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定盘针

天音心理 2025-04-30 09:35:29

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阅读和分享《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让爱和阳光滋润每一颗心灵【总第3743期】

做自己的定盘针

《传习录》的“传习”二字,源于《论语》的“传不习乎”。在心学弟子看来,如此智慧箴言,需代代相传。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弟子们将心学归纳为三点:

1、心即理

此心,并非血肉之心,而是人的本心,蕴藏着大道至理。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解释“心无外理,心无外物”。

例一:关于人。

对待父母,只有用心了才是孝顺,否则,做什么都是演戏。你知道孝敬父母,就会有孝心,而不是去“格父母”,从父母身上找到孝心。也就是说,你自己最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根本不需要向别人请教。

例二:关于物。

有人指着树上的花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白了心即理,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便具有足够的智慧去迎接挑战,战胜困厄。

2、知行合一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犹如硬币的两面。不存在谁先谁后,必然是同时出现,并非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就要做到”。

《传习录》中,有个做官的弟子请教:我平日里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学习。

王阳明失望地摇摇头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去研究学问了?”

你日常办案,就从断案上学,明察秋毫、克制私欲、反省体察,都在过程中进行。

知与行,本就是一体,把自己放在具体的事中,让自己成为方法,才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传习录》中,有个生动的比喻——你想知道苦瓜什么味,只有亲自尝尝才行。同样的,想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多去社会上历练才行;想掌握某些技能,到具体岗位上实习才行;想看透人情世事,多经历才行……

说到底,世间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致良知

关于心学,有人质疑: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岂不是谬论。对此,王阳明在书里做了详细的阐述,简单来说,关键点就在于致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人要主动地去剔除邪念,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如此,才能抵达真正的心即理的状态。

就像《传习录》中的这个故事:

一次,阳明先生去户外散步,看着田间的禾苗说:“这才几天工夫,禾苗又长高了。”

学生范兆期说:“这是因为它有根。做学问若能自己种根,也不用担心它不长进。”

他本以为这样作答能得到先生的认可,谁曾想王阳明却反问道:“人谁没有根?”

见众人面面相觑,先生这才慢慢解释道:良知就是天赋的灵根,如果被私欲牵累,自然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所以,致良知的“致”,就是给心灵除草的过程,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保持精进。当把自己修得心如明镜,世间万物的本相便可尽收眼底。

梁启超在《晨报副刊》谈及王阳明时说:“破除痛苦的唯一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开悟之道,不假外求,就在你心中。早一天开悟,便能早一天脱离庸俗与痛苦。

看《传习录》时,还有一组对话,印象颇深:

弟子王汝止外出归来,被王阳明问道:去大街上看到了什么?

王汝止卖了个关子,神秘兮兮地说道:今天碰上一稀罕事。

大伙一听,禁不住好奇地催问,王汝止这才说:我看见满大街都是圣人!

结果,王阳明却不以为意地说:这再寻常不过,有什么好稀奇的。

言下之意便是,人各有命数,但在做圣贤这件事上,完全可以自己说了算,你可以从万卷书中求知,在万里路上悟道,激发心性的力量,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正所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生关隘重重,一味向外求索,便是本末倒置。

唯有向内求,才能在风雨飘摇的生活中,做自己的定盘针。

【欢迎转发《山湖纪人之心灵早餐》,与趣者为伍,与智者为伴,与善者同行,我们一起传递正能量】

2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