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了。他一死,身边最有权势的宦官赵高和李斯心里就害怕又嫉妒起来,然后就直接把秦始皇的遗诏给篡改了。
秦始皇的遗诏可是让扶苏继位的,这跟暴君胡亥没半毛钱关系。胡亥和赵高这俩人和忠臣武将蒙恬那可是死对头。他们还嫉妒蒙恬运气好,为啥?因为蒙恬是扶苏的亲信。这俩人为了保命,为了活得更好。
那两人干脆就篡改遗诏,直接拿假诏书逼扶苏和蒙恬去死。蒙恬临死的时候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让曹操特别喜欢,每次曹操心里委屈的时候,就会把这两句话拿出来念上两遍,还会哭出声来。那蒙恬的遗言到底是啥?
一、蒙恬留下的话,曹操为什么会哭李斯跟赵高把诏书篡改了之后,就去找正在练兵的蒙恬和扶苏。这诏书虽然是假的,可当时谁也不敢提出质疑,都只能相信。这时候的蒙恬,尽管心里不服这个遗诏,但是之前没做什么准备,根本就没有反抗的力量。
蒙家世世代代都是武将出身,对大秦那可是忠心不二。遗诏一出来,他就没能力反抗了,武器被收走,兵权也被拿掉,就像一只等着被宰的羔羊似的。临死的时候,他说出了下面这两句话:
大义是啥?就是先辈,祖父、父亲还有历代的先烈们,他们都为大秦四处征战,战功多得数不清。他们从来就没想过要造反,谁能想到手握秦国兵权的他们竟然会被赐死。
他要是振臂一呼,立马就能拉起队伍造反。可他不愿意当叛臣贼子,蒙家世代挣下的荣耀,绝不能在他这儿给毁。历代秦王对蒙家那么好,那么信任,这些优待和信任,蒙恬可都记着,他可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人。
后来,一代名将蒙恬和大秦未来的太子扶苏都死得特别惨。蒙恬和扶苏一死,就引出了好多动荡不安的事儿。他们俩就只想着自己过得咋样,大秦王朝能不能延续下去,他们根本就不管。把蒙恬给杀了,这就导致大秦帝国没了能打仗、特别善战的将军,强大的秦朝这就像是自己砍断自己一条胳膊,这不是自取灭亡嘛。
后来楚汉兴起了,庞大的大秦王朝就落到赵高的手里了。他胡乱使用权力,弄得全天下人都满腹怨言。这时候,偌大的大秦王朝连一个能派出去抵挡各路诸侯起义大军的将领都没有。
后世人曹操看到蒙恬留下的那两句话后为啥那么难过?每次读到这儿都委屈得哭出来了,他到底有啥委屈的?
三国志里有这么一段记载,曹操每次读到胡亥杀蒙恬的时候,就会把自己代入进去,就好像自己也有那种感受一样。这是为啥?因为曹操觉得蒙家三代都特别忠心,这让他特别感动。
他读到这儿咋就痛哭流涕了?为啥?你知道吗,这时候曹操正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官渡之战曹操打了个大胜仗,袁绍没多久就病死了,然后袁氏兄弟为了争权开始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给彻底消灭了。
那时候赤壁之战还没发生。曹操可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紧接着就向汉献帝表明了自己的忠心,还写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述志令》。曹操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向汉献帝、朝中大臣,还有外面的吴蜀政权表达自己的忠心。
曹操心里想,自己现在虽然大权在握,还挟持着天子,可他最终的目的是匡扶汉室,让汉室再次荣光起来。要是他这时候就把兵权交出去,那可就成第二个蒙恬了,曹家肯定马上就被清算。而且,汉献帝又会陷入危险境地了。
汉室刚恢复的那点元气就会全给折腾没了。我挟持天子,可不是为了我自个儿,是为了整个汉室。可他说的这些话,根本没人听,也没人信,都把他当作叛臣贼子,对他一点儿都不信任,吴和蜀都打算出兵去讨伐他。
历史上的曹操难道真像《三国演义》演的那般坏吗?看这篇《述志令》就知道,曹操之前给他的儿子们分封了侯位和封地,可最后又退还了几个县的封地,就想借此表明自己是被冤枉的。
他手里一直握着兵权没放松过,为啥?他得保护汉献帝,汉献帝可是皇室仅存的血脉。曹操当时确实挺霸道的,不过,他要是真的特别伪善,就不会给汉献帝送那碗救命的肉汤了。
这个举动可救了皇帝的命。其实他不这么做也行。有人觉得他这么干是想挟持汉献帝,好把兵权都拢到自己手里,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可是,曹操都强大到那种程度了,他也没去谋朝篡位,不像董卓那样猴急猴急的。
三国志里提到过,曹操是汉室相国曹参的后人,他的养父同样是汉室的臣子,这曹家往上数三代可都是汉室的臣下,忠诚那是深入骨髓的。他要是不把汉献帝救下来,这天下就没了领头的,老百姓就没了主心骨,那天下不得更乱套了嘛。
曹操忠心耿耿,一直到死都没篡位称帝。他之前可是说过三个“迎天子”的,他就想把整个江山都打下来再归还给汉室。结果,他这么做却被人叫做“奸雄”。刘备和诸葛亮还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来攻打他,这可真是冤枉曹操了。
曹操瞧着蒙恬,蒙恬他家三代都为秦国尽心尽力,打下了半壁江山。结果,大权落到小人手里,蒙恬冤死了。曹操看了这事儿,就像看到自己一样,心里老委屈了,满肚子的委屈没地儿撒,只能靠痛苦来宣泄心里的悲痛。
二、蒙恬和李斯权臣之争秦始皇的功劳那可值得后人好好赞颂!他这人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儿,但他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福分。蒙恬就在嬴政手底下做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朝堂也不例外嘛。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边境也不太平,还有威胁。秦始皇就派蒙恬出去征讨外敌,那外敌就是百越之地,而且还带着好几十万的精锐部队去攻打匈奴。在这个过程里,蒙恬可给大秦立下太多功劳,数都数不过来。蒙家好几代人那都是对大秦忠心耿耿的。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这可把当时的局势全给打乱了,秦国走向灭亡就跟这有直接关系。蒙恬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对秦王忠心耿耿,到了蒙恬这儿就有点“愚忠”了。蒙恬手里握着军权,在其他方面也不比李斯差,他可是个厉害的法家学派学者,完全能取代李斯。
李斯一直就把他当作眼中钉,到最后,李斯就和赵高一起假传圣旨,结果蒙恬最后只能吞药自尽。蒙恬临死的时候,那还是忠心耿耿的。他宁可坚守“守义之杰”来维护自己的名声,以此表明自己的忠心,都不愿意起兵造反。
三、公子扶苏要是扶苏能顺利当上皇帝,大秦说不定还能再延续个几百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可在乎自己的命了,还特别宠赵高那个奸臣,又重用李斯这个小人,搞得朝廷里乱糟糟的不得安宁。扶苏公子是长子,按道理那就是秦始皇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他特别希望儿子能顺利掌权。临死的时候,就把大儿子托付给了蒙恬。为啥?就因为他特相信蒙恬,想让蒙恬帮扶苏把大秦的皇位坐稳当,盼着大秦能继续辉煌个几百年。他对蒙恬还有蒙氏一家的忠心,那可是深信不疑的。
蒙恬可不只是个武将,在政治上他也不比任何人差。他本来就特别有才华,要是和弟弟蒙毅一起,那就能更好地帮扶苏把大秦帝国发展得又大又强。秦始皇的那些做法,那就是对蒙恬最大的奖励。这时候的蒙恬啥都有了,没有比秦始皇的信任更要紧的东西了。
托孤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把李斯这个权臣放在考虑范围内。李斯这人可是两面三刀的主儿,表面上做出忠诚于君主的样子,背地里说不定就想着谋反的事儿。虽说他答应了要辅佐扶苏登上皇位,可皇位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谁也不敢保证李斯能忠心到底。
秦始皇,他算计了那么多,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会病死在半道上。这就给赵高和李斯有了可乘之机。扶苏那可是刚正得很,他看到假圣旨上说父皇不信任自己,性子刚烈的扶苏,直接就抹脖子自尽了。就剩下个蒙恬,他也没法再折腾出啥动静了,最后只能冤屈地死去。
结语曹操直到死都没称帝,为啥?就是他心里还留着那么点儿忠心。他没能把三国统一,没达成匡扶汉室的心愿。他可同情蒙恬的遭遇了,不过他不会像蒙恬那样。他就是曹操,有本事,有地位,可不会让别人拿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