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北大才子患癌,同学33小时凑够95万,最终结局如何?

兔酱漫娱呀 2024-12-11 22:16:39

文/编辑:兔酱漫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命运的齿轮无情转动,有时将人推向辉煌的顶峰,有时又将人抛入深渊的谷底。

魏延政的人生,恰似这命运的双面,一面是少年得志,光环加身,一面是病魔缠身,与死神赛跑。

他短暂的41年人生,浓缩了常人几辈子都难以经历的跌宕起伏,也诠释了生命的韧性与光辉。

少年成才,光芒闪耀

魏延政的来头不大,他爸妈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疆做了支教老师。

1975年,他出生在乌鲁木齐,这片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他的坚韧与豁达。

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娃,一路上都表现得很出色,成了大家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对教育的重视,为魏延政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本成为了他通往世界的窗口,知识成为了他改变命运的钥匙。

1994年,对于无数考生而言,是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一年。

魏延政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大门。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计算机和经济学两个领域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修读双学位让他视野更开阔,这也在他未来的商业生涯中起了关键作用。

北大的四年,是魏延政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他在这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魏延政北大毕业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读研深造。

在异国他乡,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还担任了助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导师的赏识,导师甚至主动提出要推荐他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然而,魏延政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被南安普顿大学在人工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成就所吸引,最终选择了这所英国高校。

通过层层选拔,他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博士offer。

在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浪潮方兴未艾,许多人选择留在海外发展。

魏延政对祖国始终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英国某研究机构做电信相关工作,同时业余时间还取得了伦敦大学MBA的学位。

看似稳定的工作和优厚的待遇,却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故乡的山水,亲人的温暖,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牵挂。

魏延政的人生路因一次意外邂逅而有了转变。

在英国的研究所食堂,他瞧见了一群说普通话的亚洲人,以为那是自己的同事,这群人正是华为驻欧团队的成员。

魏延政这次意外地认了个亲戚,从此跟华为搭上了关系,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缘起华为,绽放光彩

思乡之情,如同种子一般,在魏延政心中生根发芽。

他明白,学到的本领得为国家的建设出力。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海外的优渥生活,选择回到国内,加入了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华为公司。

进入华为,对魏延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他从一名技术专家转型为营销人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特殊待遇,只给自己定下了一年的期限:如果干不好,就自动离开。

这份魄力,源于他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源于他对华为的认同。

魏延政在深圳总部主管无线产品和战略布局,他底子厚,对市场变化也感觉敏锐,很快就上手新工作了。

短短半年内,他接连两次在华为营销竞赛中夺冠,成功从技术男变身营销高手。

2009年,魏延政被调往上海无线产品管理部,进入了华为的核心部门。

在这里,他参与制定着华为未来的战略规划,见证着中国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

他的事业正节节高升,生活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年,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魏延政邂逅了未来的妻子——孙艺玮。

孙艺玮是一位美丽开朗的姑娘,也曾有过留学新加坡的经历。

相似的背景,加上彼此能说上话,很快就让他们成为好朋友了。

在外漂泊过,两人更懂得相互扶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他们很快就结了婚,成立了一个温暖的小家,生活顺心,家庭幸福,一切都挺顺利的。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往往来得猝不及防,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魏延政的人生轨迹。

美梦即将触礁,残酷的现实要将其击碎,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人生中最艰难

当魏延政沉浸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喜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他推向了生死的边缘。

噩耗突袭,直面生死

2011年,对于魏延政来说,本该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妻子怀孕,事业蒸蒸日上,一切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结果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残忍的玩笑。

从巴塞罗那出差回来后,魏延政右脚无名指上的一个小疙瘩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开始只是有点不舒服,没过几天就变成了连路都走不动了。

妻子孙艺玮陪着他四处求医,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诊断结果——透明细胞肉瘤。

这种恶性肿瘤很特殊,一般的化疗药物对它没什么效果。

医生的话让魏延政震惊不已:“这种病,大多数人都撑不过四年。”

百分之八十的死亡率,冰冷的数字,击碎了魏延政对未来的所有憧憬。

妻子怀孕四个月,自己却身患绝症,这个消息对魏延政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更无法想象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留下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在黑暗中,夫妻二人相对无言,泪水无声地滑落。

他们互相慰藉,给对方打气,努力在绝望的边缘寻找着那点希望。

魏延政不想让年迈的老爸老妈担心,所以没告诉他们自己生病了。

他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强忍着身体的疼痛,继续工作,照顾家庭。

他就像个战士,在战场拼杀,哪怕身受重伤,也绝不认输。

魏延政尽管面临死亡的阴影,但他仍旧抱有希望。

他主动配合医生,完成了首例手术,这次手术保住了他的脚,让他暂时摆脱了截肢的命运。

术后恢复期间,他努力做康复训练,一心想着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给家人顶起这片家业。

然而,好景不长,复查的结果显示,癌细胞已经发生了骨转移,肺部也发现了多处病灶。

医生建议采取保守方法,主要目的是缓解不适,尽量让生命延续。

但是,魏延政不愿就此放弃,他决定再次手术,选择截肢,并结合断食和化疗,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咨询了国外的肿瘤疾病专家,最终确定了这个大胆的治疗方案。

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进行了三次断食,每次持续20天、24天和30天不等。

他断食时,就只喝白开水,别的啥也不碰,他这做法真拼,看得出他求生欲挺强。

不幸的是,疾病依旧在悄悄侵袭,他的健康状况持续变差。

在生命的倒计时中,他开始思考,自己还能为家人,特别是年幼的儿子留下什么?

父爱如山,留下三句话

化疗的副作用日益加剧,魏延政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心里最牵挂的,就是那还小的孩子,四岁的儿子天真烂漫,对死亡的概念还很模糊。

儿子拿着自己画的涂鸦,跑到魏延政面前,问道:“爸爸,你得了癌症,要是我很想你,你还能回来吗?”

孩子纯真的话语,像一把利剑,刺痛着魏延政的心脏。

他强忍着泪水,将儿子抱在怀里,安慰道:“爸爸不会有事的,他明白,这不过是出于好意的谎言。

从那天起,魏延政开始思考,自己还能为儿子留下些什么?物质上的财富终将消散,唯有精神的财富才能伴随孩子一生。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给儿子留下三句话,作为他人生的指引。

他把孩子带到黑板前,随手写下“智慧、坚韧”这两个词。

他对儿子说,虽然聪明很重要,但坚持不懈的毅力才是更关键的,信念如磐,不断努力,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第二天,他又写下了“朋友,助力”。

他告诉儿子,人生在世,朋友的力量不可或缺。

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才能收获真挚的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他写下了“眼界,定力”。

他希望儿子能够拥有开阔的眼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定力,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坚守自己的原则。

魏延政每天都让儿子背诵这三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深入浅出地解释其中的含义。

他希望儿子能够理解这三句话的真谛,并将它们铭记于心,作为人生的指南针。

他用自己的方式,将父爱融入到这三句话中,即使他不在人世,父爱也将永远陪伴着儿子。

为了给儿子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魏延政开始整理自己的文章和笔记,并最终汇集成了一本文集——《天涯若比邻》。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悟、学术思考以及对儿子的期盼,是他留给儿子最宝贵的遗产。

抗癌之路,生命倒计时

病情的恶化,让魏延政不得不频繁出入医院。

胸腔大面积积液,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连续几天无法进食,尽管身体很疼,他依旧挺乐观。

他在康复中心很配合治疗,还用他那份乐观和爱笑感染着周围的病友。

他梦到自己和儿子一起回到北大的校园,一位老者问他为何还要和年轻人一起读书。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梦中的回答:“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用一生的经历去分享读书。

我对这片绿意盎然的校园感情深厚,心甘情愿地将我的青春岁月全部奉献给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这个梦境,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即使身患重病,魏延政也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情。

他开始尝试独立当顾问,帮公司解决管理难题,思科、金龙客车、长安汽车、美的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他的课既有趣又有用,企业特别喜欢。

每一次讲座,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愉快的合作,也是一次生命的延续。

2013年,魏延政拄着拐杖,参加了北大的校友联欢会,面对老朋友的关心,他坦然地告诉大家,自己的右腿是假的。

他已经接受了截肢的事实,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2016年1月,魏延政的病情再次恶化,需要进行腰椎骨手术,费用高达90万元。

对那些因为疾病已经陷入贫困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

魏延政和妻子不愿过度依赖他人的帮助,但北大的校友们得知消息后,纷纷伸出援手。

不到两天时间,魏延政的账户里就集齐了超过90万元的善款。

7451位校友的爱心,为他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生命绝响,精神永存

2016年8月8日,与癌症抗争五年的魏延政,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41岁。

他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天,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将永远流传。

临终之际,我决定写下这些话,原本是想给我的爱人、孩子看,现在也愿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这世界我曾经来过,很美好。

感觉我过去那么努力,证明自己已经足够了,现在应该放手,不再用那副硬邦邦的身体去争什么。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该是时候说再见了。”

这短短的几句话,饱含着他对家人无尽的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世界的眷恋。

他用平静的语气,告别了这个世界,也留下了对生命的最后思考。

魏延政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向死而生”的意义。

在生命的倒计时中,他更加珍惜时间,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用乐观和坚强,战胜了病痛的折磨,用爱和责任,守护了家人和梦想。

他的那篇《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我们的生命而去》的文章被《北大人》选登,很多人从中获得了启发和力量。

他的经历鼓舞了许多人,告诉我们在遇到难关时,要坚守希望,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网友说得好,即便面对生命终结的艰难,魏延政依然不轻言放弃,哪怕处境再艰难,他仍想着为他人带来光明。

参考信息来源

中国台湾网——《天涯若比邻》:北大才子生命尽头的书写,感动数万读者

澎湃新闻——中青报:魏延政化疗前未拖过工作后腿,解约后做咨询付医疗费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