“教化”。简单来说就是精神折磨,加上各种威逼利诱。
蒋介石让看守带着陈赓到处去看戏、逛公园,甚至还派人到洋楼里陪着陈赓打麻将。
对于这一波又一波的攻势,陈赓觉得不胜其烦,他现在只想获得自由,他在小洋楼里等待着逃出去的机会。
逃出生天终于有一天,一个法官来了,说是受蒋介石的命令来审讯陈赓。
但是,在审讯的过程中,两个人对上了暗号,这法官其实是组织上派来和陈赓接头的。陈赓和蒋介石之间的斗争已经传遍全国,党组织花了好大的心思,才终于让这位同志混了进来。
陈赓还得知,看守他的这队宪兵,有两个是自己人,三天之后的晚上,这两位同志会协助他从阁楼上逃生。
于是,三天后的晚饭时间,陈赓在楼上等待着,地板下面忽然传来几阵轻微的响动,陈赓立刻推开窗户,在两个同志的接应之下逃出了这座软禁他的阁楼。
第二天,事情就传开了。
不过,蒋介石倒觉得放松了不少,这几个月,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置陈赓,但想来想去,永远都想不出办法。现在,陈赓自己跑了,反而是帮了他一把。
陈赓本人也确定,在这次事情中,蒋介石应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陈赓再不逃跑的话,蒋介石就真的没有办法向大众交代了。
杀了恩人是损害蒋介石自己的名誉,可如果直接把陈赓放了,蒋介石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今后没有办法在政府内树立威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陈赓自己跑掉。
当然,这对师生之间的斗争还远没有结束,之后的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他们还会一次又一次的交手。当然,蒋介石永远都是输家。
在陈赓这个学生手里吃了太多次的亏,让蒋介石心中的积怨越来越深。
但同时,他也无数次地感到可惜,他也曾设想过,如果当时能够劝降成功,也许会是一番不一样的局面,所以才发出了“五个胡宗南也比不上一个陈赓啊”的感慨。
直到陈赓去世,为此痛心疾首的蒋介石还是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比共产党差在哪儿?
其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切,本就是他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