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为何不夺取江浙?打不赢江南大营,只好选择西征

咪加说 2025-02-22 15:59:08

江浙地区向来是财税方面极为重要的地方,而且距离太平军所在之处近在咫尺,那杨秀清为什么没有去夺取这块地方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当时太平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摧毁江南大营,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太平军并不具备和清军展开决战并且取胜的资本,所以杨秀清心里没底儿,缺乏足够的底气去发动对江浙财税重地的夺取行动。

在1853年3月的时候,太平军可是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呢,他们一举夺取了南京、镇江以及扬州这几座重要的城市,一下子就在江南地区威名远扬啦。随后呢,杨秀清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哦,他开始分兵行动啦,一方面派出军队进行北伐,向着北方进发,去开辟新的战线;另一方面呢,又安排兵力展开西征,就这样,和清朝方面全面地展开了激烈的对战。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江浙地区距离太平天国统治区域近在咫尺,而且还是极为重要的财税来源之地呢。既然如此,杨秀清为什么不去攻打、占领这个地方呢?要知道,江浙地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那可都是能清楚看出来的。难道杨秀清就对此毫不知情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哦。

自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整个国家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方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江浙一带的经济发展态势尤为突出,其财税收入对于当时的帝国运转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已然成为了帝国能够正常运行下去的重要资本所在。随着时间推移到明清时期,这种情况愈发明显。可以说,要是没有江浙地区所提供的大量税收,朝廷的各项开支都难以得到保障,能不能维持下去都变成了一个让人十分担忧的问题。毕竟朝廷的日常运转、各项事务的开展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江浙的税收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在江南一带,有苏州、杭州、嘉兴、太湖周边的松江、昆山,还有常州、湖州、太仓以及上海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那可是相当发达,在当时就展现出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呢。而且,它们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能够直接和西洋那边建立起联系哦。通过这种联系呢,它们便有机会去购买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地的发展或者其他方面提供了一些特别的条件呢。

那夺取江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其中有着诸多重要的方面哦。首先呢,一旦拿下江浙,那就能够截断清朝的漕运。要知道漕运在当时对于清朝来说可是极为关键的运输通道呢,截断它,无疑会对清朝的物资调配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夺取江浙还能让太平天国增加自身的税收呢。税收增加了,就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这对于维持一个政权的运转、开展各项事业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哦,那就是可以凭借江浙的资源来组建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啦。大家都明白,战争说到底,比拼的关键之一就是后勤补给。而江浙这片地方呢,它所具备的各种条件无疑是很好地满足了太平天国在这方面的需要呢,为太平天国在战争中的持续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杨秀清可是有着雄才大略的,那他能不晓得江浙一带的重要性吗?显然是知道的。但他却做出了舍近求远的安排,执意要去进行北伐、西征,这其实是被逼无奈之举呢。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当时太平军没办法搞定江南大营,在那种形势之下,才不得不选择了北伐、西征这样看似舍近求远的战略行动。

人们往往对江南大营有着不太好的印象,觉得它好像不堪一击,还认为湘军才是真正的主力呢,其实这可都是误解。要知道,江南大营的地位那是相当重要的,远不是湘军能够比得上的哦。而且向荣在军中所占据的地位,还有在咸丰皇帝心中的地位,也都不是曾国藩、胡林翼他们能够相比的。

清朝当时存在着诸多武装力量,而江南大营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一支,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不过呢,这里得有个前提条件哦,说的是江南大营在进行扩编之前的情况,确切来讲,就是1853年那个时期的江南大营。

在1853年3月的时候,太平军成功夺取了南京、镇江以及扬州这几座重要的城市。而清军呢,在太平军取得这些战果之后,也迅速地跟了过来,并且着手组建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这其中的江北大营啊,它的实力着实不怎么样,可以说是比较差的。而且啊,它还老是会起到一些不太好的作用,常常会拖住江南大营的后腿,给江南大营的行动等方面带来不少的阻碍呢。

江南大营的统帅乃是钦差大臣、广西提督向荣。当时呢,他可是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许可,从而担起了督办江南军务的重任。向荣此人啊,那可着实不简单。早在远征西域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可谓是能征惯战,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而且,他还曾坐镇山海关这样的重要关隘呢,就从这些经历来看,他无论是能力方面,还是资历方面,那都是相当过硬,没什么可挑剔的。

向荣所负责的江南大营啊,之前经历了一轮裁撤的情况呢。经过这一番变动之后,就只留下大概17000多人啦。要知道,留下来的这些可都是精锐之师,他们本身的战斗力那是相当强的呢。不过呢,有个问题就是,需要他们去防守的范围面实在是太大了,就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们实际发挥出来的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呢。

有这么一种情况,那就是当兵力相对较少,可饷银却十分充足的时候,往往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比较高。就拿江南大营的清军来说吧,他们那儿的普通士兵,每个月能拿到6两银子的月薪呢。这个数目可不简单,要知道湘军士兵的待遇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可江南大营清军普通士兵的月薪比湘军还要高出一半呢。而且,湘军士兵的待遇和一般的绿营、八旗骑兵比起来,那也是要高一些的哦。

那江南大营的军队实力到底有多强呢?就在太平军刚刚进入南京的时候,张国梁迅速采取行动,一下子就把七桥瓮以及紫金山大营给摧毁掉了。这么一来,太平军没办法,只好被迫退回到南京城内,并且收缩了防线呢。

李秀成在他的自述书中提到,张国梁这个人打仗特别厉害,他所统领的部队那可都是精锐之师,整体实力比起湘军还要更强一些呢。不过呢,有个情况就是张国梁的兵力在数量上并不多。就拿张国梁直属的兵马来说吧,也就是被称作捷勇的那支部队,其人数仅仅才三千出头而已。

张国梁可是向荣的部下,他有个特别的出身,是来自天地会呢。而冯子材又是张国梁的部下,这冯子材可不得了,是近代抗击法军的著名将领哦。从这样的人员构成情况来看,就能够明白,在当时那个时候,江南大营的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呢,那是相当强悍。

那这太平军到底有没有把握能摧毁江南大营呢?实际上,如果他们真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做到的话,杨秀清也就没必要一直等到1856年才有所行动啦。而且,也不会允许向荣顺利组建起江南大营,去截断南京的粮道。

在1851年的时候,向荣来到了广西,他此行的目的呢,是为了去镇压太平军。从那之后,他就一直紧紧跟着杨秀清所率领的太平军展开作战行动哦。你看啊,太平军那可是一路朝着北方进发呢,在这途中,不断地去攻取一座座城池,势头挺猛的。而向荣呢,也毫不松懈地在后面一路追击着太平军。不过呢,挺有意思的是,虽说双方这样你追我赶的,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却始终都没有展开那种大规模的决战呢。

杨秀清作为太平军的一方重要人物,向荣则是另一方的势力代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们双方自始至终都未曾真正展开过一场具有战略意义层面的对决。也就是说,在整个局势发展过程中,太平军始终没能成功地给向荣所带领的军队以致命的重创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江南大营才得以存在。毕竟要是太平军能给向荣沉重打击,或许江南大营的形成就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了,可实际情况就是双方没有那样的战略对决,也不存在给向荣造成重创的情况,所以江南大营就出现并持续存在着啦。

事情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双方都不具备在野战当中一举将对方消灭掉的那种能力。既然如此,双方就都只能选择默默地去积蓄自身的力量了,然后耐心地等待合适的时机出现呢。

话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时,太平军号称拥有60万人之众呢。不过这里面包含了不少家属,要是单算能打仗的人马,那也有十万人左右啦。而清军这边呢,向荣所率领的兵力仅仅只有17000多人。这么一对比,太平军的数量差不多是清军的5倍呢。按常理来讲,兵力上占据这么大的优势,应该很有底气才对,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连杨秀清对此也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道理。杨秀清执意要去攻打江南大营,要知道这可绝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它实际上就是一场既艰难的攻坚战,又会是一场耗时很长的持久战呢。而当时太平天国的情况是,几乎没什么稳固的根据地。大家想想看,打仗是需要有强大的后勤补给来支撑的,没有足够的物资供应,比如粮食、武器、弹药等等,士兵们饿着肚子、缺着装备,这仗可怎么能打得下去呢?所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非要去打江南大营,确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大家想想啊,要是战争一直持续下去,而且还长时间分不出胜负、拖拖拉拉没个完,那太平军可就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了,就是他们吃啥?要知道,他们既没有那种特别稳固的根据地,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持,也没有充足的物资补给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呢,一旦太平军在那种大规模的会战当中遭遇失败,那他们基本上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啦,那就是四处溃散,最后很可能就沦为到处流窜的流寇啦。

太平军所拥有的精锐部队数量其实并不多,就拿其中来自两广地区的老兵来说吧,仅仅也就数千人而已呢。就凭借这样的兵力状况,和江南大营相比的话,那可是完全占不到任何优势的哦。要知道,在此之前,杨秀清所率领的太平军和向荣所统领的军队之间展开过一系列的战斗呢。在这些战斗当中,双方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形成碾压的态势哦,而是互有胜负,谁也没能完全占据绝对上风。

江南大营所处的位置和天京相距特别近,最近的地方仅仅只有数百米,就好像在杨秀清的跟前一样,完全处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呢。后来,江南大营把通往天京的粮道给截断了,这下城内的粮食供应就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状况,杨秀清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他多次借着天父下凡的名义,告知城内的民众,让大家自行外出寻找食物,依靠自己的办法来谋求生路,通过这样的举措,也好减轻一下天京城内粮食供应方面的沉重负担。

咸丰帝给江南大营安排了两项重要任务。第一项任务呢,就是要攻克南京城。要知道,当时南京可是个关键之地,拿下它对于局势有着重大影响呢。第二项任务则是得确保江浙这片财税的重要地区安全无虞,毕竟江浙向来是财税的重中之重,不容有失。在这两项任务里,向荣带领着江南大营的将士们在围困南京这件事上确实是做到了,把南京城牢牢地给围起来了,让城里的太平军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可是呢,虽说围困住了,但想要真正拿下南京城却并非易事,向荣他们试了各种办法,终究还是没办法攻克这座城池。不过呢,在守住江浙这方面,向荣倒是没有辜负咸丰帝的期望,他带着将士们把江浙地区守护得还不错,使得这片财税重地一直维持着相对安全的状态呢。

在1856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了,按常理来说,这或许是太平军可以进一步行动的一个契机呢。然而呢,太平军却并没有借此机会展开东征行动。就说燕王秦日纲吧,他在金坛、丹阳以及溧阳这几个地方都遭遇了挫败,情况很不乐观呢。而且陈玉成更是可怜,在战斗过程中受了极为严重的伤,而致使他受伤的正是被张国梁给击败了。总之,在这一年的这些战事当中,太平军面临了诸多不利的状况呢。

江浙地区被清军掌控之后,和春、张国梁便迅速着手重新建立起了江南大营,从而继续对南京展开围困之势。那么杨秀清第一次摧毁江南大营所取得的战果究竟有多大呢?关于这个问题,李秀成给出了答案。

李秀成在被俘虏之后,曾写下了自述内容。在其自述当中提到,太平军第一次对江南大营发起攻击并将其摧毁的时候,实际上仅仅消灭了一千多名敌军而已。这并非是那种将敌军彻底歼灭的歼灭战,而只是把敌军打得四处溃散的击溃战。并且在这之后,秦日纲很快就遭遇了挫败的情况。

在当时的局势下,江南大营就那样存在着,这对于太平军而言,真可谓是如芒刺在背一般难受。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有它在,太平军就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艰难处境。而且呢,为了能够保卫南京城,洪秀全和杨秀清这两位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啊,也顾不上其他战场上的具体情况了。他们多次做出了抽调兵力的举动,把兵力从其他地方调回来,目的就是要打京师解围战,想着解除南京所面临的威胁。可这么一来呢,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住了太平军进一步发展的脚步,让太平军在整体的发展态势上受到了不小的限制呢。

当时向荣坐镇在江南大营,其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对南京进行围堵,另一方面则是要阻拦太平军进入江浙地区。而太平军这边呢,由于自身实力还不够强大,杨秀清仔细考量后,觉得要是直接进行东征江浙的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于是便做出了进行西征和北伐的决策。

在当时的局势下,西征和北伐这两场作战行动,由于江南大营一直存在着,所以太平军没办法把全部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投入到这两场战役当中。这里得说一下,太平军展开西征作战的时候啊,曾国藩那时候其实还没有把湘军训练出来呢,而杨秀清呢,更是压根就不知道有曾国藩这么一个人。

杨秀清手头上其实并没有足以支撑与江南大营展开决战的雄厚资本,所以他并不敢和江南大营去拼个你死我活、死磕到底呢。而向荣这边呢,他同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迅速地攻克南京城。如此一来,这样的局势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这场战争必然会是一场持久战啦。双方只能是不断地比拼消耗,各自都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以便能在这场对峙中占据上风呢。

接下来咱们讲讲江南大营被摧毁的情况。大家可能会问,江南大营为什么会被摧毁呢?这得从1856年说起,在那一年,是杨秀清第一次对江南大营发起行动并将其摧毁了。之后到了1860年呢,李秀成又再次对江南大营出手,而且这一次是彻底地把江南大营给摧毁掉了。在摧毁江南大营之后,李秀成还借着这个势头顺势往东进军,去征伐江浙一带了。

江南大营最终覆没了,不过这事儿其实和向荣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哦。而且呢,也不是因为那里缺乏有名的将领。江南大营之所以会溃败,这里面的原因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所占比重甚至比军事因素还要大呢。说到底,这其实是清朝所制定的国策导致的这样一个结果。

,如果把胡林翼、曾国藩放在向荣曾经所处的那个位置上,并且让他们拿着向荣、和春所拥有的那些资源去做事,其实,湘军也会遭遇惨败的结局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向荣身上缺少一样很关键的东西,而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在1860年之前同样也是缺少这样东西的哦。具体是缺少什么呢?咱们下回再详细分解说清楚啦。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