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的土壤,是黄土高原馈赠的宝藏。
这里海拔逾千米,山峦起伏间,裸露的黄土层深厚而肥沃,仿佛大地母亲掀开的褶皱,露出蕴藏万年的生命力。昼夜温差如大自然的呼吸——白昼烈日炙烤,土地蒸腾着粗犷的野性;夜晚寒露凝结,星辰将清辉注入每一粒种子。正是这样的“冷热淬炼”,让豌豆在生长中悄然累积糖分与蛋白质,宛如高原的馈赠,每一颗都饱含浓缩的阳光与月光。
农人们遵循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古老智慧,
以双手为笔,以土地为卷,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契约。他们不施化肥,任由蚯蚓在土中翻耕,让腐殖质滋养根系;他们不用农药,任由瓢虫与蚜虫在叶间博弈,让生态平衡自然流转。豌豆苗破土时,农人俯身查看,仿佛在倾听大地的私语;开花时,他们驻足田埂,看蜂蝶在紫白花间穿梭,将自然授粉的希望酿成甜蜜的约定。
每一粒豆子都承载着土地的深情:
晨露浸润的清晨,豌豆叶上凝着珍珠般的水珠,豆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舒展一夜沉睡的筋骨;正午烈日下,叶片蜷曲成翡翠色的手掌,将阳光转化为生命的能量,豆粒在荚中悄然膨胀,如怀胎十月的母亲般蓄满期待;夜幕降临时,星辰如碎钻洒落,豌豆与山风私语,将白日的喧嚣沉淀为纯粹的豆香——那是黄土高原的呼吸,是日月星辰的私语,是天地间最原始的诗篇。
待到秋收时节,
农人们手持镰刀,弯腰俯身,仿佛在向土地行一场虔诚的叩拜。镰刀划过豆茎的瞬间,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大地在低吟。他们捧起豆荚,如同捧起婴儿般轻柔,生怕惊扰了沉睡的丰收。开裂的豆荚里,滚出圆润的豆粒,宛如琥珀色的星辰坠落人间,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每一粒豆子都带着泥土的指纹,带着山风的形状,带着农人指尖的温度。
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豌豆,
被送入工坊,开始一场严苛的“选美大赛”。老匠人戴着老花镜,将豆子铺在竹筛上,轻轻摇晃,劣质的豆粒被筛落,只留下色泽均匀、颗粒饱满的“优等生”。他们用指尖摩挲豆面,感受其细腻与紧实;用牙齿轻叩豆壳,聆听其清越的回声。这些被选中的豌豆,如同被加冕的贵族,即将踏上成为豌豆糊的荣耀之旅。
而那些未被选中的豆子呢?
它们或化作牲畜的饲料,滋养着高原上的牛羊;或被撒回田地,化作来年的春泥。在右玉,万物皆有轮回,生命从未真正消逝——正如豌豆从大地中来,终将回归大地,完成一场关于生长与奉献的永恒叙事。
在右玉的田野上,
风继续吹,豌豆的故事仍在继续。每一粒豆子都是大地的孩子,它们用年轮记录时光,用豆香诉说乡愁,用生命诠释着:最质朴的馈赠,往往藏着最深沉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