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从盐碱滩到“小上海”,榆次的工业传奇

老醯儿谝史 2025-02-01 10:46:05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老百姓的“吃、穿、用”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穿”的问题。那时候,全国人均棉布产量只有4.5米,衣服、被子、鞋子都得靠这点棉布。纺织工业落后,设备全靠进口,要想发展纺织业,必须先解决设备问题。

于是,国家决定建立一座大型纺织机械厂。1950年3月,以上海经纬纺织机械厂为基础,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这家厂子成立于1941年,抗战期间辗转西迁重庆,后来又搬到上海,战乱中一直没能形成规模生产。1950年9月,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筹委会在上海成立,成为新中国纺织机械工业的起点。

选址榆次:荒滩上的工业奇迹

1950年11月,国家决定将经纬纺织机械厂内迁到山西。选址小组跑遍了太原、侯马、榆次、新绛等地,最终选定了晋中榆次西郊的郭家堡。为啥选这儿?榆次是石太铁路和南同蒲铁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附近有阳泉煤矿、汾西煤田,燃料充足;太原等地还有多个电厂,电源有保障。

1951年5月,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破土动工。厂区周围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放眼望去,只有17棵柳树在风中无力地摇摆,显得格外苍凉。建设者们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席棚子,吃的是窝头,条件艰苦,但干劲十足。

边建设、边设计、边试制:纺织机械的“摇篮”

经纬厂实行“边建设、边设计、边试制”的原则。厂房还没建好,来自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研发产品了。1953年12月,在一处简易棚里,他们先后研制出1182型梳棉机、1243型并条机、1271型二道头粗纺机、1292型精纺机。

1954年8月1日,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建设共历时三年零八个月。1955年,经纬厂将研制生产的梳棉机、并条机、二道头粗纺机分别转给青岛纺织机械厂、沈阳纺织机械厂、天津纺织机械厂作为样机。经纬厂成了我国纺织工业的“摇篮”。

自动卷纬机:为国争光的“硬核”任务

1955年9月,国家将支援缅甸建设的自动卷纬机任务交给了经纬厂,要求半年内完成交付。自动卷纬机在当时是很先进的自动化纺织机械,精度要求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生产,国内研发尚属首次。

经纬厂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北上哈尔滨,前往哈尔滨亚麻纺织厂考察学习。经过180天的努力,1956年5月,第一台自动卷纬机装配完成。这台机器由7000多个大小零部件组成,几乎全是手工制作。1956年11月1日,支援缅甸的6台自动卷纬机生产完成,顺利交付缅方。

从盐碱滩到“小上海”:经纬厂的辉煌岁月

1957年以后,经纬厂先后研发成功化纤纺织设备、自狭幅式精纺机、长丝机、短丝机、联合纺织机等,并代表纺织机械行业参加缅甸、东德举办的博览会。

六十年代,经纬厂承担起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重任,为许多纺织工厂提供设备,同时为纺织机械工业培养和输出了大量人才。曾经的盐碱滩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型工厂。

改革开放后,经纬厂的发展势头更猛。厂区规模不断扩大,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职工家属区建设愈发完善,有家属楼、招待所、食堂、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文化宫、灯光球场、游泳馆,还有银行、邮局、商店、菜市场等。厂区繁荣,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上海”。

经纬公园:榆次人的童年记忆

经纬公园在整个晋中都很有名。公园里有人工湖、假山、雕塑,儿童游乐设施齐全,旋转木马、旋转小飞机等应有尽有。这里留下了无数榆次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凉亭也是一景,经纬厂人过年时喜欢在这里留影。

改制与搬迁:时代的更替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1995年,经纬厂实施改制。2000年,经纬将总部搬迁到北京。虽然厂子搬走了,但经纬厂对榆次的影响是深远的。近年来,榆次利用经纬厂部分闲置的厂房建立了Go Home艺术中心,包括老车文化博物馆、半秤心衡器博物馆、缝纫机博物馆、机车自行车博物馆、经纬纺机博物馆等七个场馆。这里成为榆次工业的缩影,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经纬纺织机械厂,从盐碱滩到“小上海”,见证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也见证了榆次这座城市的变迁。它的故事,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无数建设者奋斗的见证。

图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