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每每看到三国中的这些计策,就好似一幅幅经典画面再现于眼前,只可惜诸葛亮落了个过劳而死的结局,否则,历史该走向何方也是个未知数。
刘备得诸葛亮辅佐必定是幸运中的幸运,毕竟,从古至今的统治者都渴望身边能够有这样超群的谋士。
而本文要讲述的这个人正是“民国毒诸葛”——杨永泰。
近知天命之年受到蒋介石重用,削藩、剿匪、渗透,三次最重要的献计可谓一次比一次腹黑。
于家国大业没什么助益,于蒋介石稳固权势地位却是功不可没,而这也是“民国毒诸葛”这一称号的由来。
耐人寻味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对蒋介石极为重要的谋士,被暗杀惨死后并未享受哀荣,蒋介石甚至在可以显示仁德的抚恤问题上装装样子都不肯。
终其一生,此人不过是手握权柄者手中的双刃剑,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末代秀才,初入政治舞台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在晚清黄昏中,杨永泰这位末代秀才,带着封建科举的余晖和西方新学的曙光,踏上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
1880年,他出生于广东茂名高州的一个殷实之家,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
17岁时,他便考中秀才,成为当地知名的青年才俊。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杨永泰敏锐地意识到,旧有的功名之路已不再能为他带来荣耀与权力,他必须另辟蹊径。
21岁那年,杨永泰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放弃科举,转而考入广州高等学堂,开始接受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
一年后,他北上进入北京的学校,学习法律。
毕业后,杨永泰回到广州,成为一名记者,以其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见解,迅速在报界崭露头角。
1908年,他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正式步入政坛。
1912年,他又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北上京城,准备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然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使得国会名存实亡,杨永泰的政治抱负一时受挫。
在这段时期,杨永泰的政治投机行为开始显现,他先是加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后又因不满孙中山的实力而转投西南军阀。
这种左右逢源、见风使舵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为他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也埋下了他日后被政敌攻击的伏笔。
1920年,杨永泰出任广东省省长,达到了个人政治生涯的一个高峰。
然而,他的风光并不长久,由于制定政策过于偏向个人利益,忽视了民众的需求和地方的实际,最终导致他的政治生涯遭遇重创。
后来,随着北洋政府的贿选丑闻被揭露,杨永泰的政治生涯再次陷入低谷。
一计削藩,他的“权谋干货”一举俘获蒋介石当杨永泰在48岁高龄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时,他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而是历经宦海沉浮、深谙权谋之道的老手。
他的第一个计策即“削藩策”,不仅一举俘获了蒋介石的信任,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936年,中国的政治版图被各路军阀割据,蒋介石的权威并未得到各地军阀的完全认可。在这种背景下,杨永泰提出了“削藩策”,旨在削弱地方军阀的力量。
杨永泰的“削藩策”包含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计谋。
他建议蒋介石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不同的军阀采取不同的手段。
对于冯玉祥,他建议利用其财政困难,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瓦解;
对于阎锡山,他建议通过政治谈判和利益交换来削弱其势力;
对于李宗仁和白崇禧,他则建议采取军事手段,直接削弱桂系的军事力量;
而对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则建议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张学良,使其保持中立。
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精准的时机把握。
杨永泰不仅提供了策略,还亲自参与了实施,通过一系列的秘密谈判和政治操作,成功地让蒋介石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特别是在处理桂系问题上,杨永泰的策略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拉拢桂系内部的反对派,成功地削弱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力量,使得蒋介石能够在随后的蒋桂战争中取得胜利。
因为这一计策的成功,不仅让蒋介石对杨永泰刮目相看,更让杨永泰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迅速上升,从一个边缘人物,一跃成为蒋介石身边的核心智囊。
二计剿匪,他的“七分政治”继削藩之后,杨永泰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和冷酷的策略布局,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计划——“二计剿匪”,即“七分政治”策略。
这一策略的狠辣之处不仅在于其对红军的直接军事打击,更在于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和对人心的操控。
1932年,杨永泰在南昌这个国民党的军事指挥中心向蒋介石提出了这一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政治手段来削弱红军的力量,而军事手段仅占三分。
“七分政治”策略的具体情形,是一场全方位的政治战。
首先,杨永泰建议蒋介石整顿吏治,清除腐败官员,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效率,以赢得民心。其次,他提出改善民生,通过减税、提供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来赢得农民的支持,削弱红军在农村的影响力。
同时,杨永泰强调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对国民党政策和理念的宣传。
此外,通过对红军控制区域实施经济封锁,切断其物资供应,增加红军的生存压力。
通过教育改革,推广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培养新一代的国民党支持者。
在政治手段的基础上辅以军事手段,对红军进行“围剿”。
这一策略的狠辣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全面的政治战。
如此策略虽在短期内帮助了蒋介石,但从长远来看,却也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和冲突。
幸运的是,历史没有如果,红军最终完成了长征、保留了革命的火种,而杨永泰的“七分政治”策略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注脚。
三计渗透,他的“效仿张良”可谓当代最毒策在民国的政治棋盘上,杨永泰巧妙地操纵着局势,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的谋士张良。
1935年,面对四川的刘湘,一个既想要援助又不愿进驻的地方军阀,蒋介石感到棘手。
然而,就在蒋介石准备放弃与刘湘的合作时,杨永泰却像张良一样,及时地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杨永泰的部下王又庸曾描述这一事件。
“杨永泰效张良蹑汉王足、附耳献计的故事,说:‘现在诚然是统一四川的良好机会,但四川内部情况复杂,不能操之过急,目前要先抓住刘湘,答应给钱、给军械,不派兵,只求派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驻重庆,协助川军计划作战,以后的问题以后再说。’”
杨永泰的建议,表面上看是对刘湘的慷慨援助,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通过答应给钱给军械但不派兵,只派遣一个没有武装的参谋团,杨永泰成功地让刘湘放松了警惕。
对于刘湘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好事——通过接受一个看似无害的参谋团,就能获得大量的军械和资金。
然而,这个参谋团实际上是蒋介石势力渗透四川的先遣队,为后续的控制和影响打下了基础。
这一策略的成功,与张良暗促刘邦封韩信为真齐王的智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张良通过这一策略既满足了韩信的需求,又为刘邦的统一大业埋下了伏笔。
同样,杨永泰的策略也让蒋介石在不动声色中控制了四川,削弱了刘湘的力量。
明升暗驱,为己谋权谋利者只能落得弃用下场1935年,杨永泰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主席,这一任命看似是对他之前功绩的奖赏,实则是蒋介石为了平息党内外对杨永泰不满所采取的措施。
将杨永泰从蒋介石的近臣位置上调离,使他失去了在中央政府中直接影响政策的能力,同时警告他不要过于插手中央事务。
然而,杨永泰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他意识到了但无法改变局势。
他的政治生涯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他的权力和影响力逐渐被削弱,直至最终被完全边缘化。
1936年10月25日,杨永泰在武汉遭遇刺杀。
这一天,他应邀参加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的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江汉关轮渡码头准备回武昌时,突然冲出一个刺客,向他连开数枪,杨永泰应声倒地,终年56岁。
蒋介石下令彻查,但背后的真相却始终扑朔迷离。
令人吃惊的是,杨永泰的死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善待,这无疑是对他一生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最残酷讽刺,看似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最终却被权力的巨轮所抛弃。
结语古往今来,权力游戏总是危险的,那些只为个人利益而谋权谋利的人,最终往往难以逃脱被权力抛弃的命运。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一再上演,不断提醒着后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获取权力,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权力,以及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保持清醒和自制。
杨永泰的一生是才华与野心的结合,也是智慧与悲剧的交织,他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教训。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杨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