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生日这件事上,毛泽东的态度和其他人很是不同,他一生拒绝搞特权,在自己50大寿、60大寿、70大寿、80大寿的寿诞之期,他都坚决不让亲属及群众给自己祝寿。不过生日的事情虽小,却显示出毛泽东廉洁自律又古道热肠的伟人风范。
但在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在自己的71岁生日时,却破例准备了3桌饭菜,不仅宴请了陈毅、贺龙、董必武等领导人,还专门邀请了4位特别的“代表”。毛泽东在吃饭前说:“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做寿,而是实行三同,用我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我的女儿没有来,因为她们没有上山下乡,不够资格,这里有工人、农民和解放军领导在一起,不光吃饭,还要谈谈话嘛!”
这4位特别的“代表”分别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典型董加耕、邢燕子、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和大庆“铁人”王进喜,当时他们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来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吃饭时,这4位代表被安排坐在毛泽东的身边。那么他们究竟有什么突出的事迹,能够得到这份殊荣呢?
毛泽东和陈永贵握手
董加耕董加耕,原名董嘉庚,1940年生于江苏盐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董嘉庚初中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却以几分之差落榜,他在家劳动一年后,第二年考入了盐城的重点高中龙冈中学。
高中三年期间,董嘉庚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长和团支书的职务,还在1960年被推荐入了党。1961年,董嘉庚参加高中毕业考试,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在96分以上,学校决定保送他去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
但此时董嘉庚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在报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8个字,决心回家务农。学校里顿时炸开了锅:董嘉庚是不是疯了?
董嘉庚
但董嘉庚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当时我国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上下都吃不饱饭。盐城地处江苏北部,在省内是比较贫穷的地区,而且土地多为盐碱地,被人们戏称为“江苏的兰考”。
1961年,董嘉庚所在的董伙村闹起了饥荒,他的父亲因为缺少吃的,只能在田里摘点慈菇煮汤喝,而春天已经爆青的慈菇有毒,父亲喝了汤以后便不省人事,临终时将含在嘴巴里的汤勺也咬碎了。
董嘉庚回乡务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反复阅读了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文章,里面有几句话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他愿不愿意、实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董嘉庚已经认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他要上的“社会大学”。
1961年5月4日这天,董嘉庚正式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务农,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改名为“董加耕”,意为“加强农业,立志耕耘”。
董加耕在劳动
董加耕回乡的第二年,生产队的所有水田都被淹没了,晚稻无法栽种,社员们只能走着去上工,然后坐船回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董加耕决定将水田改为旱田,实行稻、麦、棉、绿肥轮作。生产队劳动力不够,董加耕就动员放假的学生都过来帮忙,经过一番苦战,他们先改造出了100亩旱田,种上了棉花。
可是种棉花需要磷肥,队里既没钱也没处买。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董加耕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他带着大家买来柴草,然后烧成灰,就成了上好的肥料。
到了秋天,生产队不仅粮食取得了丰收,还长出了棉花。大家都很佩服董加耕,之前那些说闲话嘲讽他的人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后来公社领导考虑到董加耕家里底子薄,生活困难,打算调他到邮电所工作,每个月能有30元收入,董加耕的母亲知道了以后,非常开心,对他说:“还是读书好啊,这下总算不用种田了,妈也就放心了。”
但董加耕却说:“妈,我不想去。”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工作别人想都想不到呢?你可别不识好歹啊!”
但董加耕不为所动,他说:“妈,我并不是说这个工作不好,如果我想找个好工作的话,当初完全可以去上大学。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战斗在第一线,我并不觉得种田很苦啊!”
但母亲依然理解不了,甚至想用自杀吓唬董加耕,于是董加耕自己找到公社领导,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想法,领导真诚地表示这是组织为了照顾他而作出的决定,但董加耕却说:“组织对我的关怀,我非常感激,不过,还是让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下去吧!”
领导也深深被他感动了,于是说:“好,有志气,那你好好加油干吧!”
由于董加耕所在的生产队一直丰收,他们的经验也在全县被推广,董加耕自然也就成为了典型,1964年初,中共江苏省委、共青团江苏省委先后发文号召向他学习,他的事迹很快上了全国各大报刊、广播电台,甚至还被改编成了话剧。
1964年6月,董加耕出席了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当年的12月,他又作为盐城地区第一个人大代表,以江苏省人大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去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青年》杂志将董加耕作为封面人物
这天毛泽东在吃饭时问董加耕:“读了几年书?”
董加耕回答:“读了十二年,高中毕业。”
毛泽东又问:“你是哪里人?”
董加耕回答:“我是江苏盐城人。”
毛泽东说:“你是苏北盐城人,你知道盐城有两乔吗?”
董加耕想了想说:“我们盐城那里桥很多,不止有两座桥啊!”
毛泽东见董加耕没有听懂,于是补充:“两乔,他们都很会写文章。”
董加耕以前在学校爱好作文,这样他马上就知道了,他说:“是胡乔木和乔冠华。”毛泽东高兴地点了点头。
左起:陈永贵、邢燕子、毛泽东、董加耕
席间毛泽东一直给董加耕夹菜,并说:“你年轻,农村来的,多吃一点。”毛泽东还抽了四根烟,董加耕在旁边递烟,邢燕子给他点火。
1975年春,董加耕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并出任了团中央“十大”筹备组的第二副组长。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后,董加耕作为治丧委员会的成员,被唯一特许在他身边守灵七天七夜!
1982年,董加耕被任命为盐城市郊区郭猛乡副乡长,分管工业生产,他又拿出了当年的干劲,跑了很多地方,并坚持进城不打的,短途不乘车,经常在路边摊吃饭,在他的带领下,郭猛乡仅用了3年,工业产值就翻了一倍多,很多产品还远销国外。
1987年,董加耕调任盐城市郊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他一年四季全部在基层里跑,风雨无阻。有一次,一个以前曾采访过董加耕的记者离休后正好来盐城,想找他聊聊,但问了他去过的几个厂,都说他刚刚走,局里的同志只好对记者说:“您还是晚上去他家找他吧,我们董局长白天一般很难找到他的。”
中年的董加耕
1994年,54岁的董加耕以全票当选为盐城县政协副主席,不得不离开了他奋斗了10多年的乡镇企业管理岗位,他确实有些不舍。大家都劝董加耕到了政协以后,可以放松放松,但他仍然想做一些实事,经常和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一起往基层跑,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纸写文章,帮助大家进行知识和政策的解答。
2000年,董加耕正式退休了,作为名人,很多私营企业主都花高价请他出山,并承诺只要他挂个名,就能获得高额的报酬,但他都拒绝了。
曾有人对董加耕说:“凭你的知名度,下海早发财了。”
但董加耕却说:“我的知名度不是个人资本,而是人民财富,为人民服务才是我的根本宗旨。”
邢燕子邢燕子1940年出生,老家在天津市宝坻县的司家庄村,她原名“邢秀英”,1959年,当年的唐山地区地委书记建议她改名为“邢燕子”,于是以后她就一直用了这个名字。
邢燕子从小跟着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她的父亲是天津一个工厂的副厂长。1958年,邢燕子中学毕业以后,大家都以为她会顺理成章地留在城市里,但她却选择了回到乡下和爷爷作伴。
当时邢燕子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单纯地喜欢农村,再就是想陪陪爷爷,但大家都觉得这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在乡下呆不久,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去。
邢燕子和爷爷
当时村里见邢燕子也不会干什么活,就安排她在食堂帮忙。可是她刚到就闹了笑话,这天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没过多久,煮熟了的粥就溢了出来,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大喊:“粥出来了,快来人啊!”
一旁的村民看见了,就逗邢燕子说:“你朝它磕个头,它就不出来了!”没想到邢燕子还真跪下磕头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但随着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以后,邢燕子对于各种农活也都熟练了,她甚至还成为了村里的劳动能手。
邢燕子所在的司家庄村是个穷村,村里的劳动力少,而且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于是团支部决定也交给邢燕子一定的生产任务。
邢燕子觉得光靠自己一个人肯定不够,得把村里的妇女们都动员起来,于是她和几个伙伴先组织了一个幼儿园,一下就解放出了20多个妇女下地干活,然后她又带着村里的女团员组成了一个“燕子突击队”,队伍很快扩大到了16个人。
邢燕子(中)和姐妹们
然后邢燕子带着突击队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帘子,她们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只用了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9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这笔钱也确实救了村里人的命。
1960年是自然灾害的第二年,整个国家上下都困难重重,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然需要树立起一个典型,为大家的生产和生活树立信心,邢燕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邢燕子宣传画
1960年,《河北日报》、《人民日报》率先报道了邢燕子的先进事迹,随后在全国掀起了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的宣传声势。在1960年10月的《人民画报》上,邢燕子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了杂志,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燕子歌》,发表在了当年9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
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苗苗幼成行,冰上治鱼鱼满网。天寒地冻,抢种开荒,要使石头长出粮。吃苦在前享乐后,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荒变成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邢燕子,榜样好。青春献农村,青春永不老。一马能当先,万马齐赛跑。立下雄心天样高,鼓足干劲风力饱。克勤克俭,有说有笑,能把劳动当成宝。为国为社多打粮,国好社好大家好。司家庄变成鱼米乡,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长江。
随着邢燕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她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人身兼了16个职务,其中最高的是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她还从党的“九大”开始,连续当选三届中央委员。
从表面上看,邢燕子确实是当了“官”,但她这些职位都是不发工资的,她也从未享受过任何领导干部的待遇,她绝大多数时候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她依然是一名普通人,踏踏实实地干着一名普通农民所干的各种活儿。
邢燕子和毛主席握手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后,邢燕子没有被继续被选为中央委员,组织安排她到天津市北辰区担任人大副主任,分管城乡建设与环保,她一年中多数时间往乡下跑,工作作风扎实,受到上上下下一片赞许,一直工作到2001年退休。
2009年9月14日,邢燕子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她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陈永贵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一户贫农家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陈永贵是“赤贫”、“无产者”,所以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此后他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由于表现突出,很快当上了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上世纪50年代初,大寨党支部制定了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十年规划,陈永贵身体力行,带领大伙用汗水书写了大寨由穷变富的文章。1959年12月,晋中地委在昔阳县召开了现场会,作出了学习陈永贵的决定。
1963年,是大寨极不平凡的一年,大寨在一年里遭了七次灾,数百年不遇的大雨在这年夏天倾泻在大寨的土地上,村中央满是红黄泥浆,家家户户墙倒窑塌,粮食也淤了2万多斤,地里更是不得了,几十条堤坝被冲毁,近200亩不见一棵苗,收成无望的面积达400多亩……
大寨受灾时,陈永贵正在县里开会,县里的会一散,他就往村里赶,村民们见了他后,眼泪汪汪,哭声一片。陈永贵焦急地问大家受灾情况,当村民们告诉他人和牲畜都安全时,陈永贵竟幽默地说:“那我给大家贺喜了!”
上级领导得知大寨的灾情后,给陈永贵打来电话,问他是否需要支援,陈永贵却毫不犹豫地说:“感谢上级领导的关心,我们心领了。”
陈永贵
面对灾情,陈永贵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向国家卖粮不少、社员的口粮不少、集体的库存不少。随后他便带领乡亲们干了起来,在这个大灾之年,大寨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不但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而且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当年年底,社员们还永远结束了住土窑的历史,全部搬进了石窑新房。
大寨人战胜天灾的事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山西全省掀起了学大寨的高潮,陈永贵被各个单位请去作报告。在报告会上,陈永贵展示了他的绝佳口才,他虽然没读过什么书,却金句频出,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干部,就得先干一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等金句,至今仍在流传。
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听了陈永贵的报告后,激动不已,他专门找到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
陶鲁笳问:“是谁?”
“陈永贵!他没有一处讲到毛泽东,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陈永贵进行劳动
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到南方视察时,他的专列在河北邯郸车站停了一段时间,他在这里听取了陶鲁笳汇报山西的工作。陶鲁笳在汇报时提到了陈永贵的事迹,毛泽东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插话。
当陶鲁笳汇报到陈永贵曾提出一个“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口号时,毛泽东插话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
毛泽东又问:“陈永贵识不识字?”
陶鲁笳回答说:“陈永贵43岁扫盲,今年50岁,现在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不久前他在太原作报告,赵树理听了很佩服,说陈永贵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但他的观点完全符合毛泽东思想和辩证法。”
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啊!”
此后毛泽东继续到南方各省视察,他每到一地,便同当地的干部群众讲大寨的自力更生,他说:“我看大寨就是一面旗帜,你们学不学?没有大寨那种精神不行啊!”
1964年6月,毛泽东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农业主要靠大寨精神,靠自力更生,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 从此“农业学大寨”成为了最高指示,陈永贵也闻名全国。
大寨红旗广场
这天吃饭时,毛泽东问陈永贵:“你是庄稼专家了,多大岁数啦?”
陈永贵说:“50岁。”
毛泽东感慨道:“五十而知天命。你们不要翘尾巴,一辈子不能翘尾巴,有些人不好,尾巴翘得太高了,要夹着尾巴做人!”
1969年,陈永贵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但他的生活仍然和以前一样。从1972年起到1973年6月,大寨整整持续了17个月的干旱,陈永贵带头担水点播种子,带领村民们刨了上百万个坑,担了12万担水,这便是有名的“千里百担一亩田”。在这一年,大寨并不肥沃的土地亩产1026斤,共产粮77万斤,并上交国家50万斤。
1969年,陈永贵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但他的生活仍然和以前一样。从1972年起到1973年6月,大寨整整持续了17个月的干旱,陈永贵带头担水点播种子,带领村民们刨了上百万个坑,担了12万担水,这便是有名的“千里百担一亩田”。在这一年,大寨并不肥沃的土地亩产1026斤,共产粮77万斤,并上交国家50万斤。
1973年,陈永贵又在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陈永贵赴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周恩来对他说:“这次找你来,就是安排人大的事。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
陈永贵听后一愣,忙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实在是当不了这个副总理!”
周恩来严肃地说:“看你永贵,你是不是党员?是党员就得接受党的安排!”
周恩来和陈永贵
在这次会议上,陈永贵正式被任命为分管全国农业的副总理,在11个副总理中排名第8。
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陈永贵请求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大会同意了他的申请。1983年,陈永贵被安排到北京东郊农场任顾问,他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退掉了组织给他配的红旗汽车,坚持走路或乘公共汽车外出。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王进喜1923年,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不仅上不起学,还要担负起劳动养家的重担。王进喜6岁时,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家里更加困难,他不得不拿起讨饭棍当“讨饭娃”,靠乞讨来维持家里的生活。
后来王进喜曾在深山中淘过金,也在荒野里挖过油,但不管他怎么没日没夜地干,还是解决不了温饱,还要经常挨工头的打骂。
王进喜故居
直到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王进喜一家才迎来了新生。第二年,王进喜通过考试进入玉门油田,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
王进喜打心眼里感激共产党,他干活非常卖力,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1956年,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1205钻井队的队长。
1205队是个后进队,每个月都完成不了钻井任务,工人们的情绪很低落,王进喜上任后,给大家做动员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不争气!”
王进喜和工友们
但有人说:“西小315井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啊!”
王进喜却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碰到困难就躺下!”他的话终于鼓舞起了大家的斗志,然后他带领大家苦干一个月,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后来钻井队又在王进喜的带领下,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优质快速钻井”劳动竞赛中,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一举在全国的石油系统里出了名。
1958年7月,刚上任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到甘肃玉门召开现场会,他专门接见了王进喜,并亲切地握着王进喜的手说:“你这个名字好。进喜,进喜,叫咱们石油部也进点喜嘛!”
余秋里
王进喜向余秋里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情况,余秋里听了非常高兴,他又对周围的油田领导说:“王进喜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堪当大任,要全力支持他,让他放开手脚干!”
1959年,王进喜又带领钻井队刷新了他们保持的钻井最高纪录,他也在当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和建国10周年观礼活动。
就在这一年,东北发现了大油田,当时正值建国10周年的大庆之年,于是中央取名为“大庆”。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
王进喜
4月2日,钻井队盼望已久的钻机终于到了,但当时没有吊车和拖拉机,该怎么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呢?
王进喜为了争取时间早日开钻,他决定带领大家用人拉、用肩扛,尽快将钻机安装到位,他为了鼓励大家,说出了一句著名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王进喜带领大家一边干,一边喊号子鼓舞士气:
“同志们加把劲呀!”“哎—嘿!”
“这下子动弹了啊!”“走—啦!”
“咱们干劲大呀!”“哎—嘿!”
“再难也不怕啊!”“走—啦!”
“咱们一声吼呀!”“哎—嘿!”
“地球也发抖啊!”“走—啦!”
王进喜
后来钻井队的工作组长宋振明将这些号子进行整理,浓缩成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仅仅用了4天,王进喜就带领大家把钻机安装完毕,开钻以后,王进喜吃在井上,睡在井上,七天七夜没下“火线”,饿了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在草堆里睡一会,工友们都劝他多休息一会,他却风趣地说:“天不被,地当床,一觉睡到大天亮。”
4月下旬的一天,王进喜在带领大家打井时,钻至井深700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液柱越喷越猛,不一会儿就达到了20多米高。
井喷,就是埋藏在地层深处的水、原油和天然气在地层的高压下突然喷发,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那么井架就会被吞没到地层里去,造成井毁人亡。
此时王进喜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慌,必须马上带领大家止住井喷。压井喷需要用重晶石粉调泥浆,但井场上没有,他当机立断决定用水泥代替。可是当大家把一袋袋水泥倒进泥浆池时,由于没有搅拌机,水泥都沉在池底,起不到作用。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突然跳进了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起泥浆来!很多工友受到了他的感染,也纷纷跳了进去,大家奋力划动双臂,用身体搅拌着泥浆,就这么经过3个小时的搏斗,王进喜终于带领大家制服了井喷。
王进喜跳进泥浆池
但王进喜却因为一直泡在泥浆里,全身都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起了泡,大家把他拉上来以后,他一下子就昏倒在了地上。大家要送王进喜回去休息,他清醒后却说:“别管我!赶快大排量循环,别让水泥凝固了!快点处理泥浆!”
这让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大家都说:“这真是铁人啊!”
余秋里知道了王进喜的事迹后,专门开会表扬他,并号召大家“学铁人、做铁人”,他说:
王进喜在缺少运输工具,没有起重设备的困难条件下,带领工人创造条件上,硬是肩扛人抬把60多吨重的钻机搞上去,立了起来,胜利钻完一口井。我们就是要学习他这种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绝不被困难压倒而一定要压倒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王进喜被树为典型
这天吃饭时,毛泽东对王进喜说:“你和石油工人们一起搞出个大庆来,很不错嘛!石油工人干得很凶,打得好!”
当天的宴会上,每桌有12道菜,但王进喜肯定没吃饱,不是饭菜数量不足,而是他几乎就没有吃,因为他一直在听毛泽东讲话,把主席教导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了心里,这对他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又哪里还顾得上吃菜呢?
宴会结束以后,毛主席指示服务人员给每个劳动模范送一个苹果,但王进喜自己舍不得吃,他把苹果带回了家,献给了自己的老母亲。
1965年4月,王进喜被中共大庆会战工委任命为钻井党委常委、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他上任以后,豪迈地说:“总有一天,要使我国石油流成河!”然后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干了起来。
王进喜
1966年5月3日,周恩来视察大庆,王进喜亲自手扶刹把,给他表演了起钻、下钻和接钻杆的操作,周恩来看后,非常高兴地问:“能打多少米?”
王进喜回答:“今年保证上5万米。”
周恩来连说三声“好”,他离开时,又紧握着王进喜的手说:“你们这两个队,今年如果都打上5万米,要告诉我。”
这年的9月,王进喜带领1202和1205队,打出了7万米的成绩,他还专门率团进京报捷,周恩来于9月29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再次接见了他们。
但由于长期在一线没日没夜地工作,王进喜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1970年4月,他到玉门参加石油部召开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时,胃病复发,疼痛难忍,不得不离开玉门,到北京进行检查。
但检查结果出来以后,竟然是胃癌晚期!周恩来得知以后,立即指示说:“要不惜任何代价,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1970年国庆节后,王进喜的病情极度恶化,常常处于昏迷状态。有一次,王进喜在清醒的时候,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面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看望他的一位领导。
纸包里面是王进喜住院后各级组织补助给他的500元钱,还有一张他亲笔记下的账单,上面写着:“住院期间领导和同志们给我送来的钱,请交给组织。我不困难。”
王进喜和家人
到了11月初,王进喜的病情更加严重,他经常陷入昏迷,在昏迷中说的都是大庆油田的事,醒了以后,他就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让我回大庆看看吧,我想看看同志们,看看大庆油田。”
1970年11月15日晚,王进喜不幸病逝,年仅47岁。
这4位代表都是各个基层战线上的杰出典型,而他们也确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