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郑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县域治,天下安。在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河南县域经济排头兵新郑市确立了1136工作布局,着力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本报特对新郑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域实践中展现的新作为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麦收刚过,华阳故城遍野麦茬依然金黄。故城位于新郑市郭店镇,西周以来一直是交通战略要地,有专家认为,中华、华夏之“华”正是源自其名。
如今华阳故城已是文保单位,与周边聚集的物流中心一静一动。“吃一堑长一智,历经兴衰荣辱,所以勤劳智慧。”81岁的范新安又一次登上城墙最高处,曾任村支书的老人一生研究故城历史,收集故城资料装满一个书架。老人深知,守住文化根脉,才能通达天下。
新郑机场 马健 摄
居天地之中,守文脉之正。新郑秉承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地域人文特征。党员干部不排外、守规矩、敢担当、善作为。近年厚植产业根基,建机场、通地铁、运南水、安移民、兴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新郑继续守正向新,融入大郑州,建设新故里。特别是利用郭店镇建设用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智能物流产业,带动区域支柱产业。
郭店镇聚集了大批物流企业,大到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小到一间门店几名员工,路线覆盖全国,远到欧亚大陆,货物包括大宗商品、门店配送、电商快递、冷链商品,物流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
物流行业掌握大量市场供求信息,为生产企业所急需,整合盘活这些信息,帮助大学生创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是新郑市正在实践的新探索。已引入一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周边高校也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新郑正借此带动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构建物流、生产、市场紧密联系的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区。目前新郑域内共有物流园区32个,物流企业千余家,已形成服务郑州千万人口的首要物流集散地。
好想你红枣博物馆 记者 马健 图
8000年前,新郑裴李岗先民石器叮当、刀耕火种,起始中华农耕文明。如今120万人口、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新郑,食品产业仍是经济支柱。红枣大王石聚彬创业40年居枣乡之中,守红枣之正,创产品之新,将红枣带入品牌时代,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第一步跨越,眼下正在角逐现代零食新赛道,力求实现从卖品牌向卖文化的第二次跨越。白象方便面守住一碗面,成长为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行业巨头。人人利守住一片小面包,跻身全国行业前列。中储粮、雪花啤酒、光明乳业、金星啤酒、达利食品、烹小鲜等200多家食品企业集聚新郑,使其成为产粮大省向国人厨房跨越的标志县市。
新郑城南,一片战国时期的农具作坊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城东北角战国制陶作坊出土陶器刻有“新郑”二字,是现存最早实物证明;南街古巷南端李家楼,“青铜器绝唱”莲鹤方壶从此震惊中外。如今,工匠精神依然在新郑智能制造产业延续——正佳能源守住一种化学原料,生产出远销欧美中东的智能采油装备;云锦特新守住一根导线,让其飞上太空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丰泰纳米几名年轻创业者守住60多项发明专利,赢得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尊敬;遂成药业、润弘药业守住一支水针剂,占据全国小计量水针剂30%市场份额。
和商富民之道也在延续传承。为公平交易服务企业,新郑在全省率先实现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并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率先将全市涉企服务30个职能部门共1363个政务服务事项“大一窗”无差别受理;率先成立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企业服务中心。在今年拜祖大典当天举行的招商大会上,新郑再次以华人老家的名义,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来新郑投资无论项目大小、无论来自哪里,我们都将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全过程当好“店小二”,大大方方为企业站台,清清白白让企业谋利。(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张温良 常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