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邓岳偶遇烈士遗孀,询问其独子近况:该告诉孩子真相了!

北风得失 2025-04-12 10:28:01

【前言:】

1971年的时候,邓岳少将,那时候他是沈阳军区的副头儿,和他的夫人韩军,偶然间碰到了抗美援朝时牺牲的英雄蔡正国的老婆张博。他们听说蔡正国烈士留下的独生子,现在已经长成了一个性格特别好、特别出色的军人了,邓岳少将心里头特别高兴。刚好那时候邓岳要去大连军区处理点事情,就顺便邀请张博一起去军区,好让她见见自己的儿子。

张博实在推辞不过,就跟着邓岳一块儿前往了大连。不过邓岳派去军区打听的人,并没找到“蔡小东”这个名字的人。这时,张博才开口,说儿子已经改了名。邓岳一听就懂了,赶紧问张博:“孩子现在对自己的身世还蒙在鼓里呢吧?”张博默默地点了点头。

邓岳神情严肃地讲道:“娃都18岁了,成了咱革命队伍里的一员,是时候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真相了!”

【毛主席:“又折我一员骁将!”】

1950年那会儿,朝鲜打响了战争,本该回家歇着的蔡正国大将军,二话不说又奔上了战场前线。他带领的四十军,刚到朝鲜没满一个礼拜,就急匆匆地参加了第一次大战。

两万多名美国士兵跟蔡正国带领的一二一师交上了火,上头下了死命令,说啥也得把美军绊在两水洞那条线上。蔡正国承受着好大的压力,豁出去跟敌人干,目的就是要搞空他们在温井、熙川的兵力。

抓住这个机会,西线的志愿军指挥部立刻让两个军采取了巧妙的绕行战术,短短两天,就把温井的美军给赶跑了。温井的防线一垮,“联合国军”在价川那边立刻觉得不妙,没办法,只能在11月3号退到清川江那边去了。

第一次打仗那会儿,蔡正国特别勇猛,一下子就被彭德怀给盯上了。就因为这,他到朝鲜才短短五个月,就被提拔成了五十军的副军长。

蔡正国刚上任没多久,第二个月就撞上了第四次战役。那时候,五十军的军长曾泽生和军政委徐文烈去志愿军司令部参加会议了,军参谋长舒行也因为要回国集训而不在。这样一来,五十军的指挥工作就主要落在了副军长蔡正国和军副参谋长李佐的肩上。

第四次战斗打响的头几天,五十军碰到了汉江防守任务中最棘手的时候。那些“联合国部队”在汉城北面全面动手了,五十军直接跟英国的二十七旅干上了。这支英国军队在二战时就是出了名的“硬茬子”,装备还比我们好得多,结果五十军短短两天就丢了三个地方。

看到这个情况,蔡正国赶紧召集大家开了个战斗碰头会。他说,咱们得派个爆破小队,趁着黑夜摸到英军那边,把他们的坦克给炸了。他觉得,英军的武器是挺猛,但打这么久,他们太依赖那些家伙了,一旦到了近身肉搏,他们就不行了。只要能把坦克搞定,英军心里一慌,肯定就乱套了。

1952年1月27号半夜,五十军的12个爆破小组,都是由一五二师的战士们组成的,他们借着黑夜的掩护,悄悄摸向敌人的坦克防线。没过多久,大概也就十几分钟吧,英国佬那边就开始噼里啪啦地炸响了。蔡正国举着望远镜,盯着前面的动静,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英军正在梦乡里呢,突然被一阵阵巨响给炸醒了。他们慌忙抓起枪,冲出了帐篷,但为时已晚,只能无奈地看着那些坦克成了破烂铁疙瘩。到了第二天一大早,五十军就对英军动手了,敌人二十七旅的好多军官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部分都没了。

在五十军的帮忙下,咱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六十军的一部分打下了砥平里,接着就朝着原州那边冲过去了。这样一来,志愿军从守变成了攻,整个战场的形势都翻了个个儿。

第四次战斗打完后,五十军的表现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夸奖,蔡正国也赢得了彭德怀的点赞。彭德怀在聊起这次战斗时说:“蔡正国去指挥五十军,真是用对人了!”

1953年2月十几号的时候,朝鲜那边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完了,连汉江的水都开始流动起来,但战争还是没有停歇。为了不让我军陷入绝境,志愿军的临时指挥官邓华做出了决定,让已经跨过汉江的所有志愿军部队,都撤回北岸,等着更好的打仗机会。

战场上,每一条战斗指令都对整体形势超级关键,特别是“撤退”这个指令,执行起来更是棘手。为了防止李奇搞出的那种磁性战术盯上我们志愿军的撤退队伍,总部赶紧下令给蔡正国带着的五十军,让他们在八到十天里,必须在对岸建好防御工事。

就在蔡正国忙着加固防御的时候,离那儿十公里远的梨花浦那边,敌人的侦察机成群结队地出现了。那会儿,五十军正好在营地里搞活动,士兵们进进出出挺频繁的,结果敌军侦察机没多久就盯上了五十军的位置。

4月12号夜里,五十军藏身的山洞外面,军部的人在一个红砖青瓦的普通民宅里开军事大会。结果天上轰炸机突然轰隆作响,一枚巨大的炸弹不偏不倚地砸进了开会那屋,蔡正国和站在他后面的作战处处长,被炸弹的冲击波直接给震得失去了意识。

敌人依然顽固,对着炸弹爆炸的地点持续射击。蔡正国头部和胸口挨了好几枪,战友们赶紧把他抬进坑道里,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失血过多而离世了。

战士们沉浸在蔡正国牺牲的巨大悲痛中时,他胸前的口袋里滑出一张被鲜血染透的小纸条。那是他前一天写给妻子张博的家书,信上这样写着:“我在朝鲜这边挺好的,部队连连告捷,你不用惦记。等这次战斗打完了,我就能休假回去和你们母子团聚!”

真没想到,信还在手里没来得及寄,蔡正国就已经离世了。

这次爆炸事件,是志愿军到朝鲜打仗后碰到的最大麻烦。彭德怀在国内收到消息后,心里难过极了。在中南海休息的毛主席,被叶子龙给叫醒了。他看了电报,心里一阵难过,脸色一下子就白了,呆呆地站在那儿,嘴里反复念叨:“蔡正国啊蔡正国,居然牺牲了,我们又少了一个能打胜仗的好将领!”

蔡正国去世后,他的尸身被送回了沈阳,并且被安葬在了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那时候,志愿军的代理头儿邓华,还有政治部的老大杜平,一块儿给蔡正国写了块墓碑上的字。

【“蔡小东”改名为“董耀东”】

蔡正国走了之后,五十军的战友们帮他收拾了留下来的东西:一个装马具的袋子、一双穿过的解放鞋、还有一双布鞋、一个小手电筒、一件破了的大衣、七块半肥皂、一个吃饭用的盒子、一双筷子、一团白线、一盒鞋油,最重要的是,还有一封他写给老婆张博的信。

这封没发出去的家信,写着蔡正国英雄心里对家人的想念,对打赢仗的渴望,还有跟家人见面的愿望。在信里头,蔡正国说等仗打完了,他就要申请休假,回去见见老婆孩子,他盼着能早点跟家人团圆。

蔡正国的媳妇儿张博特别懂老公常年在外面守卫国家的心情,所以蔡正国写信那会儿,张博就琢磨着带上刚满月的小崽子去朝鲜瞅瞅他,好让他心里头那份想家的劲儿消停消停。可就在张博把所有去朝鲜的手续都弄得利利索索的时候,前线那边冷不丁儿传来消息,说蔡正国没了。

1938年那会儿,张博加入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战士剧社文工团。有回演出,张博碰巧遇见了蔡正国。俩人一来二去的,慢慢就熟了,到了1943年4月,他们就成了家。婚后,张博给蔡正国生了三个娃。

张博的第一个娃是个闺女,那时候正好是打仗的时候。生她那会儿,大部队早就走了,就剩下个医生和一排警卫员守着她们娘俩。闺女一出世,立马就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用的是件厚厚的军大衣。然后,警卫员们就用担架抬着张博,火急火燎地离开了村子。

后面有敌人紧追不放,他们拼尽全力跑了一天一夜,总算是把敌人给甩开了。这时候,张博已经累得不行了。不知道警卫排的战士从哪里找来了一勺玉米糊糊,张博也没心思慢慢品尝,赶紧就喝了下去。她喝这个,并不是为了自己解渴,而是惦记着怀里那个还没尝过一口母乳的小丫头。

在这样非常糟糕的条件下,张博的大闺女终究还是没能活下去,被活活饿死了。张博因为失去了女儿,心里头一直过不去这个坎儿,好长时间都沉浸在哀伤里。一直到1948年,他们家的第二个孩子来到世上,张博的心情才慢慢好了起来。

老二是个男娃,叫蔡四东。蔡正国在战场上是个勇猛无比的将领,但回到家,他就变成了个温柔的慈父。每次从外边回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去抱抱儿子,跟儿子一起享受那难得的亲子时光。

在朝鲜打仗那会儿,蔡正国给家里写了足足16封信,每封信里都流露出对老婆孩子的深深想念。记得小儿子刚出生,他还特意写信回来,说要给孩子起名叫“小东”,就是说比“四东”还要小点。这可能就是蔡小东和老爸之间,唯一的一次“亲密接触”了吧!

蔡小东还没能亲眼见到爸爸蔡正国,蔡正国就英勇牺牲了。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收手,不到一年的光景,蔡四东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走了。这一连串的噩耗,让张博心里头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她整个人都变得恍恍惚惚,天天捧着丈夫留下的东西,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张博特别消沉,一直深陷在悲伤里走不出来,小宝宝蔡小东好像也感觉到了妈妈的难过,一直哇哇大哭。张博一听孩子哭了,心里猛地一激灵,她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毕竟她还要照顾丈夫留下的这个宝贝儿子。

张博打起精神,铁了心要把蔡小东拉扯大,这样也算给老公有个说法了。单位里给张博办了退伍的手续,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还是过得挺艰难。实在没办法,张博就想着再婚。在战地医院工作的政委董凤奎,特别可怜张博的处境,他愿意帮忙照顾这位为了保卫国家牺牲了的战士的寡妇。

张博想着孩子以后能健健康康长大,也为了感谢董凤奎,就给孩子改了名,叫“董耀东”。打那以后,张博把蔡正国是娃亲爹的事儿深深埋在了心里,董凤奎呢,把蔡小东当成了自个儿的亲儿子,疼得不得了。

张博和董凤奎结婚后,两人没再要孩子,董耀东就成了家里的独苗。董耀东一点点长大,心里头老有些事儿琢磨不透。就拿他记事那会儿说起吧,他妈整天忙里忙外的,是个典型的家庭主妇。但奇怪的是,别人对他妈的态度,跟对别的家庭主妇就是不一样,多了几分敬重。

我妈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没啥头衔啥的,但奇怪的是,不管到哪,人家都挺给她面子,就连那些解放军里的高官,对她也是恭恭敬敬的,连带着我也沾了不少光。还有件事儿董耀东一直想不通,为啥偏偏自己是家里的独苗呢?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国家都提倡多生孩子,像他这样独生子的情况,真是挺少见的。

可能从小时候起,董耀东就得到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眼光,这让他慢慢有了要独立的想法。他总想着得靠自己的力量去锻炼自己的性子,于是,他就决定去当兵了。

董耀东身为家中唯一的孩子,他不想被人说成是“被宠坏的独生子”。因此,他坚决不让母亲来部队看自己。他拼尽全力,勤奋刻苦,一心追求进步,总是找各种机会让自己经历些艰难困苦。

董耀东18岁那年,回家探望亲人时,意外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从小到大,他一直被各种谜团包围,但那一刻,很多疑惑都逐渐清晰了起来。

【得知身世,到陵园看望父亲】

1971年的时候,沈阳军区副头头邓岳少将和他老婆韩军,意外碰到了已经过世18年的抗美援朝英雄蔡正国的老婆张博。邓岳少将当年也去过朝鲜战场打仗,对那些牺牲的战士们心里头总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听说蔡正国的独生子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军人,邓岳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碰巧邓岳两口子要去大连军区处理些事务,就想着顺道邀请张博一起去军区瞅瞅儿子。可张博心里头直犯嘀咕,因为儿子老是嘱咐她别去部队打扰。张博连说了好几次不去,但邓岳两口子热情得没法拒绝,最后张博也只能跟着他们一块儿去了大连。

6月14号晚上,邓岳叮私下里让警卫员去某个部队,把蔡正国烈士的独生子蔡小东接过来。可警卫员到了部队,把花名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瞅见蔡小东这个名字。就连部队的领导们,也是一头雾水,压根儿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没办法,卫士只能回去报告。邓岳少将性格火爆,一听就火了,这时候张博听出了问题,赶紧问邓岳少将:“你刚才跟卫士说的是哪个名字?”“蔡小东啊!还能是哪个?”邓岳一脸疑惑,张博赶忙说明:“小东嫁给凤奎后,我就把他名字给改了,现在他叫董耀东。”

邓岳一下子反应过来,马上朝张博问道:“那孩子到现在还没发现自己的身世秘密吧?”张博默默地点了点头。邓岳深吸了一口气,认真地说:“孩子已经成年了,都当上革命军人了,咱们得把真相告诉他了!”

张博心里头七上八下的,眼里已经汪着泪水了,她抹了抹眼角说:“我就是不知道该咋跟他说,用啥方式开口好。”邓岳琢磨了一小会儿,一本正经地说:“这事儿你就别操心了,我来处理!借这次机会,咱们这些蔡军长的老兄弟、老下属一块儿告诉他。”

第二天,董耀东正在操场上领着队伍练习,政治处主任上气不接下气地冲过来,对他喊道:“赶紧的!把手头的事儿安排一下,上头刚打电话来说,让你马上赶去大连黑石礁49号楼,你老妈来了!”一听老妈要来探望,董耀东脸上顿时乐开了花,但紧接着心里就犯起了嘀咕。

黑石礁49号楼是个专门招待高级领导的地方,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董耀东心里直犯嘀咕,他老妈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家庭主妇,啥官职都没有,咋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待遇呢?

在前往大连的车上,董耀东心里忐忑不安。他压根儿没想到,老妈守了18年的一个秘密眼看就要被揭开,这个秘密跟他的身世有关,马上就要大白于天下了。

跟老妈聚了几天之后,旅大警备区的副头头赵国泰和他老婆彭芬絮直接上门找董耀东,说:“有几个长辈过来瞧瞧你和你妈,都在屋里头候着呢。”董耀东一听,立马就往那边赶。他一推开门,哎呀妈呀,屋里的场面把他给惊着了。

房间里坐着好几位首长,有他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一点笑容都没有。旁边,他的母亲正难过地抹着眼泪。

董耀东脑袋里首先闪过的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对,让老妈这么难过。他正琢磨着呢,赵国泰就像平常开会那样,领着大伙儿念了一段毛主席的话。念完之后,他转头问董耀东:“小东啊,那《红灯记》你看过没?”

“嗯,我看过。”董耀东被问得有点懵,但立马就回了话。赵国泰接着说道:“行,今天找你来,是想跟你说说你的身世。你瞧,你都18岁了,是个正儿八经的军人了,有权知道自己的来历。”

董耀东整个人呆住了,脑袋里像有无数蜜蜂在飞,嗡嗡直叫。就在这时,赵国泰的话又传进了他的耳朵:“你其实不姓董,你姓蔡,你的亲爹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蔡正国!”这话就像晴空霹雳,一直在董耀东的脑子里回响。他感到极大的震撼,但还是强忍着,听领导们继续讲述他亲生父亲的事迹。

一下子啥都清楚了,从小到大那些弄不明白的事儿,在这一刻全都豁然开朗。董耀东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他这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那么了不起,为了大伙儿,为了国家,把命都搭进去了。而他妈妈,为了让董耀东好好长大,硬是把这事儿瞒到了现在。

董耀东晓得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他继父董凤奎多次跟他说,还是改回原名的好。就这样,过了18年,董耀东又一次改了名字,这回他叫“蔡小东”了。

后来,蔡小东去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探望亲爹。陵园里管事的老人一听说是蔡正国的儿子到了,立马紧紧抓住蔡小东的手,眼里泛着泪光,跟他说:“小伙子,你都长这么高了。记得当年,你妈抱着你来这儿的时候,你还是个小不点儿呢……”

蔡小东被带到了纪念碑后头的烈士墓地,一眼就看到了最前排正中间那块碑,上面刻着“蔡正国烈士之墓”。他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跟身旁的父亲说:“爸,我来瞧你来了。”

0 阅读:5

北风得失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