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定调来了:涨工资、保饭碗、稳物价!发钱硬刚三座大山?

楼事心观 2025-04-30 05:26:39

一季度靠砸钱、靠重启基建,暂时稳住了大局,出口也赶在加关税前,早有预判,火速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补位,最终实现了一季度GDP增长5.4%的不错成绩。

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目前双方都还没有真正承受贸易战的损失,加税带来的冲击要三四季度才会体现出来。海关总署的报关单不会说谎:4月对美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较年初暴跌28%。

较为悲观的说法是,随着不断垒高的关税壁垒对出口的影响(预计对出口拖累8-10个百分点,调查失业率或上升0.8%),搞不好我们今年的出口对GDP的贡献可能为负。

今天我们就结合刚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简单聊聊宏观经济的应对之策。

当前,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因此也让这场4月底的常规会议变得不同寻常了。

这是2020年以来4月政治局会议的召开时间表,从时间上看,今年的会议有所提前。我认为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时间调整,提前召开可能与当前经济形势的紧迫性有关,例如需加快落实“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为后续政策落地预留更充裕的窗口期。

另外铁锤注意到,继去年底的年终会议之后,今天的会议第二次提到“底线思维”。啥叫底线思维?简单直白地说就是,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加以应对。

关于这一点,会议内容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了主基调: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斗争。简言之,我们既要稳定国内经济,又要进行国际斗争,这反映了高层对当前严峻形势的清晰认识。

简单总结一下会议提到民生相关的几个重要举措:

一是继续发力稳经济,国家会择机降息降准、增发国债,让企业贷款更容易。其中增发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相当于向老百姓借钱),主要砸向交通、高铁、5G基站、新能源电站这些大项目,既拉动就业,又能让企业接到订单。

与此同时,普通人的就业机会也会多起来,建筑工人、材料供应商有活干,水泥钢材等相关行业也会热起来。这一点我们上期视频说过,一季度每天投入超过2000亿搞基建,其核心就是以工代赈。

二是‌不让房子拖后腿,‌烂尾楼必须保交房,加快国资收储改为保障房,帮开发商去库存。房价不稳的地方政策会更灵活,但“房住不炒”的大方向不会变。

这里需要提一句,4月25日地产股集体高开低走,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预期与政策落空,市场普遍预期本次会议可能推出‌限购放松、收储基金‌等更直接的救市政策,但会议聚焦于“消化存量房产、优化增量住房”等中长期部署。投资者对“强政策信号”的期待落空,导致资金获利了结,形成抛压。

三是‌拆雷防爆,提前排雷‌,地方债、中小银行坏账、债务违约房企这些雷得慢慢拆。金融监管会更严,防止有人乱借钱、乱投资。

其中,地方债的化解还是走老路子,允许地方政府借便宜的新债来还贵的旧债,同时允许地方处置闲置资产还钱。

四是继续产业升级,‌搞钱搞科技。重点砸钱搞高科技,比如AI、新能源等,培养“新质生产力”。还要拉长线投资,让资本耐心支持实业,别光想着赚快钱。

五是民生保障:保饭碗+稳物价‌。分别对应的是给企业发补贴,以及专治乱涨价,会严打猪肉、蔬菜的囤货炒作,必要时抛储压低价格。

第六是值得讨论的重点,面对消费市场的低温,高层一次性掏出了三把“点火工具”:

第一把火是直接给百姓发钱:从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到家电置换优惠,政府试图用“真金白银”撬动消费。上个月给我妈买了个手机,国补20%,直接补贴了600多,也算是薅到国补的羊毛了。平心而论,这轮国补对于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是直接送钱,但从消费的起色来看,可以确定的是接下来国补会扩大到更多领域。

第二把火则瞄准了服务消费这个新战场。会议提出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这就是直击行政壁垒、行业垄断、审批繁琐等要害,就像拆除阻碍消费的“隐形栅栏”。

比如以前办个证要跑十几个部门盖章,现在一趟就能办完,甚至有关部门会主动上门服务。这种转变不仅释放了文旅、体育、养老等领域的消费潜力,更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

第三把火最为关键,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没钱花”的难题,通过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养老金等方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给消费引擎加注燃料。

总结而言,国家要加大油门稳经济,但绝不搞大水漫灌,而是重点解决房子、就业、物价这些民生痛点,扩大内需扛住外力干扰,同时憋大招搞科技突破。

这个应对策略,用10个字即可说清:短期要治病,长期要健身‌。

‌短期‌发钱救企业、保交楼稳民心,先别让经济熄火。‌长期‌则是砸科技、改制度,培养能和欧美掰手腕的核心竞争力。

更确切地说,本次会议将目光转向国内消费市场,试图通过激发14亿人的消费潜力来抵御风险。换句话说,这场会议释放的信号清晰而迫切: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更要让老百姓敢花钱。

这场从“政府花钱”到“百姓敢花”的转型,真的能让消费市场火起来吗?

这就不得不说中国当前最大的消费堵点了。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导致“预防性储蓄”高企。中国仍依赖个人和家庭储蓄应对医疗、养老等风险,而非市场化保险机制。

这种低效的保障方式迫使居民将收入的40%以上用于储蓄,而非消费。反映到数据层面,过去三年居民部门存款增加了近50万亿,仅今年一季度就存了9.22万亿。另一边则是贷款数据不断下滑,房贷、消费贷均大幅萎缩,所以我们才看到,银行一直在通过压低利息的方式刺激贷款。

二是刚性支出挤压可支配收入,形成“三座大山”。住房负担过高,房贷占家庭收入比例普遍达30%-50%,一线城市甚至更高。购房后的债务压力直接压缩其他消费空间。

同样,教育和医疗层面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叠加收入预期不稳,强化了居民“捂紧钱包”的心态。

君不见,在三座大山的夹击下,这届年轻人正在用不婚不育书写生存经济学。丈母娘经济学里的“标配套餐”——30万彩礼+百万婚房+20万婚礼,足够掏空六个钱包。

说一组最新的数据,一季度的结婚人数181万对,同比下跌8%,抛开2020年的非正常数据,181万对刷新史低。

结婚是生育的前置操作,结婚人数腰斩那就差不多意味着新生儿数量大概率也接近腰斩。这几年随着发钱鼓励生育不见效,各地政府也开始思考对策,开始向上溯源,先解决结婚人数少的问题,今年以来,广州、浙江、山西吕梁等地官宣发钱奖励结婚,最高可申领4万元。

三是供需错配与政策效能不足加剧矛盾。

最为人诟病的就是财富分配失衡,招商财报显示,前2%的家庭持有近80%的资产,6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导致消费市场呈现“哑铃型”分裂,中端消费也因为楼市下跌、资产贬值持续萎缩。

此外,这两年经常提到的“新质生产力”其实是严重缺位的,简单说就是传统产能过剩,但高科技、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

与此同时,政策工具效应也在边际递减‌,消费券核销率不足70%,部分商家借机抬价,直播带货乱象频发,反而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欲望。

毫无疑问,上述堵点形成了恶性闭环:社会保障缺位推高储蓄率→刚性支出挤占消费能力→供需错配削弱政策效力→悲观预期进一步抑制消费意愿。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人口不足全球的5%,却消费了全世界 40%以上的商品。中国人口占全球18%,制造了全球28%的商品,消费却占不到全球15%。为什么中国14亿人消费,还比不上美国3亿人的消费呢?

这是个好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剖析,我们或许能找到提振消费的关键密钥。

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力不及美国3.3亿人口,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可以归结为:美国人钱多、敢花、能借,中国老百姓钱少、不敢花、存得多。

这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拆解:

首先,钱包厚度直接决定消费底气。2024年美国人均收入约26万元人民币,而中国仅为4.1万元,差距达6倍以上。

更关键的是收入结构差异——美国工人工资占GDP超60%,中国不足40%,大量外卖员、临时工等非正式就业者收入不稳定,直接拉低整体消费能力。

这是两个国家深层次经济结构差异导致的。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81.5%,个人消费支出占经济活动的70%。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金融、高科技、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制造业占GDP的10%。例如苹果公司通过掌控苹果产业链的顶端,获取iPhone销售利润的58.5%,而中国只占3.6%。由于占据几乎所有产业链的顶端位置,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倍多。

其次,美国的医疗体系号称全球最先进,但门槛也高得让人望而却步。2023年的数据显示,美国还有8%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数据显示,66%的个人破产案例和医疗债务有关。

但美国储蓄率仅7%,低储蓄率是美国经济“高消费-高负债”模式的缩影。

反观中国,数据显示全国医保覆盖率已经超过95%,三级医院的门诊费用只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但即便是这样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改老百姓存钱防风险的本质,储蓄率常年超过40%。

原因无他,一场大病就能掏空家庭积蓄,教育支出占收入15%,农村老人每月养老金仅200多元,这些现实催生了“用存款买安全感”的心理,同时也给消费引擎套上了刹车。

再看消费习惯的差异。美国人习惯“先享受后买单”,信用卡渗透率超80%,人均负债1.4万美元,甚至有人卖血浆换钱消费。

中国人则讲究量入为出,年轻人玩“特种兵旅游”,中产买奢侈品还要找代购比价,这种精打细算的消费文化,让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卖不出高价。以汽车为例,中国销量是美国的2倍,但均价仅13.7万元,总金额反而更低。

经济结构的不同也放大了数据差距。美国消费数据靠“高价服务”支撑——医疗费是中国的10倍,律师费占GDP的1.3%,连“住自己的房子”都要虚拟计算租金计入GDP。

中国则以低价工业品为主,手机、吹风机等均价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这种“薄利多销”模式在数据上天然吃亏。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实际消费规模已超美国160%,这说明统计方式也影响了表面差距。

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更是关键掣肘。中国有消费能力的人群不足1亿,另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的2.4倍,形成“金字塔型”消费结构。而美国中产占比超50%,构成“橄榄型”社会,高端消费需求稳定释放。

综上不难看出,美国的高消费是债务驱动、社会成本转嫁和统计魔术的结果,美国消费高未必代表了生活质量高。

相反,中国消费低也不等于没有潜力,中国14亿人吃掉了全球50%的蔬菜、38%的猪肉,用3倍于美国的手机数量,只是商品单价低、服务消费弱,数据上“吃亏”。

所以,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收入、补齐社保、打破城乡壁垒,如果中国能解决6亿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中国市场的爆发力将改写全球消费版图。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必须培育更强的内需市场,这事儿不能再拖了。如果任由内卷持续,仍由弱势群体自生自灭,提振消费就是一句空话。

说回到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分配,到农民养老金结构性调涨,从户籍改革破除城乡二元藩篱,到大力发展服务消费,这套组合拳绝非简单的经济刺激,而是一场关于民生福祉的深层变革。以发钱为例,若能将农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200元提升至800元,相当于迅速激活了县域市场的消费能力。

不过,深入思考不难发现,这场改革注定是场啃硬骨头的持久战,因为农民工市民化会涉及土地财政转型,服务消费升级需要垄断领域开放,收入分配改革则会触动既得利益格局,任何一项都阻力重重。

但如果能用五年时间将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40%左右提升至55%的国际水平,相当于每年向居民部门转移4.3万亿财富,其撬动的消费潜能将远超货币放水。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房价继续榨干三代人的积蓄、教育和医疗不改吸血黑洞的本质,996/007还是压得打工人不敢喘息,放再多的政策烟花也无济于事,都不过是资本镰刀下的狂欢表演罢了。

政策的预期会衰减,殊不知,民众的信心也早已深陷泥潭了。

3 阅读:1496
评论列表
  • 2025-05-01 10:16

    涨卵子差不多

  • 2025-05-01 13:28

    不要买房,不要买车,能存钱就不要消费,要消费就只消费一日三餐,工作要干日结的。

  • 2025-05-01 15:10

    小伙子人囗太多了,等时间呢。这都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