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学书方式扼杀天赋,进步慢难成功,名家经验值得借鉴

七陆工作体育说 2024-05-31 15:11:23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天赋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艺术学习,没有天赋,付出再多的努力也难以成功,成功者往往被认为极具天赋,失败者会被吐糟天赋不足,半途而废者被认为浪费天赋,令人惋惜。

其实天赋每个人都有,但是随着成长的经历,很多天赋都被否定,被消磨,被浪费,被抛弃,被藏匿,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最终让很多人陷于平庸。

徒有天赋是无法成功的,必须要付诸努力,而天赋的一种表现就是对努力的支持。发挥出天赋的人,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鼓动下,会忽略因努力造成的疲惫感,会无视实践带来的挫败感,能够积极、乐观的进行学习探索。

书法学习也是需要天赋的,并且书法学习的天赋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人第一次执笔就能够很适应,有的人第一次临帖就能够很相似,这都是天赋的表现。然而很多人都具备一定的天赋,并且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什么练了很长时间,书法水平却很一般呢?

这是因为常用的学书方式在扼杀天赋。天赋的滑坡,会让人感到进步困难,缺乏信心,没有灵感,迷失方向,最终难以取得成功。

很多人学习书法基本都是走的同样的路,临帖,临到很像的地步然后换一本帖接着临,以为只要用功刻苦,临的多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只临帖,不实践的方式让很多天赋被浪费掉了。

总有人说今人怎样写都赶不上古人,其实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古人日常的沟通就是通过毛笔书写来实现,他们日常的书写就是对自己临帖的实践和检验,古人有非常方便的实用行书写实践的机会,能够对临帖效果进行巩固,进步当然快。

今人除了临帖和创作以外,基本不再需要书写文字了,而创作与日常实用性书写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在学书时期的创作都是背临或创临,也是临帖的一种方式,根本不能算作书法的应用实践。

只有实用性书写实践才能够真正检验和巩固临帖效果,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激活书法天赋。

但是今人已经没有这种环境了,那该如何弥补这种缺陷呢?当代一些书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早年做编辑写评论,由于工作的原因,书法学习的时间不多,但是,沈鹏先生并没有完全放弃书法,他始终坚持用毛笔书写评论和撰稿,这段经历丰富了他的书法实践,也促成了他日后在书法上的巨大成就。

兰亭金奖获得者崔寒柏先生早年跟随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学书,王学仲先生教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他每天临帖过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自由书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种自由书写其实就是一种书写实践,正是这样的方式,才帮助崔寒柏先生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

很多人在学书的过程当中,往往忽略书法实践的作用,让学习始终局限在临帖的范畴内,天赋始终被压制,无法发挥,那又怎么可能学好书法呢?所以人为的增加书法实践,让天赋肆意挥洒,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创作灵感。

0 阅读:4

七陆工作体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