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截击战——桂陵之战,是孙膑与庞涓的首次交锋。

历史有新番 2025-01-19 16:59:38

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是一次经典的伏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的西北部。公元前354年,即周显王十五年,魏国开始围攻赵国的首都邯郸。到了下一年,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派遣田忌和孙膑带领军队前去支援。孙膑分析魏国精锐部队正在攻打邯郸,导致国内防御薄弱,因此决定带领军队直取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将领庞涓撤军回防。孙膑在桂陵(有争议是山东菏泽或河南长垣)设下埋伏,成功击败魏军,并俘获了庞涓。在这场战役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避实就虚、攻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略,这一策略在随后两千多年的军事史上,成为了诱敌深入、克敌制胜的典型范例。

战事起源

在战国早期,魏国通过魏文侯的改革变得强盛,这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公元前356年,赵成侯在平陆(位于现今的山东汶上)与齐威王、宋桓侯会面,表达了友好之意,并与燕文公在阿(位于现今的河北南阳北50里)结盟。这导致魏国面临被其他国家联合攻击的风险,因此魏国寻求突破的机会,以摆脱这一困境。

到了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对魏国的盟友卫国发起了攻击,占领了漆和富丘两地(均位于现今的河南长垣)。这一举动迫使魏国介入,随后魏国出兵围攻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位于现今的河北省邯郸市)。

战役经过

孙膑的策略

在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赵国派遣使者向齐国和楚国请求援助。齐威王召集了众臣商讨对策,邹忌持反对意见,不主张救援,而段干朋则提议齐威王分派军队,一部分向南进攻襄陵(位于现今的河南省睢县),以此疲惫魏军。待魏军攻占邯郸之后,再出兵援助赵国,这样既帮助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的实力。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策略,将军队分为两部分,一支由齐军包围魏国的襄陵,另一支则由田忌和孙膑带领去救援赵国。齐威王原本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自己曾遭受酷刑、身体残疾为由婉拒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有蓬帐的车中,负责出谋划策。

声东击西策略

赵国首都邯郸被魏军攻陷后,庞涓带领八万兵马抵达茬丘,并向卫国发起进攻。齐国将领田忌和孙膑也率领八万大军抵达齐、魏边境。田忌意图直接与魏军主力交锋,但孙膑劝阻了他。孙膑分析魏国长期征战赵国,导致其主力在外疲惫,国内空虚,提出应采取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策略,直取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军撤退,从而解救赵国。

孙膑进而提议田忌向南佯攻魏国的平陵(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东北),尽管平陵城小但其管辖区域广阔,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是东阳地区的战略要地,难以攻克。平陵南邻宋国,北接卫国,齐军若要进军,需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补给线。佯攻平陵能够有效迷惑魏军,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将领指挥失误。

采纳了孙膑策略的田忌,率领军队向平陵进发。当接近目标时,孙膑建议田忌指派临淄(位于现今的山东省淄博市)和高唐(位于现今的山东省高唐县)的都大夫,直接对平陵发起攻击,以吸引魏军的主力。不出所料,进攻平陵的两支齐军遭遇了惨败。孙膑随后指示田忌,一方面派遣轻装战车直逼魏国首都大梁的郊区,以此激怒庞涓,迫使其带领部队回援;另一方面,田忌需要派出少量兵力假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表现出弱势,诱使庞涓轻视敌人。田忌遵循孙膑的指示,庞涓果然放弃了装备,轻装上阵,昼夜不停地赶回大梁。孙膑则在桂陵(位于现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下埋伏,成功地捕获了庞涓。

战役的结局

尽管在桂陵之战中未能摧毁魏军的核心力量,齐国亦未对魏国的首都大梁发起直接攻击,赵国的首都邯郸仍旧处于魏国的控制之下。

到了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借助韩国的兵力,成功击退了围攻襄陵的齐、宋、卫三国联军,迫使齐国请求楚国将领景舍出面进行调停,从而实现了各国之间的停战。

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畔缔结了和平盟约,并从赵国首都邯郸撤军。大约在这个时期,齐国释放了庞涓,允许他返回魏国重新担任将军的职务。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