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的美国校长,一生致力教育,终魂归杭州

浅说历史人物 2024-11-13 04:25:33

司徒雷登的名字,想必大部分人都从毛主席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听到过。

这个出生于杭州的美国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必不可少的位置。

他的一生有着无数种身份,是创办燕京大学的校长,是美国驻华大使,无数人对他有着误解,却又在了解他的故事后肃然起敬。

出生于杭州

司徒雷登的故事要从杭州开始说起。

1876年,一对传教士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尽管他们都是美国人,可生孩子时却身处杭州。

这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了影响,也让他爱上了这座养育他的城市。

司徒雷登的童年都是在杭州度过的,在这里他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很快便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杭州的风土人情是温柔的,这让年少的司徒雷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对此后的习惯、性格都有了基础的养成。

说得夸张一点,除了外貌以外,司徒雷登和美国人有着极大的差别。

11岁那年,司徒雷登被送回美国学习。

中美生活天差地别,两国之间的教育体系更是有着极差,司徒雷登回到美国时甚至不能适应。

再加上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这让他在同学之间备受争议,不少人甚至给他取绰号将他视作异类。

好在,司徒雷登性格好适应力也强,很快他便融入美国的教育环境,并在那里成为一名牧师。

生活逐渐走向平淡,司徒雷登在自己的国家娶妻生子,也有了自己的事业。

然而,他却始终思念着遥远的土地,思念着童年时期的故土。

出于思念,也出于对两国之间教育体系的差距,司徒雷登决定回到中国,他甚至希望能靠自己改变当时中国相对落后教育环境。

就这样,他带着妻子回到中国,并以传教士的身份走过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做出一番事业

随着对中国的游历,司徒雷登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908年,司徒雷登成为金陵神学院的教授,在这里他开始教授希腊文,并深入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那之后,司徒雷登一边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一边经历了重大的时间节点。

他参与过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也看过民国的建立冲突的爆发,他甚至成为美国新闻界的驻南京特约记者,报道着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些特殊的经历完善了司徒雷登的人生,也让他看到了当时教育资源的匮乏,坚定了他想要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很快,在一众支持下司徒雷登有了机会。

随着北京三所教会学校的合并,司徒雷登创办了燕京大学,并担任起了校长的职务。

办学初期条件艰苦,燕京大学只有一个小型的小区,学生老师上上下下加起来不过百名左右,教学设备更是简陋。

整个校区只有5间教室,其余的厨房、浴室、图书馆等更是小小一间。

尽管条件如此,但司徒雷登并没有选择放弃,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

为了筹集资金,司徒雷登无数次前往美国进行筹集,靠着朋友的帮助、机构的募捐,他为燕京大学筹集到了不少资金。

整个募捐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构十分广泛。

有的是像张作霖、冯玉祥这样的军事人物,有的是在美国各行各业有着绝对地位的上流人士。

司徒雷登甚至找到美国的教育基金会,靠着霍尔基金会掌管的巨额遗产,解决了当下的资金难题。

当时,基金会表示有意研究中国文化,并向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抛出橄榄枝。

司徒雷登见状,带着自己的小规模学校和一腔热忱前去游说,最后成功争取到150万美金的资助。

有了经费后,司徒雷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校区。

原来的校区环境实在简陋,司徒雷登认为要想好好学习,有个好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司徒雷登将前清王爷所留下的园林购入,逐渐修建扩展成为燕京大学。

这所大学不仅环境优美规格也大,在当时被许多人所追崇,再后来这里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区,也就是燕园。

校区环境好了后,司徒雷登便开始考虑师资力量了。

因为接受过美国教育,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所以司徒雷登在选择老师时并不局限,而是面向全球进行选择。

他提高老师的薪资待遇,寻找有教育经验的老师,最后吸引了一大批出色的名师。

或许正是软件硬件的共同提升,燕京大学才会在当时吸引无数优秀的人,并成为中国出色的学校。

尽管后来因战争的缘故,燕京大学受到了重创,可他们所引领的精神却始终传扬。

燕京大学在司徒雷登的带领下,曾教育出不少出色的学生,像是雷洁琼、江平、冰心等人,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吴文藻和冰心同为燕京大学的学生,结婚时还特意选择了燕京大学作为婚礼现场,并请司徒雷登为他们的主婚人。

然而,这样一个有着杰出贡献的人,却因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受到了人们的误解。

晚年受误解

对中国,司徒雷登无疑是热爱的。

然而,他美国人的身份,又不可避免的为他招来危机。

战争年代,司徒雷登一直崇尚和平,可他又是被日本抓走入狱,又是被美国盯上。

尽管他一直想要调停关系,可时代发展的局面却始终陷入冰点。

再后来,司徒雷登被举荐为美国驻华大使,这让他在教育家的身份之外多了一层外交官的身份。

他希望靠着这个身份做点什么,可国共合作的建议却遭到了拒绝。

美国不想看到这样的发展,蒋介石不愿意妥协,得不到支持的司徒雷登逐渐陷入危机。

随着美国的计谋落空,司徒雷登也被迫回到了美国。

告别中国时,司徒雷登的心中似乎隐有猜测,他深深的望着这片土地,希望能有再重逢的时候。

只可惜,回国后司徒雷登受到刺激中风,晚年都只能靠着救济金生活。

如此情况之下,也就有了《别了,司徒雷登》的出现。

1962年,司徒雷登心脏病发离世,临终时他希望自己能够安置在燕京大学,只可惜未能如愿。

跨越四十多年后,司徒雷登的骨灰才重返中国,安置在了杭州。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