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宝玉误读《庄子》对其虚无主义产生共鸣

咱一起伴读红楼 2024-02-22 15:51:07

贾宝玉这一天也不出去闹了,就在房间里翻弄笔墨。有的人认为这就是袭人获得的功劳,实际上不是,实际上反而促使贾宝玉要想办法从束缚当中解脱出来。他看《庄子》,那个时候叫《南华经》。宝玉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读 <<南华经>>,顿觉意趣洋洋,趁着酒兴,提笔续道: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这段文字大意是:如果能够焚烧袭人,遣散麝月的话,来自闺阁的劝谏,就没有了;戕灭掉薛宝钗、林黛玉的美好的姿容,以及她们的灵性,闺阁中的众女子也就不用担忧亲友会面、不用忧虑不和睦了;也不会产生爱惜、爱恋之心了;这些人张开罗网,迷惑天下的人。宝玉因感情纠纷,内心苦闷,故而产生将一切弃绝不顾方可免于爱恋的思想情绪,显然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甚至其最后出家,也与庄子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

庄子号南华真人,所以《庄子》也叫《南华经》。宝玉和袭人闹矛盾,心里发闷,不愿意理袭人麝月等人。便拿起《南华经》,看到《胠箧》,越读越爱。庄子发挥了老子的“绝圣弃智”,认为圣、智不能防患止乱。庄子抨击圣智,颂扬社会的无知蒙昧状态,属于虚无主义思想,宝玉陷入感情纠纷,受到这种虚无主义的启发。宝玉趁着酒兴,结合自己的环境和思想,写了一段续文。其实就是一段读书笔记。

宝玉读的《胠箧篇》,讲的是高明机巧不如大巧若拙。是说人费尽心机去做事,反而会失掉自己宝贵的东西。胠箧是说被盗贼撬开箱子盗走财物。有个故事很有趣。说有个人丢了东西,非常难过。朋友说,如果你想到这个东西是天下的,那么这个东西不论在什么地方,你都会不觉得失去它。这就是所谓以天下为私,是以不失天下。乍听好像是在胡说,其实有很深的道理。你的胸怀如果能够盛得下天下,天下就是你的。读《庄子》总能给你一种意境,能让你豁然开朗,产生一种超越感。也就不再烦恼了。

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是劝人不要大力标榜圣明、智巧。儒家要人努力做圣贤。可是庄子却认为不可能大家都做圣贤。儒家哲学比较适合现实社会,但它处处都分是非对错、真假善恶。一切都要分好坏、善恶、是非、真假,而庄子主张平等对待一切。人生到最后都是一具骷髅,计较什么?

掊斗折衡是说应该把所有的衡具破坏掉。因为他认为人作弊是因为有了衡器。庄子主张把儒家的价值系统全部废除,才能谈及人性。庄子的最高理想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这段话不太好懂。宝玉也误解了,他把自己不快乐归结为因为有宝钗、黛玉、袭人这些女儿。显然也是不对的。宝玉百感交集,乃至续文之后涕泪而下。

庄子的逍遥游是宣扬一种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自在地遨游。它体现了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精神超越。庄子的精神追求与贾宝玉此刻的无可奈何的心境产生了共鸣。

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族,表面尚且气派,其实已经日益衰落,宝玉能深刻体会到悲凉之雾,却不能承担起振兴家业的重担。他对当时时代的主流观念非常反感,尤其讨厌仕途经济之路。他把通过读书来求取功名者称为禄蠹,他纯真的赤子之心因他的地位和特权才得以保存,甚至可以不被世俗之气玷污,然而他靠的是亲长的宠爱,是封建势力的支持,他鄙视封建贵族势力,却又不得不仰仗家族的这种势力。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赖的。结果必然是自讨苦吃。

贾宝玉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加上薛宝钗不停地劝诫他走读书仕途之路。无可奈何,不知所措之际,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自然而然有一次在他内心引起共鸣。于是在家道中落,历经离合悲欢以后,贾宝玉选择抛弃身边的一切,出家来寻求解脱,这与他受庄子的影响关系极大。贾宝玉的解脱实则是庄子式的超脱形骸,对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

0 阅读:6

咱一起伴读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