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3+1项目为何存在?从“坑人”到“适合特定人群”的真相

采白说课程 2025-03-25 09:05:30

国内为什么会有3+1项目这种东西?我刚开始也不理解,直白点说,觉得这不就是坑人吗?但后来发现一个道理:再差的学校,也有适合它的学生。下面我来剖析一下3+1项目存在的根源和逻辑。

什么是3+1项目?

首先得搞清楚,真正的3+1项目,比如英国的SQA桥梁课程,指的是在国内读三年,再去国外读一年,拿到海外本科文凭。但市面上有些“冒牌”3+1,实际上是大专加专升本,再加个海外专升本的拼凑,质量参差不齐。咱们重点说正宗的3+1。

这些3+1,三年国内,最后一年国外,这些项目最后一年能申请到的国外大学,大多是我们国内没听过的大学。当然我不是说歧视这些国外的大学,但它们的排名确实不高。无论国内国外都有很多排名不高,但是也很好的学校,国内举例子,比如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比如兰州大学这种,虽然退出国际排名,但谁敢说它们不是好大学?sqa3+1项目对接的海外学校主要是英国的学校,我们可以看图片中罗列的大学,这些大学排名往往靠后。所以对于,那些盯着名校排名的家长来说,这显然不满意。你要考虑清楚。而哪些拿3+1宣传的中介,如果是告诉你什么世界排名前100来宣传噱头。那么他就是骗子,起码不是个老实人,请一定要远离。咨询中外合办,最好来直接找我。

3+1适合哪些学生?

那3+1到底是为谁设计的?我接触过几千个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总结出几个典型特点:

-考不上本科

这些学生高考成绩不够国内本科线,传统升学路走不通。

-够不着4+0项目

4+0项目(全程在国内读国外大学课程)要求更高,他们的分数达不到。

-经济压力大

直接出国读本科,比如去英国、澳大利亚,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几十万,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3+1在国内读三年,能大幅降低成本。

-英语水平差得离谱

很多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惨不忍睹,比如150分满分只考75分。说难听点,我随便蒙都能比这高。这种水平直接出国,基本听不懂课。

为什么不直接出国,读什么破3+1?

有人会问:既然要留学,为啥不直接去马来西亚、泰国这种学费便宜的国家?比如马来西亚正规本科三年就毕业,学费一年两三万到五六万,生活成本跟国内二线城市差不多,比3+1四年的总花费还低。那为啥还选3+1?

-原因是家长担忧

家长怕孩子直接出国没人管,会学坏,或者英语太差完全适应不了国外环境。

-中国没有“gap year”文化

在中国,孩子高考完不上学在家待一年,或者去机构学英语,大家会觉得很尴尬。社会对“间隔年”(gap year)的接受度几乎为零,家长宁愿花钱让孩子“持续上学”。

-“名校光环”的吸引力

3+1项目还有个杀手锏:很多在985、211大学里租场地招生和上课。家长一看,觉得“我家孩子在名校学习”,特别有面子。实际上,这些项目跟名校没半毛钱关系,教学、学位都跟正牌本科无关。比如北大有个2+2项目,号称在北大校园上课,但跟北大本部的教育资源毫无瓜葛。可家长还是愿意掏几十万,就为了让孩子体验“名校氛围”。

这背后是中介机构在操作,租个场地、打着名校旗号招生,制造一种自欺欺人的感觉:我在985里上课,我就是“名校生”了。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可以中国也有很多家长愿意为自欺欺人假象买单。

3+1存在的核心原因

综合来看,3+1项目能存在,离不开以下几点:

-市场需求

为考不上本科、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曲线留学”的路。

-家长心理

“可怜天下父母心”,宁愿花高价,也要给孩子一个教育机会,哪怕性价比不高。

-经济考量

在国内读三年,推迟高昂的海外花费,减轻家庭负担。

-社会观念

没考上大学就得马上找出路,3+1成了“不上不下的救命稻草”。

是捷径还是陷阱?

说白了,3+1项目有它的市场,但也充满争议。有人觉得它是“留学捷径”,给普通学生开了扇门;有人觉得它是“陷阱”,花了钱却拿不到名校文凭。我说话直,可能听着刺耳,但事实就是这样:它不适合所有人,却确实帮了一部分人。

如果你家孩子自律性强,英语能补上来,直接申请海外性价比更高的本科未必不是更好选择。但对那些成绩差、家里又想“镀金”的学生和家长,3+1可能就是他们的“最优解”。关键是,选之前得擦亮眼睛,别被忽悠了。

本文作者:Leo帅领,出生于教育世家,两家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人民大学硕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教育专家,曾经参与多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办和收尾关停擦屁股工作。对于国内中外合办项目的营销和推广套路非常熟悉,带领的小团队获取中外合办内部消息非常精准和迅速。目前我们主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以实用主义的原则来帮孩子选中外合办学校。本人已经移居海外生活,不怕得罪国内的中外合办项目方,提供咨询服务,我们坚守的原则:良心第一,利益第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