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掖县有个“水音社”,“水音”似因“水南”而来

胶东的小故事 2024-12-06 07:14:32

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叫作“水音社”,属清代掖县(现莱州市)管辖。

在明清时期,掖县实行“乡、社”制(另有四关四隅),县下设乡,以乡领社。至清代中期,共设有七乡、八十三社。“水音社”具体属于七乡当中的“进士乡”(位于掖县北部)管辖,同属该乡的还有“朱桥”“西由”“王徐”等社。

根据《掖县志》的记载,“水音社”至清末时共辖十八个村。但可惜的是,详细的村庄名录在县志中并未提及。好在到了民国时期,掖县推行区乡制之后,当地还设立了一个同名的“水音乡”,其辖区应与原来的“水音社”有重合之处。而“水音乡”所辖的村庄名称在县志中有明确收录,可以帮助后人管窥“水音社”的大概位置。

具体而言,民国时的掖县“水音乡”共辖六个村,分别是沙埠庄、河口、史家、水南、宗家、赵家。对照上世纪末的地图不难发现,这些村庄集中分布于当时的过西镇(现分属不同镇街)辖区内。按照一般逻辑推测,清代的“水音社”应该在“水音乡”的基础上再向外扩大一些,换句话说,上述村庄的毗邻区域尤其是以南、以西地带,很可能也属“水音社”管辖。

与那些直接与村庄或者山川同名的社不同,“水音社”的名称多少有些晦涩,尤其是其中的“音”字,并不常用于地名当中。笔者初次接触到“水音社”这个称呼时 ,也是颇感费解(县志中并没有解释“水音”的含义)。

不过,在详细查阅上述村庄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应名称之后,笔者逐渐形成这样一种理解,即:“水音”是“水阴”的谐音雅化称呼。在古汉语的方位体系中,山北水南谓之“阴”,所谓“水阴”,即“水南”之意。而在“水音社”(水音乡)辖区内,正好有一个“水南”村,含义与“水阴”相仿。此外,这片区域总体位于“王河”(万岁河)以南,也符合“水阴”的方位表述。因此,笔者认为,“水音”应当就是“水阴”的雅化,多半是古代的文士不愿直接用“阴”这个字眼。

总体而言,“水音社”在《掖县志》中的存在感不算太强。除了区划本身之外,再就是在“节妇”和“义田”中有两处简略提及。其中,“节妇”章节称:“徐氏,适水音社邓开先,六年而寡。氏年二十有七,孝事舅姑,存殁毕备,鞠嗣子授室抱孙焉。”“义田”章节称:“水音社义田,在四区诸冯乡万岁河南,义田一段,长四十四弓,阔十五弓半。有碑载明为水音社公有之义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