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排行第九,且不受李世民钟爱,为何却被立为太子?

甜橙小萌主 2025-01-10 13:29: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既不是长子也不被太宗特别宠爱,甚至看起来毫无竞争力,但在复杂的宫廷斗争后,他成了太子,继而坐上皇位。

太子的倒台

贞观十七年,宫廷风云突变,东宫的地位不再稳固,太子李承乾出事了。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早早被立为太子,太子的日子并不好过,兄弟间的明争暗斗,父亲的高压压得他喘不过气,而魏王李泰成了太子最大的威胁。

李泰野心勃勃聪明机敏,擅长拉拢朝臣,每次朝会上他总是抢着发言,力压东宫势力,李承乾沉不住气脾气暴躁,甚至开始暗中筹谋对魏王下手,事情败露后矛盾爆发。

东宫风声鹤唳,李承乾的党羽接连被抓,证据送到李世民案头,谋反罪名坐实,李承乾被废黜打入冷宫。

魏王李泰这时候几乎觉得自己稳了,东宫没了,接下来就是他登上那个位置,但宫廷斗争从来不是那么简单。

一场兄弟间的较量

李承乾倒台后,魏王李泰以为自己是唯一的选择,魏王府的客人络绎不绝,大臣们私下称呼他“未来的太子”,但李世民却迟迟没有下决定。

朝堂上大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魏王,认为他有能力,另一派却对他的野心心存疑虑,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亲信,同时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暗中对魏王极为警惕,李泰是个危险人物。

李世民也有顾虑,魏王太急了,急着表现急着立威,东宫还没完全凉透他就急着把人都收拢过去,这样的急功近利让李世民不安,他开始观察其他儿子。

这时候晋王李治的名字第一次被提到,李治排行第九,平时不声不响也从不主动争宠,宫里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听话”“孝顺”,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这样一个低调的孩子成了朝堂上焦点。

长孙无忌率先站出来推荐李治,理由很简单,李治仁孝,对兄弟尊重,没有争斗心,更重要的是他背后的母亲,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虽然已故多年,但在李世民心中地位极高,她生前为国家的稳定立下大功,而李治正是她所出,这一层血脉的光环给了李治巨大的优势。

魏王李泰这时候急了,他试图反击,暗中散布晋王能力不足的消息,越是反击越让李世民警觉,魏王府变得冷清,大臣们开始转向晋王,局势发生了变化。

贞观十七年的某一天,诏书下达,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魏王从此失宠,被贬至远地。

太子的位置不好坐

李治被立为太子,看似稳了,但危险从未远离,这是一个胜者不完全胜、败者不甘心的局面。

魏王李泰虽被贬,却并未放弃希望,朝中依旧有一些支持他的旧部,认为李治不过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在他们眼里,这个小九子没有威慑力也没有能力。

这些人暗中联络,希望等局势有变时让魏王重新回京,太子的真正挑战,来自更大的威胁,李世民。

李世民虽然同意让李治当太子,但他的内心依旧有疑虑,他的疑虑很实际,李治性格柔弱,能不能镇得住局面?能不能继承贞观之治的伟大基业?李治需要历练,甚至需要被“敲打一番”。

太子的日子并不好过,李世民对李治管得极严,不允许有一丝懈怠,太子府的官员稍有过失就会被训斥,每一次朝会李治都战战兢兢,做对了不会被夸,做错了,轻则训斥重则革职。

李世民甚至亲自考验他的应变能力,在朝会上李世民故意提出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朝臣各抒己见,李治不敢多说,只是点头附和。

等到朝会结束,李世民勃然大怒:“怎么不发表意见?你以后是要独自决断的!”

李治低头认错却不敢辩解,这是他当太子时的状态,夹缝中求生,步步为营。

朝臣中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李治,太子之位刚定时许多人对这个年轻人抱着观望态度,长孙无忌成了太子最重要的靠山。

无忌本人也有私心,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太子,这样自己才能继续掌控朝政。

这种关系给李治带来了微妙的压力,要想坐稳太子的位置,光靠长孙无忌是不够的,他需要时间需要忍耐,需要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登基与新的博弈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李治正式登基成为唐高宗,实际上暗流涌动。

登基伊始,李治面对的不是荣耀,而是长孙无忌的阴影,长孙无忌是功臣是外戚,更是李治的主要支持者,他同时也是最大的威胁,李治清楚长孙无忌不会轻易交出权力。

刚开始李治不得不依赖长孙无忌处理政务,长孙无忌强势干预朝政,许多决策都由他说了算,在朝堂上长孙无忌也敢直接训斥李治,这让李治表面忍耐但心中不满。

武则天是李治的贵妃,后来被立为皇后,她不是普通的后宫女子,而是极有政治手腕的人物,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李治需要从长孙无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武则天刚入宫时地位并不显眼,但她极富智慧,懂得利用每一个细节巩固自己的影响力,李治发现在所有人都试图控制他时,武则天却是那个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出口”的人。

武则天开始在朝中安排自己的势力,这些人表面上效忠皇后,实际上在为李治扫清障碍,武则天对长孙无忌的政治力量进行了拆解,以缓为主,以退为进。

她在关键时刻让长孙无忌做出一系列“自我暴露”的举动,对其他朝臣的打压,甚至是对太后权力的越界。

永徽六年武则天正式被册立为皇后,从此她不仅是后宫之主,也是李治最重要的盟友,武则天的加入让局势开始倾斜。

李治和武则天联手逐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他们通过一系列政治行动逼迫长孙无忌辞官,还以谋反罪将他流放,李治终于摆脱了长孙无忌的阴影,真正掌控了皇权。

武则天的权力逐渐膨胀,甚至超出了李治的预期,朝臣对武则天的干预颇有微词,但李治选择默许,武则天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李治在位的后期身体逐渐虚弱,对政务的干预也越来越少,政务由武则天直接决断。

从被动立为太子到登基为帝再到后来与武则天共治,他没有李世民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也不是完全的“弱者”,他懂得忍耐,懂得选择合适的时机,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危机。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