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873年,左宗棠从西北战事稍有空闲之时,来到了兰州。左大人一路上,征西剿叛、平定动乱,算是打出了威风。这年,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黄河之畔的兰州。
兰州虽说不比京城繁华,但山河壮丽、风景如画,尤其那拂云楼,坐落在黄河岸边,傲然屹立,正是文人墨客喜欢的打卡地。左宗棠站在楼顶,俯瞰着黄河滔滔的河水,心里也是百感交集。
碧血碑就在左宗棠登楼赏景时,他的目光被一块斑驳的石碑吸引了过去。碑石虽说残缺不全,但上面模糊的碑文却引人入胜。左大人眉头一皱,身边的随从也看出他有些疑惑,便赶紧凑上前解释:“大人,这碑叫碧血碑,背后可是有个大故事呢!”
这碑可不是寻常碑,是纪念肃王妃颜氏的一块贞烈碑。说到这位肃王妃,那可了不得了。在明朝崇祯末年,西北战事吃紧,兰州城被敌军攻破。
肃王妃颜氏为保贞节,不愿降敌,她带着一颗视死如归的心,走到了这块石碑前,头触石碑,碧血染碑,就此殉难。石碑上斑驳的痕迹,据说就是当年肃王妃的鲜血染上去的。
听到这里,左宗棠眉头紧锁,沉默不语。随从们也识趣地没再多说,生怕打扰了大人的思绪。左大人站在那儿,静静地看着那块石碑,似乎在与古人对话。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吩咐:“备马,回府!”
可谁能想到,这碧血碑的故事竟让左宗棠久久难以释怀。回到府邸后,他依然心神不宁,肃王妃的忠贞烈节像是一把重锤,敲击着他内心的道德准则。左宗棠是个有大局观的人,平日里处事果敢,尤其在西北战事中更是杀伐决断,但今天却因一位已经殉难的妃子心绪难平。
他思索着,这位王妃忠贞不二的精神岂能被历史尘封?如果这碧血碑一直无人问津,那肃王妃的事迹岂不是被世人遗忘?一想到这里,左宗棠眼中闪过一丝坚毅。他决定,修建一座烈妃庙,以纪念这位忠烈妃子,让她的精神得以流传后世。
事情得从明朝崇祯末年讲起,那时兰州风云骤变,战事频繁,肃王妃颜氏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做出了一个震撼世人的抉择。
颜氏本是肃王的侧妃,虽不是正宫娘娘,但在府中德行颇高,深得肃王与众人敬重。当时崇祯末年,明朝已是风雨飘摇,西北战事不断。
敌军势如破竹,最终兰州也未能幸免。城破之时,肃王不在府中,颜氏与一众宫人被围困。面对敌军的压迫,颜氏没有丝毫动摇,她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古时女子为守节殉节的不在少数,但肃王妃颜氏的事迹尤为特殊。因为她并不是正妃,但在面对亡国危局时,却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住了忠节。她毅然决然地走到这块石碑前,碰头而亡,殉于碧血碑下。人们说,碑上的血迹便是当年肃王妃所留。
这个故事至今在兰州流传,尽管时过境迁,很多人已经不再记得具体的细节,但肃王妃的忠节精神却没有被遗忘。左宗棠听完这个故事后心情复杂,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贞节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责任的历史选择。
左宗棠的沉思与决定左宗棠对历史与文化一直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每一个故事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在他看来,肃王妃的殉难,不仅是个人的忠节之举,更是整个社会道德与忠诚的体现。当他得知这位王妃的事迹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古人有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左宗棠一生践行忠孝仁义的精神,而肃王妃的贞烈之举,正好击中了他的内心深处。忠诚与责任,这些价值在他看来,远超个人的生死。左宗棠在西北的征战中,亲眼目睹了无数士兵为国捐躯的场景,肃王妃的故事更像是这些牺牲的缩影。
在他的心中,肃王妃的精神不应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应该被世人铭记。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修建烈妃庙,将肃王妃的事迹代代相传。
左宗棠在兰州的政务繁忙,但他还是抽空着手修建烈妃庙的事宜。他决定将碧血碑迁至庙前,让碑文与烈妃庙相得益彰。碑上残缺的字迹也让他感到遗憾,但为了让肃王妃的事迹得以完整呈现,他命人将碑文补缺,并让文人为其作序,以表彰这位贞烈妃子的忠节之举。
修建烈妃庙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毕竟当时西北战事尚未完全平息,物资匮乏。但左宗棠认为这是必要的文化工程,一定要办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烈妃庙终于修建完工。碧血碑也被重新安置,整修后的烈妃庙庄严肃穆,成为了兰州城内的一大景观。
人们纷纷前来祭拜,肃王妃的忠烈事迹也随着烈妃庙的建立重新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那些曾参与过西北战事的老兵,站在烈妃庙前,不禁为肃王妃的坚韧与忠贞所感动。左宗棠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一位妃子,更是为了弘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碧血碑与烈妃庙的文化传承烈妃庙的修建,意味着肃王妃的事迹将被永远铭记。碧血碑的重新矗立,也成了忠诚与贞烈的象征。后世文人多有诗文赞叹这块碧血碑,纷纷在碑前吟诵,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诗句。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与政治家,左宗棠的这番举动,不仅为肃王妃留下了永恒的纪念,更为兰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碧血碑也成了兰州人民心中的一个象征,碑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但那段忠贞不屈的历史早已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每当人们走过碧血碑,总会驻足片刻,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那鲜血染红的碑石,似乎仍在诉说着肃王妃那悲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