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说: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期望孩子以哪种方式成长,就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走好每个阶段。每个孩子最后会长成什么样的人,不一定跟家庭的经济基础有关,但通常跟父母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之前了解过两个家庭的教育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位于河北沧州市某村庄里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饱受精神疾病困扰,母亲还失去了行动能力坐在了轮椅上,孩子从小就检查出来有心脏病,一家人的生活时常陷入艰难的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旁人或许保障基本生活都难,可他们却培养出了一个成绩优异、懂得感恩、大好前程无限的孩子。他就是以744分的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的学霸庞众望,他的成长经历一度打动了无数人。
不管一路走来多么坎坷,他永远带着阳光的笑容,因为从小母亲就告诉他:“人面对困难,要坚强的走下去。”
所以他年幼时就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上学之余会去捡废纸板、空瓶子卖钱,而且因为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金钱,他也不会觉得这个过程多么苦多么难。
在他看来,虽然物质上比较困难,但是情感上他比其他人都收获的多。
即便因为优异成绩有了一些光环,他没有就此自傲,而是始终认为,高考只是阶段性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在长远的未来里,要多看、多学、多经历、多体会。第二个是被众人称为“另类豪门”的郭晶晶霍启刚夫妇的家庭日常:霍启刚虽然出身豪门,却没有因此就被娇养,从小在国外学习的时光里,他自己做饭洗衣,自己处理生活琐事,成长得十分独立。
而郭晶晶虽然成为了旁人眼中的“豪门媳妇”,却也从未就此享受奢靡,夫妻俩的生活用度都十分朴素简单。
有了孩子后,除了身心健康,他们也十分看重孩子的习惯养成、认知培养。
假期时,他们会陪伴孩子去稻田里学习插秧,体验劳作的不易,教会孩子珍惜拥有的一切。
课余时间,郭晶晶还会带着孩子去学游泳,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儿子在学习击剑时,因为输了而不开心,她也会耐心地教导孩子:“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永远赢,从失败中找到问题,才会更好地改进自己。”
有的人觉得,增长见识必须去远方才能完成,但在他们夫妇看来,带着孩子去图书馆读书,去博物馆拓宽认知,去做手工、做美食提升生活技能,更为重要。
不禁想起作家孙生龙的一句话:
“这年头,不是有钱人的天下,也不是有权人的天下,而是有心人的天下。其他都是假的,拼智慧、拼给孩子最好的传承,才是真的。”一个人最值得炫耀的东西,不是金钱,不是家世,而是教养、善良、努力向上的品质,以及独立向前的能力。一个家最高级的炫富,不是房子,也不是车子,而是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精神富足的孩子。丰富的物质基础,或许可以让一个人在生活质量上无忧无虑。但纵观一生,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以及一个强大的灵魂,才能真正使人从容踏实的立于人世间。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在课堂上,讲到一句话:
“以何眼观世界,观到何种世界。”教育亦是如此。以什么样的认知水平引导孩子,就相当于为孩子铺就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父母的认知层次,就相当于孩子看世界的眼睛。孩子在成长路上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通常取决于父母拥有什么样的认知。记者周轶君有一次在访谈中,谈起自己的教育观。她表示:“父母影响孩子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所谓的理念,而是生活细节。”在她的认知里,父母希望孩子喜欢音乐,或者是读一些高雅的东西,这些理念的东西都不一定会对孩子的人生影响多么深刻。父母给孩子留下最深的痕迹,其实是特别细小的事情,比如做菜的步骤、打理家务的方法等生活上的技能。因为“理念”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改变,而你在他生活里留下这些细节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孩子的未来道路还会拥有各种新的可能,而足够扎实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能力才是托举孩子奔赴下一个旅程最好方式。儿时旅游的记忆或许会随着岁月的流转变得模糊,但一路走来养成的习惯却会在人生路上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不仅会用生活实践带着孩子领悟各种规则,还会趁早通过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练就这3个能力。
(1)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做家务,整理衣物、打扫卫生等。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也可以教他学习一些烹饪技能,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学习和生活计划,学会管理时间,珍惜每分每秒。也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们自己学着制定预算,通过记账、分配金钱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2)情绪管理的能力:教会孩子认识到每种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并正确看待自己心情的起伏。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应当鼓励他们合理宣泄情绪,切勿压抑自己,父母也应该耐心倾听孩子心底的诉求。让孩子明白,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成就美好人生的一把关键钥匙。
(3)对抗挫折的能力:当孩子应对挫折时,父母首先应当给予足够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支持,避免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其次要懂得鼓励孩子在遇到挫折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收获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请告诉孩子,人要学会适应变化,接纳生活的不完美,才能获得更多的能量,遇见真正的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