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才:井冈山功臣,32岁时牺牲,妻儿被迫四处逃亡,结局怎么样

醉波看过去 2024-10-19 18:40:39

历史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要,它是我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起义的星星之火,为之后革命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

我们都知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之后建立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袁文才、王佐二人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被错误地冤杀,他们的死亡,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

袁文才、王佐被杀后,毛主席十分愤怒,严厉批评了施暴者,还说不能忘记两位嫂子,也就是袁文才和王佐的的妻子。

袁文才死后,他的妻子谢梅香及五个孩子自知无法继续在井冈山立足,于是逃出井冈山,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担惊受怕了二十年。

那么,袁文才、王佐为何被冤杀,谢梅香及其孩子的结局又如何呢?

一、井冈山功臣

袁文才,1898年出生,江西省宁冈县茅坪马源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由于他祖上是客家人,在当地不受待见,因此他家与当地土著有着很深的矛盾,长期饱受地主豪绅的欺凌。

袁文才小时候曾到私塾念书,但没念几年,就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

1921年,凭借自学,袁文才考上了永新中学,但只念了一年就因为父亲去世而再次辍学,回家当了一名农民。

那个时候,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封建残余却还在,当地的地主豪绅横行乡里,仗势欺人,尤其是作为客家人的袁家,被极力打压,他的母亲还被反动军队无情杀害。

这让袁文才感到十分气愤,为了反抗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他选择了一条当时很多底层人民都从事的道路,即加入绿林,干劫富济贫的勾当。

当时,宁冈一带有一个马刀队,人多势众,袁文才便加入马刀队,由于他读过几年书,算是有些文化,人又机灵,鬼点子比较多,受到了马刀队首领的赏识,被任命为参谋长。

此后数年,在袁文才的带领下,马刀队对当地地主豪绅实施了严厉打击,让人闻风丧胆,逐渐打响了名气,他也逐渐成长为马刀队的首领。

时间来到1925年,我党在宁冈成立了党组织,党组织的负责人龙超清、刘霄辉为了在当地建立革命武装,决定“招安”马刀队。

为此,龙超清派人联系袁文才,与之进行了交谈,袁文才深明大义,又十分赞同共产党打击地主豪绅的主张,于是接受收编,被改编为宁冈县保卫团,他任团总。

后来,毛主席正在湖南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全国引起了大恨的关注,袁文才得知这事后,深受启发,决定推翻宁冈的反动统治,建立属于农民的政权。

1926年9月,在中共宁冈支部的支持下,袁文才发动宁冈暴动,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为口号,成立农民自卫队,他担任总指挥,不久后即发动起义,占领了宁冈县城。

正是那个时候,王佐领导的新遂边陲保卫团,也加入到革命队伍当中,成为了袁文才的搭档。

同年11月,袁文才正式加入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当时,全国各地进行了许多工农武装暴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然后到了1927年夏天,由于国民党当局背弃三民主义,对共产党实施残酷镇压,致使大革命遭遇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1927年八月,八七会议召开之后,毛主席于当年9月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之后,毛主席果断改变部署,率部来到井冈山,决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彼时,由于地主武装的反扑,宁冈县城被敌人占领,袁文才只得带领农民自卫队掩护永新县委负责人王怀、刘珍、贺子珍等人撤到宁冈茅坪,后来又躲进深山老林当中。

为了躲避反动军队的追捕,袁文才将部队化整为零,以高山密林作为屏障,灵活指挥,出入无常,有利则打,不利则退,硬是逼得反动军队放弃追捕。

自此之后,袁文才便在井冈山扎下根来,直到毛主席率部来到井冈山。

毛主席想要在井冈山落脚,不得到袁文才、王佐这两个“地头蛇”的支持,是行不通的。

然而,尽管袁文曾是党员,还是农民自卫队的总指挥,但自从他失去党组织的领导后,身上那股子绿林气息有些许死灰复燃,有了较强的地盘意识,加之他对秋收起义队伍不了解,便对毛主席上井冈山之事并不支持。

在此之前,袁文才曾派人参加古城会议,他明确表示,可以给革命队伍一些支持,但还请毛主席“另找高山”。

因为袁文才的态度,为秋收起义队伍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才能破局?

毛主席了解到,袁文才这个人很看重枪,手下虽然有一百五六十人,却只有六十杆枪。

于是,毛主席便派人给袁文才送去100杆枪,同时亲自上井冈山与之交谈,详细介绍了当前形势和革命发展前途。

袁文才对毛主席送枪之事十分感动,对秋收起义队伍的疑心由此打消,便再次投入革命队伍,不但邀请毛主席带着队伍上井冈山,还再次接受改编,所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2团,他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

此后,袁文才的表现很好,朱毛会师之后,他继续担任团长,毛主席对他很信任,曾在给中央的一封电报中说:

我们的永久通讯处:宁冈袁文才。

短短几个字,体现了毛主席对袁文才的信任与肯定,在他的带领下,袁文才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真正成为了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立后,多次遭到反动军队的围剿,袁文才为了保护根据地,先后参加了新城、龙源口、黄洋界、坳头陇等战斗,立下赫赫战功。

袁文才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困难和疾苦,他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在井冈山地位很高。

后来,在毛主席的提议下,袁文才被选举为湘赣边界工农政府主席,此后他又先后担任中共宁冈县委书记、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红四军军委委员、红四军参谋长等职。

可以说,袁文才的成长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毛主席的眼光是正确的,自己是值得信赖的。

二、袁文才被冤杀

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袁文才的军事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思想觉悟也有了质的变化,加之他在井冈山根基很深,因此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要。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是有深刻认识的,这也是为何他重用袁文才、王佐等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由于袁文才、王佐有着不光彩的过往,加之党内一些同志有着错误的认识,对形势的预判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袁文才、王佐被冤杀。

1928年底,蒋介石派遣三万大军进攻井冈山,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还对井冈山实施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试图一举消灭红军。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主席于1929年1月召开了特别会议,决定撤出井冈山,向赣南进军。

在会议上,一些同志讨论了如何处理红军与“土匪”的关系这个问题,因为许多人对袁文才、王佐不认同,担心他们会影响红军的发展。

说到底,这些人思想太过保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为袁文才、王佐曾经是土匪,就一辈子是土匪。

当时,这些人提出,应该消灭各路土匪首领,将队伍变得更加纯粹,毛主席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袁文才和王佐早就投身革命,表现很好,不能无缘无故杀人。

毛主席虽然极力反对,但奈何当时反对者众多,他不能搞一言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红四军出发之前,袁文才被任命为参谋长,在进军赣南途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份中共六大的文件,里面讨论了对土匪的处理政策,引起了他的警觉。

袁文才很信任毛主席,同时也知道反对他的人很多,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他带着两个亲信随从脱离了大部队,赶了一夜路,翻阅好几座山头,这才回到井冈山,藏身在留守井冈山的王佐家中。

袁文才离开后,那些反对他的人很高兴,认为除掉他的机会来了,便发布公告,任命他为中共宁冈县委常务委员,以此来稳住他。

1930年初,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带着对收编土匪的处理政策文件,来到了井冈山,与江西省行委委员王怀等人商议之后,决定除掉袁文才和王佐。

为此,彭清泉等人进行设计了一个阴谋,他假借毛主席的名义写了一封信,请袁文才和王佐到永新县配合红五军攻打吉安。

为了将戏唱真,彭清泉还调遣宁冈、茶陵、遂川等五县的赤卫队前往永新县城,制造出一副即将打仗的姿态。

当时,袁文才手上没兵,王佐手上有一个团大约七百余人兵力,他的任务是在井冈山打游击战。

接到命令的时候,王佐不是没有怀疑过,组织为何突然调他去攻打吉安呢?

然而,当袁文才和王佐看到大部队都向永新县云集,他便没有怀疑,于是带着七百余人火速赶到永新县城。

袁文才和王佐抵达永新县城后,被安排住在尹家巷,当晚没有任何异常,二人便认为确实是一次军事部署,于是放松了警惕。

然而,就在袁文才和王佐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彭清泉已经派人悄然包围了二人的住所,他一声令下,赤卫队就冲进屋子,袁文才最先被发现,他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被枪杀在了床上。

听到动静的王佐见势不妙,趁机从房门冲了出去,一路狂奔到河边,想要渡河到对岸。

由于河边没有船只,追兵又快来了,所以王佐只得下水游泳,当时天还没亮,视线不是很好,他游到一处深水处,结果不幸溺水而亡。

就这样,井冈山革命功臣袁文才、王佐被冤杀,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异常愤怒,说杀错人了,并怒斥杀害二人的凶手,但因为当时的党内形势使然,二人并未得到平反。

三、袁文才家庭的命运

袁文才被杀的消息,被他的一个曾经的部下带回井冈山,当时他的妻子谢梅香正在照顾五个年幼的孩子,得知丈夫被杀,她差点背过气去。

袁文才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的死亡让谢梅香很难接受,以后可怎么办?

不久,井冈山红军在敌军的猛攻下被迫撤退,敌军开始四处搜捕红军家属,袁文才作为井冈山的重要人物,其家人自然在逮捕之列。

当时,谢梅香还没从伤心中走出来,就不得不带着五个孩子匆匆离开,可怜她怀里抱一个,后面背一个,身后还跟着三个,就这样踏上了逃亡之路。

可想而知,这段旅程有多艰辛,谢梅香带着五个孩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手脚都被荆棘刺破了,鲜血直流,她都不敢停下来。

好在,作为革命军人的家属,谢梅香耳濡目染,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她带着五个孩子成功逃离了追兵的视线,但她还是不放心,为此她东躲西藏,最终在茅坪的青山里找到了临时落脚点。

后来,敌人开始搜山,谢梅香开始不断转移,先后在周山、柏路的青岗、小水头、楠木坪和梅树山等十几个地方落脚,但每一个地方她都不会久待,只是短暂停留,找点吃喝之后就匆匆离开。

说到吃喝,这是一个大难题,在家的时候,谢梅香不会担心这些,但逃走之后,由于她带着五个孩子,无法携带更多食物和水,身上的钱也不多,所以经常忍饥挨饿。

有时候,谢梅香一天都找不到吃的,只能喝点泉水,找点野果子给孩子们充饥。

时间久了,孩子们开始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谢梅香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孩子们都活下来,她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

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谢梅香决定将三个女儿送给别人当童养媳,尽管她感到心痛和自责,但她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所有人。

在好心村民的帮助下,谢梅香成功将三个女儿送到安全的地方,由可靠的人家收养,她和两个儿子则在得到补给之后继续逃亡。

不幸的是,在逃亡的路上,谢梅香的次子来福染上了天花,由于条件简陋,得不到有效医治,来福最终不幸身亡。

对此,谢梅香感到痛不欲生,但为了长子炳炎着想,她在草草掩埋来福之后,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谢梅香听说敌人已经撤走了,井冈山安全了,她便带着炳炎回到家中,但她的房子早就被敌人一把火烧毁了,什么都没有剩下。

在村民的帮助下,谢梅香搭建了一个草棚,算是有了稳定的住所,之后为了抚养孩子,她开始四处打工,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了破碎的家庭。

1932年4月,为了更好地抚养儿子,经侄媳谢香莲介绍,谢梅香与一个叫做肖福开的人结婚。

肖福开是茅坪坝上村人,他之所以会娶带着孩子的谢梅香,是因为他家里十分贫困,四十多岁了还没结婚,在当时是个老光棍。

不过,肖福开这个人还算老实,也很勤奋,在当地的口碑不错,在他的帮助下,谢梅香的家算是有了些起色,日子也逐渐走上正轨。

后来,谢梅香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原本这两个孩子叫做肖常隆和肖移月,但在袁文才家族的强烈要求下,这两个孩子中的一个被改为袁姓,以此作为对袁文才的纪念。

此后,谢梅香就一直生活在井冈山,中国经历了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她都没有受到波及,也没有人打搅她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共江西省委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袁文才和王佐平冤昭雪,并将他们追认为革命烈士。

尽管谢梅香已经改嫁,但她依然作为革命烈士的家属,享受到了国家的补贴,她的生活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自离开井冈山之后,毛主席从未忘记袁文才和王佐,也时常念叨两位嫂子,他也时常感到愧疚,认为自己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谢梅香,当时他将谢梅香接到井冈山宾馆,亲切称呼谢梅香为袁大嫂子,同时表达了关心和慰问,并同她一起照相。

当时,谢梅香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孩子们都成为可用之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贡献。

1979年,谢梅香在家中安详地去世,死时八十岁,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她的坚韧和顽强,为后人树立的榜样。

总的来说,袁文才和王佐的被杀,是革命道路的艰辛和无奈,尽管他们早已不在,但他们所代表的井冈山精神,却传承了下来,激励着后人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从功劳上来讲,袁文才和王佐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他们的被冤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彻底瓦解。

为袁文才平冤昭雪,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补偿,但这是正确且必要的,是为了给正义正名,不使为革命牺牲者背负骂名,也可以让世人不至于寒心。

6 阅读: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