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很多人看《甄嬛传》,会跳过甘露寺的剧情,直接一键回宫。但不可否认,甘露寺的这几年,是甄嬛最为欢乐和自由的岁月。
“菀菀类卿”让甄嬛伤透了心,而皇帝对甄家的绝情更是让甄嬛恨透了他。甄嬛已经自请出宫,皇后党还不依不饶,来甘露寺进香都不忘侮辱甄嬛。
在眉庄的求情下,太后派了芳若姑姑来看望甄嬛,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她。
当时甄嬛先后问了眉姐姐和敬妃是否安好,芳若一一作答后,问甄嬛:“为什么不关心太后?”
甄嬛回答:“眉姐姐依托太后的照拂才能安然度日,若眉姐姐安好,太后自然安好。”
此时,芳若顿了顿,又问甄嬛:“那皇上呢?娘子还关心吗?”
前一秒还轻松交谈的甄嬛,笑容瞬间消失,满含抱怨地回道:“若有国丧,天下皆知,就不必劳烦姑姑来告诉我了。”
一旁的槿汐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提醒甄嬛:“娘子,你糊涂了?”说完一脸紧张地看着芳若姑姑。
甄嬛的这句话,非常大逆不道,如果芳若有心告诉皇帝,那么甄家满门抄斩都算是轻的,可能会株连九族。
那么,为什么甄嬛敢当着芳若的面,毫不避讳地说这样一句话呢?她真的不怕杀头吗?
2
此时的甄嬛,对皇帝是非常怨恨的。
一是因为皇帝太薄情了,甄嬛对他一片真心,在皇帝那里却只是“菀菀类卿”。甄嬛是那么心高气傲的一个人,自己的情爱在皇帝那里不过是替身,是个笑话。
都说“爱之深,责之切”,甄嬛爱皇帝爱得刻骨铭心,得知自己这一腔的热情,这么多年的情爱和时光都是错付,甄嬛怎能不恨?
二便是皇帝听信祺嫔父亲的谗言,不分青红皂白,就将甄家发配去了宁古塔。宁古塔苦寒,甄嬛的父母年事已高,妹妹玉娆又小,一家人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苦楚?
甄嬛生下胧月三天就离宫修行,来到甘露寺做苦活累活,捡柴挑水,烧水洗衣,这些身体上的苦痛甄嬛尚且能够忍受,但是精神上的痛苦是非常折磨人的。
甄嬛不知道父母是否成功抵达宁古塔,也不知道他们在宁古塔过得怎样,如果不是果郡王,她对胧月的近况也是一无所知,此刻的甄嬛,生活和思想都陷入苦境,这一切都是拜皇帝所赐。
平日里甄嬛没有发泄的机会,此时芳若的话就像是一个出口,甄嬛积压的情绪喷薄而出,反正家人已经远在宁古塔,皇帝想要怪罪也无所谓了。
此时的甄嬛,虽然并未自轻自贱,但其实还真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3
当然,甄嬛即使心中有怨气,但也并不是一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她敢说这句话,是因为她清楚芳若此行的目的。
明明是太后想要保护她,但是为啥不派竹息姑姑来,却派了芳若姑姑来呢?
因为芳若曾经是甄嬛的教引姑姑,派她来比派竹息更合适。
其次,芳若曾经在御前伺候,是皇帝身边的人。甄嬛离宫后,皇帝便将曾经教导过甄嬛的芳若姑姑调走了。
芳若这次来,等于是带着任务来的,太后想要试探甄嬛对皇帝的态度。甄嬛大胆发言后,芳若是这么说的:
您现在这样怨恨在身,实际上也是自己难受;太后说吃了这些,希望您能够心平气和些;有些事情,太后只能明白,不能插手。
芳若这些话,看似是在劝诫甄嬛宽心,其实也是在为皇帝向甄嬛示好。
毕竟芳若在宫里待了这么多年,皇帝的心思还是能够猜上几分的,皇帝能够将伺候多年不曾出错的芳若调走,又对胧月如此宠爱,可见他根本没放下甄嬛。
但芳若到底只是个传话的,凡事也只能尽力。甄嬛那么聪明的人,猜到了太后的试探,所以将话说的决绝,便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自己对皇帝还心存想法,那么太后为了皇后的后位,说不定会真的放任皇后杀了甄嬛!
4
甄嬛知道,芳若是不会将这些话传到宫里面的,因为这对芳若一点好处没有。
且不说芳若姑姑曾是甄嬛的教引姑姑,两个人到底是有些情分。
芳若姑姑曾在眉庄假孕事件后,收了甄嬛送的螺子黛,画了远山黛的眉形帮甄嬛见到了皇帝;后来芳若又违抗圣命,偷偷放甄嬛去见了眉庄。
我们可以认为芳若是因为拒绝不了螺子黛的诱惑,是为了利益帮助甄嬛。但是御前伺候的人,从来不是多嘴的人,察言观色那是一绝,说话做事也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且不提此时的皇帝对甄嬛有情,即使皇帝对甄嬛无情,芳若将甄嬛的话如实告诉皇帝,第一个遭殃的人,也不会是甄嬛,而是打报告的芳若。
毕竟天子之怒,谁能承受得起呢?甄嬛不在宫中,首当其冲受惩罚的一定是芳若。
因此,甄嬛知道,芳若姑姑是不会将这些话传到太后和皇帝的耳朵里的。她刚好借此机会发泄对皇帝的不满和愤怒。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知道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话,什么时候沉默,是一件大事。
作为整部剧的大女主,甄嬛的说话艺术从第一集拒绝温实初,帮助安陵容解围的时候就能看出来,不仅事事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而且谨慎缜密,滴水不漏!
因此,甄嬛的话看似冲动,其实是刻意为之,细细想来也没那么严重。况且槿汐和浣碧还在身边,甄嬛不可能拿这两个最亲近的人的性命开玩笑。
很多人把《甄嬛传》这部剧列为职场教科书不是没有道理的,甄嬛的说话做事都很值得推敲学习。
我们说话做事之前,也需要三思而后行,想一想后果。人要有勇气,更要有能力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情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