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纳土归宋 钱弘俶)
开宝九年,春季。
吴越国君钱弘俶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开封。
在过去,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是五代十国时期,毕竟是生逢乱世,人心惟危,世道沦亡,一个国家的国君怎么敢拖家带口的往另外一个国家跑呢?
上一次敢孤身入他朝的,还是荆南开国君王高季兴。
高季兴当时是去后唐拜会李存勖,去找李存勖表忠心去了,结果前脚去,后脚就让李存勖给扣下了,这把高季兴给急的,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嘴巴子,后来好不容易跑回来,高季兴还一直念叨,说真是不应该没事找事儿,真是不应该往后唐跑。
不过,钱弘俶的情况,和高季兴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对钱弘俶是真心欢迎的。
正常来说,他国国君到了北宋,那按照这个级别,顶多也就是在开封城里给开个五星级客栈,也就可以了,但是赵匡胤非常的重视钱弘俶,他专门给钱弘俶修了一处院落,给他建造了专门的府邸,您瞅瞅这待遇,一般人真没有。
不仅如此,钱弘俶在北宋还享受到了最高级别的身份待遇,上朝的时候,别人要卸去所有的武器,而钱弘俶可以持剑,别人和赵匡胤说话,要通报自己的职务和姓名,而钱弘俶只需要称呼“我”就可以了。
赵匡胤为了让钱弘俶在开封小住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安定放心,还把北宋大臣们建议赵匡胤扣押钱弘俶的奏疏拿给钱弘俶看,以此来说明自己绝无谋害你钱弘俶的心思。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赵匡胤个人魅力的体现,这更是北宋朝廷之诚,是大国的一种风范和自信。
(雄才大略 赵匡胤)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死了之后,接班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即位的时候,钱弘俶也曾经入朝拜见,也是一样亲自来,所以吴越和北宋的关系那不用说,非常的不错。
事实上发展到这一步,钱弘俶的心思已经很明显了,他无意和北宋起争执,他只是在等一个结果。
不久之后,北宋平定了除吴越之外的所有南方政权,钱弘俶立刻上表,全面归顺北宋。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好像很奇怪。
吴越繁华安定,国力多年来发展的一直不错,百姓的凝聚力有,士兵的战斗力也有,钱镠当年也是一把汗来一把血,拼上了老命,几代人的奋斗才有了如今的吴越江山,钱氏在这里生息,繁衍,尊享王位,代代传承,如此荣华富贵,如此安逸人生,怎么舍得就这么放弃,干嘛不拼一把呢?
别人也许要拼一拼,但是钱弘俶绝不会,因为世代吴越钱氏君王都深受家训教诲,开国君主钱镠从一开始建立吴越国的时候,就给这个政权注入了一种促成统一的思想,教育他们要善事中原,因此钱氏皇帝也没有自大称帝的,一直在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所以他们愿意归顺北宋,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
并且,虽然钱弘俶本人属于是亡国之君,但是他这个亡国之君属于是被动亡国,而非因为他主动失误,或者因为他性格色彩上的缺点所导致的,他不奢靡,不淫乱,不虐民,没有污点,相反,他十分的关爱民众。
钱弘俶当然可以和北宋开战,和北宋拼死一战,可是开战就是打仗,打仗就要征兵,要雇佣民夫,说来说去这都是吴越国的百姓,钱弘俶不愿意用他们的生命来守护自己的王位,在他看来,他个人的荣誉在这一刻算不了什么,吴越地区百姓的存活和当地的繁荣硕果,这才是最值得保留的。
(吴越江山)
所以,在这样的思量之下,钱弘俶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他舍别归总,将治下十三个州,一个军,八十六个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百姓,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士兵,无条件奉送于北宋,而钱弘俶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希望中华一统,哪怕那个造就一统的人,不是他。
是,吴越国虽然富甲东南,但是地狭民寡,难以抗衡北宋铁骑,像南唐那个书呆子一样反抗,不过是玉石俱焚。
是,在那样的大势之下,主动归附还可以换取政治资本,甚至有人说这是一场在精密算计后的战略退让。
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毕竟放眼五代十国,能这么做的人,也只有钱弘俶了。
钱弘俶也许知道,自己这么做肯定能保全百姓,但他不知道,也正是因为他的善举,造就了钱氏后人的秉持祖训,流传家风,承继文脉,吴越钱氏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人才出现,宋朝皇帝评价吴越钱氏“忠孝盛大”,清高宗南巡时更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现代,钱氏家族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在文化,科学,艺术领域牛人辈出——因此,时至今日,钱氏被人们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公元998年,钱弘俶早已迁居开封,荣宠不衰,病逝而终。
恍惚间,一切回到做出决定的那个夜晚。
钱弘俶站在凤凰山巅,望着脚下奔涌的钱塘江,潮水在月光下翻卷如雪,潮声越来越近,他解开腰间玉带,冰凉的螭龙纹硌着掌心,遥远天边,他看到了祖父在怒潮中挽弓射箭,父亲在暴雨里修筑海塘。
终于,他默不作声,将传国玉玺放入锦匣。
匣盖合拢的刹那,整个临安城的灯火突然次第亮起,像是银河倾泻在江南的春夜。
(江水滔滔)
御书房里永不熄灭的宫灯照亮了钱氏王族八十六年宵衣旰食的治政精神,而这一切,最终融入了万家灯火。
文章到这里,五代十国中建立在南方的所有政权,我们就都讲完了,下面,将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建立在北方的政权,北汉的故事,这也将作为五代十国中十国篇的收尾篇章。
要聊北汉,就要先从后汉王朝开始说起。
这后汉呐,还是比较短暂的,一共就俩皇帝,一个开国皇帝刘知远,一个末代皇帝刘承祐。
刘知远死的时候,刘承祐还比较年轻,刘知远给儿子留下了不少的托孤大臣,希望这些部众能尽心辅佐少主,这部分托孤大臣,有好有坏,良莠不齐,但是刘承祐是统统的不信任,一直想要把这些掌握政治话语权和兵权的大臣给除掉。
而这其中,就有后汉大将郭威。
您别看刘承祐年轻,但是手段相当的狠毒,因为郭威带兵嘛,又驻兵在外,刘承祐恐怕郭威将在外而不受皇命,他就要收拾郭威,在这种无端怀疑的引导下,刘承祐挥动屠刀,直接把留在开封的郭威家人全都给杀掉了。
既灭其亲,那就没有退路可言,于是刘承祐又派出刺客,要把还在地方上带兵的郭威给刺杀掉。
但是没想到,郭威人性不错,朋友多,被派出去刺客恰好和郭威有交情,他倒是带着刺杀郭威的命令去的,可是一见到郭威,他立刻把开封城里发生的一切倾囊相告,让郭威早做准备。
想一想,当时的郭威,他得是什么心情啊,自己还在忠心耿耿的为国效力,皇帝在那头已经屠戮九族,就差自己了。
那么在这种极端状况下,同时也是不得已之下,本来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权力野心的郭威,他就反了,起兵反抗后汉,不久后诛杀了刘承祐,在后汉的基础上开国称帝,建立了后周。
乾祐惊雷震九霄,汉廷自毁栋梁凋。开封血溅家门殁,邺野刀寒帝命消。
谁料亲信传凶讯,素无逆志效孤鹞。一怒冲冠天地覆,黄袍骤加换新朝。
(引兵称帝 刘崇)
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郭威要把皇位传给侄子柴荣的原因,因为郭威的儿子当年已经被刘承祐都杀光了。
后周建立之后,前后汉朝廷里有个大臣,名字叫做刘崇,他就不愿意跟着郭威干,而是趁机引兵,占据了河东十二州郡,另起炉灶,建立了北汉,作为后汉的延续。
刘崇是什么人?挺有来头,他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
那么通过他这个身份来看的话,他另建北汉也就比较合理了。
刘崇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无赖,没有正经工作,品行也不怎么样,小时候偷鸡摸狗,大了就打家劫舍,二十岁之前,刘崇的人生基本上是荒废过去的。
不读书,不学习,不劳动,什么也不干,就是混。
可偏偏,越是他这样的人,在五代十国就越吃香,还越有潜力干大事儿。
想一想,其实这是很违反常理的。
传统教育告诉我们,我们要认真努力,我们刻苦读书,我们要全面发展,我们要勤劳,我们要拥有更多美好的品德品质,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你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你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话,是对的,没毛病。
但是问题是,为什么五代十国时期,越是啥也不是,越是整天瞎混,不学无术,品德低劣的流氓混混地痞无赖,反而容易取得成功呢?这和我们的认知,他不一样啊。
总结来说,这是制度性权力结构崩溃后,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当然我们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不过那将是下一篇的内容了。
参考资料:
《吴越备史·卷四》
《旧五代史·僣伪列传》
《新五代史·本纪第十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孙占.北汉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9
郭琳琳.“纳土归宋”的大智慧.社会科学报,2022
这一家子,确实是仁君德主的典范!这个可喷不得。
作者可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