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根据国情提出的“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到如今中国现已步入全面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当中,生育意愿持续低迷,新生儿数量屡创新低。这种状况让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得不一再调整,从“全面二孩”到“三孩”政策接连推出,试图挽回生育趋势的下滑。
尽管相关鼓励政策不断出台,生育率依旧难以提高,反而呈现出更加低迷的态势,这不仅对人口结构带来影响,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可以说生育率问题正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因此,国家不得不出重拳,出台更具吸引力的鼓励生育的措施。最近,专家们提出了多项催生“三孩”的建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然而,年轻人是否会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拥抱多孩家庭?那么,目前我国生育率到底走向何方?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年轻人对生育心存顾虑?未来,国家还会推出哪些创新措施,公众对此又会持何种态度?一连串问题亟待解答,未来更充满未知。
一、中国生育率:从“婴儿潮”到“生育荒”
新生儿生育率的稳定增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民众的生育意愿也水涨船高,造就了我国数次人口的迅猛增长。
我国新生儿在上世纪出现过三次显著的“婴儿潮”高峰期。分别为1950年至1958年每年新生儿数量分别高达2077万人,1962年至1975年每年新生儿数量分别高达2583万人,在1971年调查显示全国总人口达8.52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0.7‰和23.4‰。1981年至1997年每年新生儿数量分别高达2206万人。在“婴儿潮”时期人口的快速膨胀,带动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繁荣局面,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无节制的增长也开始超过生产力的承受限度,。因此,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并把这项计划作为基本国策,提倡优生、少生,从根本上控制人口增速。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下,新生儿出生人数被控制在每年1000——2000万人之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生育的“弊端”逐渐显现——早期受政策影响的群体步入老年,社会以及家庭的养老负担日益加重,中国的人口结构开始出现“倒三角”形状,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
因此,11年在部分地区试点二孩政策,16年则全面放开二孩,这一政策的调整确实在短时间内带来了新生儿数量的增长,16年新生儿数达到1786万人,创下新世纪以来新生儿的一个高峰。然而,这一增幅并未维持,反而逐年下降:18年新生儿数量降至1523万人,而到21年则骤降至1062万人,22年更是首次跌破至956万人——一个历史性的新低。
到去年也就是23年,我国新生儿数量进一步减少,新生儿出生人数仅为902万人,尽管预测24年可能略有回弹,但依旧在千万以下。更令人意外的是,大家预计龙年会出现“生育潮”,但根据新生儿建档数据,这一“龙年新生儿潮”也并未出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生育率如此持续性下滑?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政策推出后,又为何会引发广泛争议?这些问题不禁令人深思。
二、探究中国生育率低迷的根源
新中国的生育率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生活压力与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两个方面。
首先,日益严峻的生活压力显然是压制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回望上世纪,尽管如今的生活条件比上世纪有了质的变化,但人们的婚姻要观念却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四大件”已不再是婚姻的标配,如今的“两大件”——车子、房子就能高达上百万,这高额的费用让多人望而却步。
而如今,在房地产市场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影响下,购房成为现代人迈向婚姻的必要条件。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们也纷纷迁往有着教育、医疗、生活资源更加优厚的一二线城市,虽然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也无形中加重了年轻人及家庭的负担。要娶妻生子,买房几乎是“门票”,这意味着需要承担数十万元的贷款,这不仅掏空了家庭数十年来的存款,也让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此外,彩礼的攀比更是让婚姻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在悄然上升,教育的内卷化使得课外培训几乎贯穿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许多家庭因无法承受育儿的重负,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国家的二胎、三胎政策,无奈地选择放弃。再加上世界经济的持续走低,众多行业陷入困境,许多年轻人下岗失业找不到能支撑这笔开销的工作,持续变高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轻人的生育的意愿也随之迅速下降。
第二个因素则是年轻人生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进入新世纪后,西方文化犹如“舶来品”,使得“个人生活”主义愈发盛行,我国也由此出现了许多“丁克家庭”。在生活成、医疗、教育不断提高,尤其是孩子的教育费用占据大头且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不交际、不谈对象、不生育,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滑。
然而,过低的生育率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劳动力的短缺将会对经济构成严重不安定。为此,我国已出台一揽子增加新生儿出生率的政策,试图鼓励群众生二胎、三胎,专家们也提出了诸多“良策”,却引发了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争议和讨论。
三、生育激励新策引热议:继承权挂钩三胎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躺平一族”悄然兴起,他们对传统生育观念持保留态度,让国家的生育热情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为了重新点燃这份热情,专家计划从继承权入手,提出了一项建议:若年轻人不生育,或将失去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这一石破天惊的提议,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很多民众对此表示震惊和诧异。
有人直言并表示强烈反对,这建议跨越了权利的边界。毕竟,在我国的法律中,继承权是每位国民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权益,它与生育权应并行不悖,各自独立。将两者强行捆绑,试图以此推动二胎、三胎政策的落地,无异于对个人权利的粗暴干涉,让人不禁摇头叹息。然而,也有声音认为,尽管这建议略显激进,但它如同一剂猛药,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除了这颇具争议的提议,两会上的委员们也纷纷献言献策,寻求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解决之道。有人建议:按家庭生育子女数量进行财政补贴,以此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武汉地区已经率先垂范,对三孩及以上的家庭给予了实实在在的经济补助,每个孩子每年可享万元补贴。绍兴、杭州、安康等29个地区紧随其后,纷纷出台了类似的补贴政策,按照“一孩不补、二孩少补、三孩多补”的原则,为多孩家庭减轻了负担。
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另一个意见:对多孩家庭的个税和社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减免。毕竟,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无疑是提高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生育率的下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职场中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也是不可忽视的“罪魁祸首”。许多企业因担忧女性职工休产假而影响运营,对女性求职者设置了隐形门槛。这不仅让适育女性因担忧事业前景而推迟生育计划,也让女性在孕期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因此,对职场女性的权益,尤其是私有企业的职场女性的权益更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维护。我们需要为女性职工提供更加公平、友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赋予男性职工陪产假的权利,让他们能够陪伴妻子共同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率下滑的问题,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坐着看
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其实吧中国人口有九到十亿就足足足足足足足够了[晕]
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得瑟]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无奈吐舌]!效果多好??还用啥专家建议?一人不生,全村帮忙!!效果远超当年。
25号宇宙实验,当前期生的太多,达到灾难性的,那以后就不会再生了,环境不允许,怎么下套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