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晚年曾说过,战斗力世界一流的国家有三个,其他都不值一提

燃语 2025-03-31 18:31:07

1951年冬,朝鲜半岛的寒风裹挟着硝烟,一位美国四星上将站在汉城(今首尔)的指挥部内,面对地图上志愿军势如破竹的攻势,眉头紧锁。

他是马修·邦克·李奇微(Matthew Bunker Ridgway),刚从麦克阿瑟手中接过“联合国军”的烂摊子。

此后的战场上,他以“磁性战术”和“礼拜攻势”与志愿军展开拉锯,最终虽未扭转战局,却因对志愿军战斗意志的深刻认知而闻名于世。

这位在朝鲜战场上与彭德怀元帅博弈的将领,晚年褪去戎装后,却以更清醒的视角审视全球军事格局。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全球战力一流的国只有三个……”接着,就说出了他眼中,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厉害的三个国家。

采访者很诧异,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李奇微讲述了自己的一番观点。

他的论断主要源于他的实战经验,还有就是他对军事力量本质的深刻洞察。

他口中的“战力”,绝非单纯的武器堆砌,而是国家意志、战略智慧与军民凝聚力的综合体现。

李奇微的军事生涯堪称传奇。

二战期间,他参与指挥诺曼底登陆,以精准的战术规划闻名;朝鲜战争中,他临危受命,试图以“磁性战术”破解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即利用志愿军后勤补给只能维持七天的弱点,诱敌深入后反攻。这一战术初期曾让美军短暂占据主动,但志愿军迅速调整策略,以坑道工事和灵活战术化解危机。

正是这段经历,让李奇微对中国军队的认知发生根本转变。

他刚开始是轻蔑地看不起志愿军,因为他觉得志愿军“装备落后、战术僵化”,但真正到了战场上,他目睹了士兵以炒面充饥、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洪流的场景。

他后来回忆:“中国军人展现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信念——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能换来国家的未来。”

这种震撼促使他在晚年重新评估全球军事力量,并将中国列为“未来不可忽视的对手”。

李奇微眼中世界三大军事强国

李奇微毫不掩饰对美国的推崇。

他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在于“将科技与战略完美结合”。冷战期间,美国的11艘核动力航母、F-22隐身战机,让老美国防军事成为绝对的力量,构建起覆盖全球的强大军事网络。

海湾战争可见一斑,美军以信息化作战体系“降维打击”伊拉克军队,仅用42天便结束战斗,验证了李奇微“战争模式已革新”的预言。

不过他很清醒,曾经也警示道:“傲慢是最大的敌人。”过度依赖技术优势可能导致战略误判,正如麦克阿瑟在朝鲜的轻敌之痛。

尽管苏联解体,李奇微仍将俄罗斯视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特别提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士兵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死守阵地,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军坦克。这种“以命换空间”的意志力,成为苏联军力的精神内核。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俄罗斯继承了苏联70%的军事遗产,包括全球最大的核武库(5977枚核弹)和S-400防空系统。

李奇微这样说道:“即便经济衰退,俄罗斯仍能用核威慑让对手退却。”

朝鲜战争是李奇微重新认识中国的起点。

他回忆道:“志愿军的战术充满智慧——他们利用夜色掩护行军,用哨声传递指令,甚至用树枝伪装成火炮迷惑美军侦察机。” 这种“以弱胜强”的智慧,被他视为中国军事文化的精髓。

如今,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更是令李奇微惊叹。歼-20隐身战机、东风-41洲际导弹、福建舰航母的接连亮相,从这时起中国已经从“陆地防御”转向“海空一体”。他预言:“当中国补齐核威慑的短板,其战力将真正与美俄比肩。”

李奇微为何说“其他国家不值一提”?

李奇微的“战力三强论”背后,是一套严密的评估体系:

国家意志:能否为战争动员全民力量(如苏联二战时的“卫国战争精神”);

战略纵深:国土面积与资源储备是否足以支撑长期战争(中美俄均具备);

军事文化:是否拥有独特的战术传统(如中国的《孙子兵法》);

科技转化能力:能否将科研成果快速投入实战(如美国的军工复合体)。

在他看来,欧洲诸国虽装备精良,但缺乏战略自主性;印度、日本等国则受限于地缘或体量,难以形成全域威慑。

2025年的今天,李奇微的“三强格局”依然稳固。美国仍然很强大,俄罗斯凭借核威慑维持话语权,而中国正在追赶两大军事强国。

李奇微的警示同样发人深省:军事霸权绝非永恒。

他曾说:“真正的战力,不在于能摧毁多少敌人,而在于能否让对手不敢轻启战端。” 这或许正是中美俄三国在全球棋盘上博弈的终极逻辑。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