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双生偶像。
它类似“瑜亮”之喻,既实力相当,又总要分出一个高下。
当然,所谓“双生”,也未必仅仅是数字意义的“双”与“对”,其核心内蕴,更多指向的是并驾齐驱。
而在港娱江湖。
例子颇多。
一开始是乐坛的“谭张争霸”。
粗暴一点描述,谭咏麟从1984年开始,全面制霸了香港乐坛,成了唯一的王,其后张国荣在1986年崛起,后因舆论乱象丛生、拥趸倾轧太过,谭咏麟一怒退出乐坛,又两年后,张国荣也意兴阑珊,黯然引退。
上述事件,在不同时期,都有各自的标志性事件。
比如,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为何说谭咏麟“全面制霸”香港乐坛?
很简单,从1984年到1987年,谭咏麟在十大劲歌金曲入围十一首歌曲,于十大中文金曲入围八首歌曲,也曾连续两年夺得十大劲歌金曲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和金曲金奖,可称震古烁今。
而张国荣能在谭咏麟巅峰彼时,夺得金曲金奖殊荣,也足证实力。
这就叫偶像“双生”。
而后是成、周之决。
它是“双周一成”年代的前奏。
成龙很早就出道,但一直都迷茫不知前路,先做龙虎武师,而后模仿李小龙,再后来想做古龙式主角,被嫌弃样貌太丑,一路摸爬滚打哭。
直到走上功夫喜剧的路子,才算站稳了脚跟。
但这个时候,他前面还有许氏双杰,《摩登保镖》和《最佳拍档》三部曲,就是其赫赫雄威,所以成龙仍只能等。
待到二人势头衰竭,“时装、动作、喜剧”的年代,才正式来临。
然成龙与师兄洪金宝才刚刚风光一年,1986年,斜刺里杀出来一个“拿枪”的周润发,硬生生将成龙和洪金宝拍低一头。
此后三年,成龙只凭《龙兄虎弟》胜过一场。
但这只是开始。
九零年代伊始,来了一个“跳级”生。
他叫周星驰。
从入行资历来讲,他和梁朝伟同期,而从影坛来说,他只比郭富城略早,和成、周之间,差了不止一个代际。
但这人在影坛出道的第三年,就凭一部《赌圣》冲天。
简单点说,在整个九十年代,他一个人独霸了半壁江山,三成给了成龙,一成给周润发,剩下一成,留给了另一对“双生”偶像。
余者尽匍匐。
双周一成,腾达有先后,但任意一人,皆可谓万中无一的绝顶高手。
而周星驰,绝对是天纵之才。
成龙占了哪三成?
《红番区》、《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和《一个好人》,连续在双周手底下“吃瘪”七年的成龙,以三连冠和两破纪录作为回敬。
如果不是遇到“化龙”的郭、郑二人,还有夺得四冠、追平周星驰的可能性。
但世事没有假如。
郭、郑的崛起,没有人可以阻挡。
而双周,则是成龙在香港影坛命中注定的对手。
他以搏命而往,对方一人持枪火迎战,另一人以嬉笑为凭,三人鏖战十数年,大略可称一句“旗鼓相当”。
妥否?
回头再看乐坛。
谭张之争落幕,一代新人又来。
一开始,两大家族对峙,当事者是同在1985年出道的张学友和刘德华,一年之隔,变成了三国大战,“跳级”生黎明加入战团,又过了一年,四大天王时代降临,另外一位“跳级”生郭富城,回港封王。
香港乐坛的顶级传奇,就此诞生。
天王之后,再无天王。
而关于谁人更红、更强的争论,也从彼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很有趣的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家最有道理。
一时一地、双标、下限论、选择性失明、虚无主义、吊打、避重就轻,天王拥趸的各出奇招,也堪蔚为奇观。
就天王之争,只想讲三点,其一,不要试图和黑粉讲道理,其二,作品才是最终的王道,其三,不爱可以,但没必要伤害。
可自行掂量。
再回到影坛。
上文提到,周星驰独霸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半壁江山,三成给了成龙,一成给周润发,剩下一成,留给了另一对“双生”偶像。
这对“双生”偶像,究竟何人?
郭郑。
二人的交集,始于一九九八年上映的那部《风云雄霸天下》。
而这又是如何一场纷争?
戏内共争孔慈,戏外争唱主题曲,昔时也有传言,嘉禾电影签下郭富城,又转头捧郑伊健,弄得郭富城不悦,直接罢演《风云雄霸天下》续集。
新世纪后,二人相继签约寰宇,一笑泯恩仇。
三度合作,物是人非。
以争唱主题曲为始,到携手共唱《风云义》为终,其间人心变化、跌宕起伏与冷暖之成,当事者最清楚。
无论如何,《风云雄霸天下》极威。
故事很多。
但没有一一例举的必要。
就如今时,“末法”年代的香港影坛,也仍有“五大巨头”的巅峰互望。
谁人更高,又谁人更强,谁人又将走得更远?
唯时间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