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一大特色就是涌现了大批名将,当然要成为名将,不仅需要弓马娴熟、武艺绝伦,排兵布阵、精通谋略更是不可或缺。这就需要武将们在习武同时也要阅读学习大量的兵法书籍,并结合实战提高指挥艺术。
作为武将熟读兵书自然是常态,然而却有一部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史学著作,却例外的受到了众多三国武将们的喜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左传》。
上图_ 关羽也读春秋
对《左传》爱不释手的三国武将们
喜爱《左传》的三国名将,首推自然是关羽。一手持刀,一手捧《左传》品读已经成为了关羽最为经典的形象之一,据称“羽好《左传》,讽诵略皆上口”,可见关二爷对此书算是烂熟于胸了。
而后来击败关羽的东吴大都督吕蒙,年轻的时候不爱学习,主公孙权苦口婆心的劝学并开出一列书单,其中《左传》赫然在列,而认真学习后的吕蒙也是让博学多才的鲁肃都对其刮目相看。同样被誉为曹魏“军中长者”的李典,年轻时 “就师读《左传》”,乃至“博览群书”,专门拜师学习《左传》,可谓是专业性更强。
而到了“后三国时期”,《左传》的热度依然不减,比如灭蜀的名将钟会,其12岁时就开始阅读《左传》,而另一位灭吴的统帅杜预更是《左传》的狂热粉,其在打仗之余自己还写了一部心得《春秋左传经传集解》,且极具文学价值。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诸多三国武将,对这部史书爱不释手呢?
上图_ 钟会
《左传》对军事战争描写相当专业在行
作为一部史书,《左传》却对于军事战争的描写刻画相当在行专业,甚至成为了本书最大的特色,而且《左传》对于战争的记叙是开了“上帝”视角,对于交战双方都有详尽的描写,而且并不局限于作战本身,对于战争的目的、背景、影响等等都交代的一清二楚,而且还擅于在战争中总结提炼出很多经验。
这里可以从《左传》中几篇入选语文课本的名篇来举例,如《曹刿论战》对于长勺之战的刻画,虽然简练却细致,战前曹刿询问鲁庄公其军民是否可以一战,鲁庄公从对国民小恩小惠到明察秋毫等多个角度给予佐证,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由此看出统治者是否得到军心民心是打仗的关键。而实际作战中,通过对曹刿“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的细致记载,足见其对战场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再如另一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则也是寥寥数百言,将参战的郑、晋、秦三国的君臣言行刻画的栩栩如生,并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兵法最高境界得以充分展现。
可见《左传》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兵书,甚至比起很多纯理论枯燥的兵法更有实操性和借鉴性,以致于有观点认为本书的作者根本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著名兵家吴起。因此,这本披着史书外衣的兵书受到三国将领们的追捧和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图_ 吴起
《左传》的故事性阅读性较强适合武将的口味
虽然说文武双修是对武将的高标准要求,但武将毕竟是以打仗为主,不可能像文官学士那样埋头古纸堆里咬文嚼字。因此对于武将来说,书籍的可读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这点上,《左传》也很有优势,其语言生动、叙事有趣、可读性故事性都很强。
尤其是该书富有哲理且浅显易懂的“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尔虞我诈”、“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居安思危、思则有安、有备无患”、“未大必折、尾大不掉”等等,这些“金句”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因此《左传》也非常便于将领们在带兵打仗之余愉快的阅读学习。
上图_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东汉以来对《左传》的推崇也促进了其流行
虽然《左传》也位列“儒家十三经”之列,但其在很长时间内地位并不高,就拿同样类型的史书“春秋三传”对比,另外两部《公羊传》和《谷梁传》早就在汉代被明确为官学,得到朝廷背书,但《左传》确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其中重要原因也在于左传故事性趣味性太强,不像另几本那么有“深度“,被当时的专家学者看不上,就好比是听美声的看不上听流行的,看艺术电影的瞧不上看商业电影的,嫌弃“档次不够”。
上图_ 刘炟(57年-88年),即汉章帝
不过到了东汉章帝刘炟时期,情况有了改观,刘炟喜好阅读《左传》,有皇帝带头,自然朝野上下趋之若鹜,而当时的著名学者贾逵(西汉大家贾谊的后代)则更是从理论乃至维护刘汉皇室的高度推崇《左传》,其认为《左传》崇尚“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的观念,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有帮助。
此外,贾逵又称《左传》中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 陶唐氏就是尧帝,而刘累又是刘姓始祖,这无疑是宣布刘姓是尧帝后代,无形当众抬高了刘姓皇室的身份和出身(毕竟汉高祖刘邦只是亭长)。而如此明确的描述刘姓是尧帝后代的,也就只有《左传》一书,系“独左氏独有明文”。
如此一来,《左传》也一改昔日不被重视的窘态,开始逐渐也成为一门显学,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学习研究的人士也是越来越多。这也为其在后世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上图_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文武兼备的氛围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受演义小说及影视游戏的影响,似乎一谈到三国,谋士和武将就是两个鲜明对立的群体,但在实际上,三国的各路英雄很多都是文武兼备的,文官武将中间并没有太多的界限。
比如“武力值第一”的吕布,其之前曾经担任过丁原账下的主薄一职,这明显是个文官职位;而张辽曾经也做过郡吏,还曾担任过东汉封国鲁国的国相;太史慈也曾“仕郡奏曹吏”;而明显被“定位”为谋士的程昱,则曾以仅700名官兵孤守甄城,并成功阻挡袁绍大军,被曹操赞为“程昱之胆,过于贲育”,后因履立战功被曹操拜为奋武将军。
上图_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由此可见,在这种氛围下,武将们多加学习尤其是《左传》这种兼有兵书合史书性质的经典,实在是益处多多,尤其对于关羽来说,更增加了其“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资本和底气。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类经典著作尤其是史学著作层出不穷,但《左传》依然受到重视,比如唐朝名相房玄龄喜读《左传》,甚至连自己两个儿子房遗直、房遗爱的名字都来源自本书;北宋司马光也是自幼爱读,史称“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作者:杨上柳下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左传》,春秋,左丘明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