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尽管胃癌(GC)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年中有所下降,但它仍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原因。据估计,全球约有44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病率类似,东亚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往往更高。
此前,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各国学者进行过很多研究,但由于结果矛盾、样本量小和缺乏高质量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近期,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学者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
研究方法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接受治疗的胃癌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并随访至2021年5月19日。数据分析时间为2023年3月至6月。对接受或未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受试者进行倾向评分匹配。
该研究共纳入病理诊断为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接受了根治性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并有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的1293例受试者[中位年龄(IQR),59(50-65)岁;860(66.5%)男性,433(33.5%)女性]。根据围术期和随访期间是否接受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受试者被分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125例)和非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1168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主要为三联疗法,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奥美拉唑,疗程为14天。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时间(OS),定义为从手术日期到任何原因死亡日期的时间。次要终点为无疾病生存期(DFS),定义为从手术之日起至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时间,以先发生者为准。
结果
生存分析显示,抗幽门螺杆菌组和非抗幽门螺杆菌组的5年OS率分别为94.1%(95%CI,89.3%~99.2%)和73.8%(95%CI,70.7%~77.0%),两组的风险比(HR)为0.33(95%CI,0.18~0.60;P<0.001)。倾向评分匹配后生存获益仍然存在(HR,0.50;95%CI,0.26~0.99;P=0.048)。对OS和DFS的多变量分析进一步显示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生存获益,HR分别为0.38(95%CI,0.17~0.87;P=0.02)和0.48(95%CI,0.28-0.83;P=0.008)。在接受辅助化疗的TNM II/III期受试者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生存获益相关(OS:HR,0.49;95%CI,0.24~0.99;P=0.046),而在未接受辅助化疗的受试者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则与生存获益无关(OS:HR,0.29;95%CI,0.04~2.08;P=0.22)。
患者纳入和排除流程图
基于TNM分期的亚组分析表明,与非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相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仅在TNMII/III期胃癌患者的OS和DFS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表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仅在晚期胃癌患者中提供生存获益。另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是,虽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为接受辅助化疗的TNMII/III期胃癌患者提供了生存获益,但在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未观察到这种差异。这一发现表明,将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与辅助化疗相结合可能为患者提供增强的获益。
结论
该队列研究表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相关。该研究强调了在这些患者的外科诊疗中,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的重要性。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因此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亚组分析样本量小等局限性。未来可能需要更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在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编译丨刘胜楠
编辑丨徐圣洁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