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宿崖,顾名思义,是一座长达几百米的悬崖峭壁,崖下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名就叫雁宿崖。雁宿崖村处于两山之间,两山相距不过百十米,中间有一道溪流,八路军管这种地形叫做天然“口袋”,当地村民更直接,称之为“棺材”,意谓日军要是沿着这里从北往南走,是自己走进棺材。
可以想见,敌人不进“棺材”便罢,进来之后,必然插翅难逃。接到杨成武的命令,各参战部队立即前往雁宿崖设伏。
1939年11月2日,日军东路一线的辻村大队从涞源出发,以银坊为目的地,在崇山峻岭间彻夜行军。按照杨成武所制定的战斗方案,素有“狼诱子”之称的游击支队对其进行了袭扰,日军侦察兵立即放出狼烟预警,其先头部队与游击支队交火,后者边打边退,日军一路追击,就这样被牵着鼻子引向了雁宿崖。
尽管日军自己也知道,雁宿崖一带已经“进入了八路军的势力范围”,因为“到处可见抗日宣传的布告”,但辻村大队自居为日军主力部队,官兵骄横狂妄,对此视若无睹。
翌日上午,辻村大队陆续抵达雁宿崖峡谷。在这一八路军预设的“口袋阵”中,一团负责扎“袋口”,截敌退路,团长陈正湘用望远镜观察,看到日军先头部队约百余人,在村东河滩休息,主力正沿干河沟缓慢地向雁宿崖开进——无论先头部队还是主力,也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在行军,都没有派警戒,也没有对两侧进行搜索,所有人都只管大摇大摆地往前进发。
7点10分,担任正面堵击的三团一部,突然朝行进中的日军先头部队猛烈开火,并顺势封锁了峡谷南口。与此同时,一团一部也迂回到峡谷北口,朝日军“屁股”开了火,尔后通过抢占和控制山头阵地,断绝了敌人的退路。口子一扎好,预伏的主力部队即吹起冲锋号,从峡谷的东西两面对敌人进行夹击,刹那间,整个山谷硝烟弥漫,喊杀声、机步枪射击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
日军猝不及防,顿时乱作一团,炮兵中队和辎重队的牲口被吓得到处乱窜,物资丢得遍地都是。不过辻村大队也确实并非弱旅,借助八路军缺乏炮火支援这一弱点,先头部队利用晨雾,抢占了一处无名高地及六一五高地。已经进至村边及河滩的日军主力,则退入村中,利用房屋、院墙,用机枪实施拦阻射击。
依托无名高地、六一五高地和村庄,日军暂时稳住了阵脚。接下来的战斗变得更加激烈,在峡谷中间冲击的一团二营打得尤其艰苦——由于日军在雁宿崖村北山下建立了炮兵发射阵地,以火炮配合村前沿的机枪阵地进行射击,二营前进的道路被封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