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学校就是乐园。
孩子上学的节奏保持得还不错。每天准时起床吃早饭,然后收拾完去上学。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孩子不再拖沓拖延时间。上学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天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一天的快乐求学之旅。

每次送到学校门口,儿子就迫不及待的头也不回地往学校里冲。这就是学校的魔力。有时候在路上会问好几次时间,生怕迟到了。小家伙心里已经有时间观念了。
上学这段时间,孩子各种习惯基本已经养成。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作业。每天打卡读书。每一项都做得越来越好。每次孩子坐到书桌前,一项作业一项作业的写,总有种批阅奏折的感觉。坐在旁边的我,感叹孩子如此小,却已经有了日理万机的忙碌。

上学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考验着孩子,同样也考验着家长,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引导。
有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在学校吃饭了。我询问孩子原因。孩子说:“我不想让你交钱了,每天我吃得都很少”。
“为什么吃得少啊,是饭不好吃吗”?
“不是”。
“那是为什么”?
“我想回家吃。”
“回家吃也需要钱啊。”
“那我在学校多吃点吧。”
我对儿子说:“不用多吃,吃得差不多就好了,别撑着”。真的不知道孩子的脑袋里都在想些啥。小小年纪,已经开启心事重重的模式了。


有一次放学,老师特意和我聊起孩子的上学情况。说孩子这学期表现比较调皮,爱说话,没有上学期表现好。儿子见老师告他的状,扭头就走出去好远。躲在角落里噘着嘴偷偷地看着我们。认真地听老师聊完后,我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很长时间老师没有告状了,自己还以为孩子在学校听话懂事呢。

和老师沟通完,我追上儿子。在回来的路上,孩子一直望着窗外,不说话。我问什么,孩子都不说。很沉默。后来,还哭了起来。我对儿子说:你是怕妈妈训你吗?孩子点点头。我对儿子说:妈妈不会训你的,回家后咱们好好聊聊。显然,儿子被吓着了,先哭为主。此刻,我莫名地理解儿子的心情,他一定害怕我当场训斥他,所以害怕地哭了起来。不知为什么,面对老师的告状,我还算冷静。老师说的现象肯定存在,但不能仅听老师的“一面之词”,我要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真实情况。作为当事人,孩子最有话语权。所以,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书包,和孩子坐在一起,开始了聊天。

在家里,人都处于最舒服最自然的状态。聊天之前,我和儿子约好,保证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不能说谎。
没成想,儿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和我说了很多学校的事情。通过跟孩子聊天,我了解到孩子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我听到了孩子的很多委屈,很多无奈。完全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告诉我的是事实,却都是表象。我及时地把情况反馈给老师。在和老师一来一往的沟通中,问题渐渐清晰。孩子也不再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每天回家后,我们都会聊上一会儿,今天在学校开心吗?都和谁玩了?今天的午饭吃得什么啊?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会聊上好久。你会第一时间洞悉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是否开心?遇到了哪些问题?自己单独是否能够处理?是否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处理?
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学习环境,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园共育,教育才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