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舒亶吗?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说起差点要了苏轼命的乌台诗案,你肯定听过。这案子背后,舒亶可是个关键人物。但他到底是奸臣还是功臣?这问题,还真不好说。
咱们先说说这乌台诗案。苏轼那封《湖州谢表》,还有他以前写的诗,被舒亶他们翻来覆去地解读,说是讽刺朝廷。皇帝一听,大怒!苏轼就被抓了,关了一百多天,差点没命。这舒亶,是不是坏透了?哎,先别急着下结论。
你想啊,在北宋,御史可是个厉害的职位,专门盯着朝廷官员,谁犯错了,他们就弹劾。他们权力大,但官位却不高,这叫“以卑秩尊,以小制大”。这意思就是说,他们可以弹劾任何人,即便当朝宰相,他们也照参不误。舒亶作为御史,弹劾苏轼,其实也是在尽职。
再说,舒亶可不是只会搞文字狱。他年轻时就够胆色,当县尉时,下属不孝,直接给杀了,然后自己辞职回家。这魄力,一般人没有!后来王安石看中了他,把他提拔起来。他还出使西夏,一个人就谈妥了边界问题,这胆量和本事,没几个人能比。
他当上御史后,可没闲着。十几年里,他弹劾了不少大官,包括宰相!当然,这背后,肯定有皇帝的支持。他处理案件也挺公正,还自己罚过自己。
乌台诗案之后,舒亶被人们贴上了“奸臣”的标签,但这只是他人生的一小部分。他后来还被启用,去平定叛乱,收复失地。想想看,一个被认为是奸臣的人,也能成就一番功业,是不是挺有意思?
所以啊,舒亶到底是奸臣还是功臣?这还真不好说。他既参与了乌台诗案,差点害死苏轼,但也平定了叛乱,收复了失地。历史是复杂的,人物也是多面的,我们不能只看一面,就轻易下定论。他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想想,是不是?也许,他只是个被历史误解的人。舒亶的经历,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一面,要看全貌。 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北宋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无奈。 历史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时代的印记。 舒亶,便是这复杂时代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