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周末,我和朋友约好一起去看最新上线的《美国队长4》。
买票的时候还满怀期待,但看完之后,我们却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是不是《美队4》真的不行?
还是我们的审美变了?
故事情节的不连贯性要说故事情节,真是难以捏造出来的槽点。
影片一开始,鹰队山姆·威尔逊带着二代猎鹰抢回被盗的艾德曼合金,还带着“黑人美队”以赛亚·布莱德利去了白宫开会。
听上去很有看头,但随后的一系列情节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
你不得不看《猎鹰与冬兵》和《无敌浩克》这些剧集,才能搞懂里边的关系。
这种高门槛设置,直接把不熟悉背景故事的普通观众挡在了门外。
朋友小刘忍不住吐槽:“这电影是给影迷看的,还是给研究生看片讲义用的?
”
看着山姆·威尔逊的鹰队逐步调查以赛亚暴走的真相,你却迟迟感觉不到紧张和挑动,故事展开得太慢,情节也不够抓人。
更不必提那些强行塞入的“政治正确”的元素,剧情连贯性上出现了不少“硬伤”。
引人注目的特效却无法挽回口碑谈到特效,影片确实拿出了压箱底的技术。
航母战机乱斗的画面非常炫目,鹰队与二代猎鹰在空中的战斗看上去非常酷炫。
可是,这些特效场面是没办法挽救影片口碑的。
“看电影不是为了看特效吧?
”朋友小张抱怨。
实际上,那些让人期待的大场面,时间并不长。
影片还删减了航母甲板起火等镜头,让观众看得有点失望。
本来期待的罗斯总统变身红浩克的一幕,也只是出现在只有短短的十分钟。
鹰队为了平息红浩克的怒火,竟然靠“劝和”,这种妥协的方式显得实在是太无奈了。
漫威的选择可以理解: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让黑人继任美国队长。
但是,这种安排却非常不讨巧。
山姆·威尔逊接替史蒂夫·罗杰斯,观众真的能接受吗?
要知道,当年克里斯·埃文斯试镜数次,经历了严格选拔才成为初代美国队长。
观众已经习惯了那个励志、强悍的形象,突然换成鹰队,显然有些难以适应。
再说安东尼·麦凯,无论从颜值、身材、魅力还是演技,都无法和前辈对比。
从“完美的英雄”到“普通的英雄”,落差太大。
这种政治正确的做法,让原本期待英雄光环的观众感到一股“强行感”,反而引起一片骂声。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连大洋彼岸的北美市场也不例外。
从票房看国际电影市场的改变《美国队长4》尽管得到了很好的排片,但票房增长非常缓慢。
这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号召力在减弱。
国产电影如《流浪地球》和《哪吒2》的崛起,展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李小龙曾说:“中国一旦打开大门,人们就会更加了解中国。
”果然,我们用电影这种形式,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向世界输出了文化价值。
电影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国人已经不再单纯依赖好莱坞电影来满足审美需求。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是不是《美队4》真的不行?
还是我们的审美变了?
答案可能是两者皆有。
好莱坞电影为了迎合所谓的“政治正确”,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而观众的审美随着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变得更加挑剔、更加自主。
电影市场的成功需要适应观众需求,而不是单纯地追逐某种意识形态。
希望好莱坞能从这次失利中汲取教训,不再让政治正确扼杀了影片本身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电影,终究应该是讲好故事、呈现美好的艺术形式。
未来的电影市场,还需要更多好作品来打动我们。
希望这篇文章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不论你对《美队4》持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的电影观赏中,保持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