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告诫我们:饭桌上,有这四种表现的人,往往难成大器

一纸桃花笺 2020-10-02 18:05:56

导语:

从古至今,饭局是备受人们欢迎的社交模式,文人雅士也好,市井闲人也好,无论是交朋友,谈生意,婚嫁,乔迁,哪怕是过生日,都喜欢在饭桌上展开交流和博弈。

有的时候,一顿饭胜过了千言万语,有的时候,一杯酒抵得过一直以来的尴尬,足见饭桌上的学问有多深。

饭桌,能给人带来一种轻松平和的交流环境,只要留心观察,总能透过现象,看得到一个人真实的一面。

正所谓,饭桌上见人品,有的人即使平时再怎么掩饰,在一顿饭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

正常的社交,绕不开饭桌文化,用好了往往事半功倍,有以下这四种表现的人,都不值得深交,别不信。

一、酒后多言的人

很多人相信酒后吐真言,认为在酒精的效果下,能抵消人在清醒时的顾虑,但凡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都能以酒壮胆。

但是真正酩酊大醉的人,被麻木的不仅仅是躯体,还有思维。

他们会变得神智不清,说出来的话要么就是颠三倒四的毫无逻辑,要么就是胡言乱语似的不讲道理。

饭桌上,可以称兄道弟,借酒发挥,酒醒以后,各扫门前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有的时候当你无意提起,有些事儿对方也不愿意承认。

正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从一个人的说话,就能看出他的分寸和修养。

酒后多言就是一种肤浅,不自律的表现,哪怕是无心的几句话,都可能会招人烦,比如,说大话,揭人短,谈及他人的隐私。

所以说,酒后管不住嘴的人,要慎重交往,敬而远之,交浅而不言深才是上策。

二、挑三拣四的人

在饭桌上挑三拣四的人,不但没了起码的雅观,还会让人觉得不懂规矩,没有基本的修养。

晚清栋梁曾国藩在发迹之后,遇到了一个老乡来投奔他,在吃饭的过程中,老乡把米饭中的秕谷都挑了出来。

这一举动让曾国藩感到不适,认为此人太过挑剔,不能吃苦,要若任用此人,恐怕会惹下更大的麻烦,于是拒绝了老乡。

有不少人在饭桌上,都喜欢好为人师,品头论足地指点江山,比如,“这道菜没我做得好,一看就是厨师学艺不精”,“这样的摆盘也太不讲究了,一看就没食欲”,“食材看着不新鲜,小心吃完拉肚子”等等。

说这番话,只顾了嘴上痛快,从没考虑主人家或是其他人的感受。

而且,有的人还喜欢用筷子在盘子里挑挑拣拣,专门选择自己喜欢的下手。

更奇葩一点的,夹起来再放下,循环数次,直到挑到符合自己心意的才算完。

所以说,挑三拣四的人,往往都以自己为中心,还很自私,退避三舍,独善其身才是上策。

三、从不买单的人

每个人的圈子里,总有那么几个喜欢贪小便宜的人,就像每一段值得回味的友情,都会存在一个胖子一样的朋友。

人际交往讲究的是来日方长,在饭桌上从来不愿意买单,或者每次都是借口推辞买单的,又或者是爱耍小动作,借故逃避买单的,都算得上是爱占便宜的人。

每个人心里有一杆秤,虽然不至于算得太清楚,起码也要说得过去,不能人家请客了十次,你连一次都不回馈。

要知道,抢着买单的人,不一定是他们富有,而是他们明白,有些感情比一顿饭更珍贵,更值钱,体现的是对朋友的珍惜和重视。

同样身为晚清名臣的左宗棠曾说过,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

说到底,从不想着买单的人,通常来说都不够坦荡,难成大器,别说金钱上的往来,就是在一起共事,都容易因小失大,真心不值得交往。

四、逢喝必醉的人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但凡遇到了喝酒的场合,从不缺席,而且逢喝必多,自己喝了个饱,也让一桌子的人烦恼不已。

《朱子家训》有云,勿饮过量之酒,说的就是要注意自己的酒量,切勿贪杯。

饭桌上,无论是不懂拒绝被别人劝酒,还是自己主动上瘾,喝得大醉,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一种仗义,厚道的表现,实际上,反而说明了做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

所谓小饮助兴,大饮伤身,这是不爱惜自己的表现,再者,如果喝得不省人事,自己不舒服,还要麻烦自己的家人和亲友。

这样缺乏自控能力,不注意分寸的,他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也不会太注意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容易做出让人误解或引起反感的行为。

所以,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顿酒,说的就是逢喝必醉的人,他们时常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与其保持距离才是上策。

孔雀心语: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扮演食客这一角色,来往于形形色色的饭桌之上,面对着喜欢,反感,陌生,熟悉等等的面孔。

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工作交流,都像是在烹饪着一道美食,让饭桌社交变得无比热闹。

饭桌上的学问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其背后的人性都是有迹可循,可以归纳总结的。

比如通过上述的四种行为,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人的本事和本质,就像有人说过,一顿饭,就能认识一个人。

我是琉璃红孔雀,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和我聊聊。

6 阅读:370
评论列表

一纸桃花笺

简介: 用故事传递情感,用情感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