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年底,《红楼梦》剧组到安徽遴选演员,在当地文化局的推荐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五朵金花(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杨俊)得到了选角导演夏明辉的青睐。
当夏明辉把她们试戏的内容录成小样送到北京后,导演王扶林就从中选出了“分外耀眼”的马兰、吴亚玲和袁玫三人。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当剧组前往戏剧团接人参加第一期“红楼学习班”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领导却不肯放人。后来还是在夏明辉和李颉老师的多方争取下,对方才答应给一个名额。
“都是他(们剧团)的主要演员,领导都不放,就放了个袁玫。”
然而,剧组好不容易才挖走了该剧团的一位“台柱子”,不曾想袁玫的定角过程又一波三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80年9月,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选拔了10名学生入团,男女各五人,袁玫就在其中。
和其他新人一样,刚被分配到剧团的袁玫也“挺可怜”,只有跑丫鬟的份儿。“丫鬟一般情况下只有四个,(五个女生中)有一个人连丫鬟都跑不上,只能跑书童。”
直到2个月后,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回家乡安庆考察工作路过合肥,袁玫等人的事业才迎来了新的转机。
黄镇提出想要看一出黄梅戏,并且还希望是年轻人演的,因此刚分配到剧团的袁玫等十位新人就被安排登上了舞台。
看完她们的表演后黄镇非常激动地说:“都说黄梅戏青黄不接,我看现在青黄已接。”
在黄镇的安排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得到了和其他九个地方戏剧团一起赴港演出的机会。不过,“境外”演出无小事,在此之前剧团要先到北京汇报演出。
次年8月,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妇一同出席并观看了这场汇报演出,引得北京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北京青年报》报道说:“黄梅戏舞台熠熠生辉,五朵金花崭露头角”。
这场演出轰动一时,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杨俊被称为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也是由此而来。
等到《红楼梦》剧组在全国海选演员的时候,她们5个人都已经成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台柱子,所以剧团根本不愿意放人。
而马兰的舞台形象又是最好的,在五朵金花中名气最大,况且《红楼梦》一拍就要拍三年,团里放谁也不会放她。
吴亚玲则是因为要结婚了所以没法出演,剩下一个袁玫,团里的态度是让她自己考虑去或者不去。
去的话就意味着要在离开黄梅戏舞台长达三年之久,想回来恐怕也已经没有了她的位置,但是留下来自己又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于是陷入两难的袁玫就去找团长寻求意见。
团长对袁玫说:“年轻人出去看一看,长一长见识,对你个人以后的路是有好处的。”
这一番话让袁玫鼓足了勇气,满是自信的她选择离开黄梅戏舞台直奔王熙凤而来。然而,当她瞬间被淹没在一众花红柳绿中后,她立刻清醒地认识到想演王熙凤根本没戏。
“我就特别想演王熙凤,后来一进剧组,我觉得一点戏都没有,因为我觉得强手如林,我不是对手,我也不可能来演,然后我就想演宝钗。”
袁玫虽有宝钗的面容,但她的个头偏高,不太符合薛宝钗的形象设定,所以王扶林导演就给她安排了一个叫“鸳鸯”的角色。
然而,就在袁玫已为鸳鸯做足准备时,开机前的一个月剧组又改主意了。“等到快开始拍摄的时候,大约前一个月,突然剧组说你演袭人,我说怎么又变了?”
原来是因为饰演史湘云的张玉屏考上了铁路文工团,她的突然辞演给剧组的选角工作重新洗了一下牌。
据说,张玉屏出演史湘云是剧组早就敲定好了的,但她对于这个角色并不是很满意。
原因是剧组当时还没有找到饰演贾宝玉的演员人选,并且在以往的版本中这个角色一直都是采用女性反串,所以张玉屏和东方闻樱一样都想反串这一角色。
不过,她们的这个“美梦”并没有实现,因为导演王扶林根本不会同意,他执意要找一位男演员演贾宝玉。
王扶林认为:“他(贾宝玉)是男人有女人气,不是女人有阳刚之气,演员必须是男人。”
演不成贾宝玉,史湘云一角又不是自己喜欢的角色,再加上她又考上了铁路文工团,所以张玉屏就在临开拍前一个月辞演了。
张玉屏的突然退出打乱了剧组的安排,王扶林不得已只能对已经敲定好的阵容进行重新调整。
顶替她的郭霄珍,和成梅(在剧中饰演元春)、袁玫都是宝钗组候选人,但她们都不符合王扶林找小演员来演“宝姐姐”的构想,后来郭霄珍就被分到了袭人组,但她并不想演袭人。
在很多人看来,袭人在剧中就是给一众太太小姐们充当“背景板”的存在,虽然戏份比较多,但是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也不容易演,不仅不能抢戏,还要出现得很恰当。
这样的角色就是典型的出力不出彩,所以很多人都对这个角色都避之不及。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郭霄珍成为袭人的候选人之后她非常失落,她曾对王扶林说:“我不喜欢袭人这个角色,如果非要让我演袭人,那我只能退出剧组回老家了”。
郭霄珍说的这些话一点都不拐弯抹角,让王扶林觉得她就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这一点和史湘云的性格很像,于是他就让郭霄珍去演了史湘云,并把袁玫饰演的角色鸳鸯换成了袭人。
而鸳鸯一角则由饰演彩云的郑铮补上,彩云一角又改由原侍书的扮演者李曼饰演。
从最初的王熙凤到薛宝钗,到后来的鸳鸯,再到最后的袭人,袁玫曾经的自信也在一点一点地消亡。同时,她也在不断地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演戏。
角色被换来换去,袁玫难免有些不高兴。于是,一向很听话的袁玫还是忍不住去找了导演王扶林,并“质问”他是怎么一回事。
“开机之前让我演袭人,我说导演,怎么又换成袭人了?”
“导演说,你看你身上就有大姐姐的风范,所以你演袭人合适。我说袭人可不好演,导演说袭人当然不好演了,袭人不能缺位,她永远要出现,但是又不能抢戏,你明白吧?”
袭人这个角色确实不好演,别看她只是一个丫鬟,但是戏份特别多,在场次上甚至还超过了薛宝钗。
王扶林选择让袁玫饰演袭人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袁玫在生活当中就像是一位大姐姐,不仅会照顾人,还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这一点和剧中的袭人极为相似。
其次是因为王扶林看中了袁玫深厚的戏曲功底,戏份多还不能抢主角的戏,并且还要出现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点戏曲功底是绝对不行的。
即便很多人都对袭人这个角色“避之不及”,但袁玫并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袭人的魅力就在于“守分”。就像袭人的判词里说的那样,“空云似桂如兰,谁知公子无缘。”
尽管袭人对宝玉一片赤诚,但她很懂得克制,为了保全贾宝玉最终嫁给了蒋玉函。如此结局就好比袁玫的定角过程,由夫人到小姐再到丫鬟,再也没有了半点非分之想。
在重做一番准备后,那个满心全是宝玉的袭人来了。袭人的第一场戏,袁玫就把袭人对宝玉的“温柔和顺”完美地诠释了出来。
或许是因为袁玫的自信心早已被选角消磨殆尽,就是这一场戏,还让袁玫紧张到只敢躲在王导身后从手指缝里看回放。
王扶林鼓励她说:“还不错,但你要切记,袭人是既谦和又明理,既藏着还要有数,要与张扬的晴雯形成鲜明对比。”
有了王扶林的肯定与指点,多次换角的袁玫又找回了曾经的自信,她开始一针一线地“绣着”这个看似不太重要,但又是最能拿捏得住宝玉的“怡红院掌门人”。
她对宝玉的爱无微不至,可惜这些美好并不长久,贾府败落众芳凋零,袭人也被赶出了贾府,最终落了个与宝玉“无缘”的凄美收场。
而当她看到昔日的主子也是爱人的贾宝玉沦落为“花子”时,袭人的心碎了。那一刻,已“入梦”三年的袁玫流下的眼泪全是真情实感。
在《红楼梦》这个女性群像中,很多读者把袭人定为了“反派”,说她是王夫人的“顺风耳”,不仅爱打小报告,还奴性十足,和敢爱敢恨的晴雯比起来,讨喜程度天差地别。
但是在袁玫“润物细无声”的演绎下,袭人被刻画成了一个从骨子里带着传统女性美德的一个姑娘,非但不让人讨厌,还多了几分可爱。
87版《红楼梦》播出后,《人民日报》文艺版曾开通专版报道,红学家称赞袁玫的表演为“恰如其分的花袭人”。
邓婕在看过新版《红楼梦》之后,也对袁玫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在家看了一下你的戏,我以前总觉得你的戏不好,昨天看了新《红楼梦》才发现你演得太好了。”
拍完《红楼梦》后,袁玫没能留在北京发展,在剧组领导的推荐下,她南下广州进入广东电视台工作。
之后,她又参与拍摄了《公关小姐》、《乱世香港》、《情满珠江》等一系列红极一时的作品,虽说小有成就,但她还是对没能回到黄梅戏的舞台上发展心存遗憾。
“当初离开黄梅戏舞台不是没有眷恋,离开它有很多原因,因为戏剧舞台很特别,它就只有一个花旦,而且整个剧团都会围绕这个花旦去设置戏曲,去演啊。”
2003年,《红楼梦》剧组时隔20年后再聚首,当她回到曾经那个梦开始的地方,她如同出嫁的女儿遭受了很多委屈回娘家一样,眼泪止不住地流。
或许,每个人都会遇到为当初的选择“后悔”的时候,但是我想说的是,不管你今后的际遇如何、选择如何,我们都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