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处暑冷嗖嗖,晚处暑热得哭”,今年处暑有啥说法?看农谚咋说

李肃说科技 2024-08-20 20:15:02
导语: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总结性的一站,较之春夏两季,处暑就是在为秋冬的回归做铺垫。

通常来说,到了处暑也是的时候该被热浪“收拾了”,天气逐渐变的不再像春夏那般热烈。

要是再像几天前那样挥手间还会有热风阵阵,此时的热风已经被清凉的晚风代替。

甚至有些地方晚上已经比白天要冷,甚至比早上还要冷。

“早处暑冷嗖嗖,晚处暑热得哭”,这句流传广泛的农谚总结了处暑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天气状况。

早上大家还得提前加衣保暖防止感冒到,不然冷得会让父母放心不下担忧的。

到了晚上,酷暑还没有缓解,热度让人烦躁无奈的不想再出门去放松解压,一出去就能跟着夜色消失的热都懒得出去。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它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正式结束,这也意味着秋季悄然来临。

2023年的处暑时间是在8月23日22时33分48秒,而明年的处暑时间是在8月22日22时54分48秒。

处暑。

既然是一个节气,那么它必定会在天气上有着明显的变化,那么这种明显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人类在农业方面的一些行为。

农谚用说法总结出了处暑节气前后的天气特点,在这些说法中可以发现农谚在农业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俗话说得好“农夫一言,倾国倾城”,道理就是这样的。

古人重视农业,那是因为古代人的生活基本上就全靠农业支撑起来,没有农业就没有他们的生活。

只有在田间地头勤勤恳恳干活儿的人才能够收获好果实过上好日子。

那么农谚又是怎么说的呢?

“早处暑,冷嗖嗖”这里面说的是早晨的时候有很强的凉意,这也就是处暑前几天出现的情况。

而“晚处暑,热得哭”说的是到了晚上天气还非常热,这说明处暑后晚上的天气还是相对温暖的。

一般来说,在处暑前,大家可能还会觉得晚上有些凉意,以至于用毛巾盖着睡觉。

而在晚上的时候,大家甚至有可能觉得晚上就算是光着膀子想要清爽一下也不会感冒,这种情况到了第二天早上可能就会觉得有些凉意。

处暑前后,不同时间段的温差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生活中不去关注都能发现,因此人们各自记下了自己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规律,于是一个个农谚就这样流传了下去。

这些流传下来的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共同体验,这些共同体验也成为了大家一致认可的事实,因此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说法和说法背后的因果关系。

人们用自身经验和观察总结出的说法,即便现在看来仍旧有不少道理,所以农谚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它成为一种极具智慧的文化,也让它代代相传至今。

但也并非每年都是这样,有时会提前冷或晚点冷,或者湿度仍然比较大,这些现象都与是否有冷空气有关。

如果有人问,那照这么说不会每年都凉凉的吗?

难道不能“不冷也行”?

这时候,就要从历史上可以作为参考的数据中找到答案。

身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节气,处暑自然会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处暑在不同时期天气状况变化有哪些。

处暑纪实 “无雨不立秋”。

这句话总结了秋天,多指立秋这个时节,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立秋作为秋季第一个节气,而这句话强调了立秋的重要性,因为立秋时节最具有代表性,能够准确反应出秋季来临的时候。

毕竟只要能知道立秋来临,就能知道秋天在慢慢来临,也能大概判断其他节气出现时间以及和立秋的关系。

而“无霜不处暑”这句话也是这样意思。

霜作为天气唯一一种形态,不仅仅表示着天气在慢慢降温,还暗示了霜降这个节气正逐渐来临。

霜降作为十月后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后第一个节气,而这个时候天气已经非常寒冷,因此农民们必须提前准备冬季来临后的生活。

但是霜这个东西不好预测,因此产生了这句农谚。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务实和明智的方法,因为这些影响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现象并不是每年都有,因此这些人们所关心的事物也没有产生标准化结果应该是应有的状态。

但是有一些其他现象每年都有,并且具有帮助人们判断未来状态根本性的能力,这就是“时令”。

这种东西就是冬夏之交,春秋之际,也就是这两个时候。

综上所述,这个总结比较简单,一言以蔽之:处暑主要影响着下十月这个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一切。

这种简洁明了的总结方式帮助人们将重要信息整理成简单易懂的知识,而这正是我们熟知地区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使得植物生长的规律也逐渐稳定下来,因此人类的研究活动越来越繁多,发现越来越多植物物种及其生长规律,而这些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革命的发展。

在这场革命中,人类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并开始将目光转向更多科学领域,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南北方习俗。

处暑逐渐被我们所重视,人类也逐渐让自己在这次重大变化中获取更多好处。

不同于以往,随着夏天慢慢消失,性质也发生变化,人们逐渐改变饮食习惯,用美味来庆祝时令和收获。

当然,不同地方不同习俗影响着南北方饮食方式差异显著,而不同地方不同习俗也带来了处暑饮食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南方一词通常用来指代以长江为界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指代以长江为界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因此,南北方习俗简单来说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饮食习惯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食物类型上。

北方人称南方饮食结构为“米”,吃大米生活,而南方人则认为“面条”代表北方人饮食结构。

这主要与两种谷物生长地域有关,因此主食结构和类别各异,但面食并不是北方人唯一吃的食物,稻谷也是北方人的重要食物之一,因此不能小看北方人的稻谷种植水平。

但是南方人是稻米原产地之一,因此对稻米比较熟悉也并不奇怪,可以说在稻米种植上南方人的数据耀眼程度不比北方人差,因此不能小看南方人的稻米种植水平。

于是,在不存在主食争论问题上,两方达成共识:到了夏末初秋的时候,鸭子最好吃,然后分别总结了一套符合自己居住地大部分人群共识认可下得出的结论,并记录下来广泛传播,因此各自居住地特点鲜明且各具特色自己独有味道医学文化逐渐演化而成,在众多人类共同经历下褪色为不变不移向后面传播知识的一部分——饮食习俗,并传承至今。

结语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还有更全面的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四季之计,在于二十四节气”。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24个节气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我们将详细了解这些古老而重要的知识,它们不仅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还对我们自身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未来走向。

1 阅读:48

李肃说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