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大叔,我是你粉丝啊!给个面子,请你吃荣昌卤鹅!”上海车展上,“卤鹅哥”举着鹅腿冲向周鸿祎的画面,让全网炸开了锅。这已不是他第一次用“投喂”制造热搜——从美国网红“甲亢哥”到科技大佬周鸿祎,这位草根博主的追星套路为何屡屡引发争议?当流量成为唯一KPI,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这场“土味营销”的边界?

卤鹅哥的走红轨迹堪称短视频时代的经典案例:身穿花棉袄、手持卤鹅,用五次“偶遇”美国网红甲亢哥的执着,换来对方直播间的一句“我会再找你”。这场跨国“投喂”为他收割百万流量后,他迅速复制套路瞄准周鸿祎,却遭遇工作人员阻拦和网友群嘲。
细看这两次行动,套路高度雷同:选定高热度目标→制造戏剧性接触→强调“宣传家乡”的正当性。但第二次的翻车恰恰证明:观众对重复套路已产生审美疲劳。正如网友所言:“蹭一次是幽默,蹭两次就是骚扰。”
草根网红的生存悖论:真诚与计算的撕裂卤鹅哥并非孤例。在“人人皆可成名15分钟”的当下,无数草根创作者陷入两难:不制造冲突难获流量,过度表演又遭反噬。他在回应中坦言“确实蹭了流量”,但坚称为宣传家乡美食。这种矛盾正是底层网红的普遍困境——当算法只奖励极端行为,他们不得不在真诚与噱头间走钢丝。

值得玩味的是,周鸿祎的应对堪称公关范本:婉拒投喂但握手致意,既保持体面又给足台阶。这或许暗示着一个新趋势:流量经济正在进入“去低俗化”阶段,简单粗暴的猎奇营销终将被淘汰。
当流量狂欢退潮: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网红卤鹅哥事件暴露出短视频生态的深层问题:当“黑红也是红”成为信条,内容创作便异化为一场没有底线的行为艺术。但数据证明,持续输出价值的创作者才能走得更远——李子柒用三年时间沉淀文化IP,张同学靠真实农村生活圈粉,他们的成功恰恰印证:流量不是目的,而是优质内容的副产品。

反观卤鹅哥,其赴美追访甲亢哥的计划已引发新争议。如果继续沉迷于“碰瓷式营销”,恐怕终将耗尽公众善意。毕竟互联网有记忆,观众或许会为一场闹剧驻足,但永远不会为重复的把戏买单。
流量时代从不缺昙花一现的网红,缺的是能沉淀价值的长期主义者。当卤鹅哥们忙着计算下一次“偶遇”时,或许该听听网友的忠告:“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因为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热搜榜上的昙花一现,而是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份真实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