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日,美国对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靴子”终于落地。这场酝酿数月的政策风暴,在消费者抢购潮与车企的焦虑中拉开序幕。尽管3月车市销量创下近年新高,但狂欢背后,汽车产业的危机正悄然浮现。
最后的低价车抢购潮
当特朗普政府宣布4月3日正式实施关税政策时,全美汽车展厅的灯光在深夜依然通明。消费者挤满4S店,销售顾问的电话被打爆,墨西哥产的皮卡、韩国产的SUV甚至欧洲进口的豪华轿车被抢购一空。“这是2009年‘旧车换新’计划以来最疯狂的周末。”现代汽车北美CEO兰迪·帕克如此形容。数据显示,3月最后一周,美国汽车评估机构凯利蓝皮书的浏览量激增30%,经销商库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清空。
这场抢购潮让车企的季度财报短暂“回春”:福特3月销量同比增长10%,现代创下13%的单月增幅纪录,通用汽车第一季度销量更是大涨17%。但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透支性消费的代价——消费者提前3个月实施购车计划,甚至接受非首选颜色或配置。洛杉矶Galpin汽车经销商透露,部分客户直接带着现金到店,只求在关税生效前锁定价格。
然而,车企却不是很笑得出来。福特CEO吉姆·法利在内部信中直言:“关税将冲击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考克斯汽车咨询公司已将美国2025年销量预期下调4.3%,这意味着未来数月车市可能骤冷。经销商展厅的库存仅能维持45天至2个月,而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电动车逆势增长
政策摇摆下的“避险性消费”
尽管特朗普政府计划取消7500美元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但第一季度美国电动车销量逆势增长19.2%。通用汽车电动车销量暴增94%,福特电动车销量占比从12%跃升至15%,现代IONIQ系列更是在3月创下销售纪录。
这场增长背后是消费者的双重焦虑。一方面,进口电动车首当其冲受到关税冲击,韩国产起亚EV9、德国产宝马iX等车型价格预计上涨超5000美元,刺激消费者提前下单;另一方面,联邦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迫使人们“与时间赛跑”。“现在不买,未来可能既失去补贴,又要多付关税。”密歇根州一位特斯拉Model Y车主坦言。这种恐慌甚至蔓延至本土电动车——由于电池组件依赖进口,美国组装的电动皮卡也可能涨价3000美元以上。
车企在政策夹缝中艰难求生。通用汽车紧急将墨西哥工厂的雪佛兰Equinox EV产量提升21%,福特则向经销商追加运输1.1万辆Mustang Mach-E以平息抢购潮。但行业分析师警告,这种增长本质上是“透支未来需求”。随着关税生效,进口电动车价格飙升,本土电动车成本压力加剧,第二季度的销售数据或将暴露市场的真实脆弱性。
谁在承受关税代价?
当消费者为抢到“原价车”松一口气时,汽车产业链的危机已全面爆发。Stellantis集团算了一笔账:70亿美元的关税账单将直接吞噬其75%的年度利润;福特在墨西哥的发动机工厂因零部件关税被迫减产,导致美国本土组装线面临停工。北美汽车供应商协会的调查报告触目惊心——34%的零部件企业可能在未来半年破产。
这场危机暴露了美国汽车业高度全球化的致命伤。尽管特朗普宣称“让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通用汽车最畅销的雪佛兰创酷SUV来自韩国工厂,福特最赚钱的Bronco Sport产自墨西哥,就连“美国制造”标杆特斯拉,也有15%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商。关税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打击进口车的同时,也将美国本土组装的汽车均价推高4000美元。
全球产业链的震荡更让车企雪上加霜。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征收报复性关税,日本电装、德国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启动供应链重组,宝马3系、丰田RAV4等畅销车型可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正如考克斯经济学家查理·切斯布罗所言:“这不是贸易保护,而是对汽车生态系统的无差别轰炸。”
4月的美国车市,表面上仍延续着3月的余温。经销商忙着消化积压订单,车企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强调“灵活调整”,华盛顿的政治家们继续争论关税的“长远好处”。但在阿拉巴马州的现代工厂里,工人们正担忧生产线会因零部件断供而停工;在底特律的供应商会议上,中小企业主们为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彻夜难眠。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抢购狂欢,最终留下的可能是一地鸡毛:消费者背上更沉重的车贷,工人面临失业风险,车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进退维谷。当政策制定者陶醉于短期销售数据时,汽车产业真正的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