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天都蓝了/等到云都白了/等到每缕微风/都带着醉意/等到花都开了/等到山顶红了/等到每颗星星/都为你亮起/我在贵州等你……”曾几何时,一首《我在贵州等你》的民族风情歌曲红遍大江南北。
西江千户苗寨,一座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境内,坐落在山川河谷之中,被群山环抱,苗家特色的吊脚楼在岑峦叠嶂中依山而建的历史文化遗产,她正在发出西江盛典好声音:“我在传说中等你!”就像著名作家余秋雨对西江的盛赞:“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
西江之约:我和西江有个约会
记得十多年前,当年黔东南州府所在地的凯里晚报社举办过一次雷公山的征文比赛,那时候的我相继撰写了《遨游雷公山》《雷公山之歌》两篇游记。撰文的同时,我听说“西江千户苗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传说,可每次路过西江都是行色匆匆,在“百闻不如一见”中失之交臂,在传说故事中只能是“遥看苗色近却无,不知西江真面目”。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阳春三月,离开春寒料峭的京城,来到千里之外的云贵高原,直奔主题的行程就是西江千户苗寨,旅行车辆在蜿蜒盘旋的的山路上前行,沿途的“无限风光在险峰”消除了旅途的疲惫。打开车窗,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顿时沁人心脾,不远处是金灿灿的花海,油菜花香迎面扑鼻而来,对于一个曾经生活在雾霾城市的旅居者来说,脱口而出一个词“洗肺!”
近了,更近了。在云雾缭绕的群山环抱中,远处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傍水。“九分山地一分水。”山脚下一条蜿蜒起伏的白水河穿寨而过,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多了静谧山寨的几分灵动之气。“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就是镜头下如诗如画的唯美吧。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刚进苗寨北门,迎面传来一阵阵苗家阿妹百灵鸟般的婉转山歌声。循声望去,三十余人的苗家阿妹,身穿节日的银色盛装,头顶银冠,排列有序,“千手观音”式的“莲花指开”,每人手持一个酒海(盛酒器,苗家叫酒海),从高往低依次排开,一名游客准备好后,依次倒酒,酒从上而下流入客人口中,形成高山流水,或成酒瀑,场面非常壮观。在苗家阿妹酒香美妙的歌声中,这名游客陶醉在“高山流水”的“拦门酒”中。“拦门酒”是热情好客苗家人迎客的一种方式,有点“酒香随俗”的韵味,想到一个关键台词:“洗胃!”。
这时,北门广场传来阵阵芦笙声。走近一看,一群身穿苗服的苗家汉子,围着十二道长桌,吹着动人的芦笙,跳着整齐的锦鸡舞。长桌上摆满盛满米酒和浓茶的牛角杯,同时摆放着稻谷、玉米等五谷杂粮,游客们可以肆意品尝,这叫“十二道恭迎酒”,
寓意就是“我们勤劳、勇敢、聪慧、善良,热情的苗家人,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祝愿你们玩得开心快乐!”
“我和西江有个约会。”这个约会虽然迟到了十年,还是不由发出内心的赞叹:“此景此情,虽然迟到,但是没有缺席,更不能缺席!”
西江之美:美到无法形容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如果说杭州西湖的美是西施的时尚美,那么西江就是西施的古典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有过之而无不及,“酒香不怕巷子深”应该是西江的最好诠释吧。
“美不胜收!”一路上,从西江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到风雨桥的历经岁月沧桑,到酸汤鱼、苗王鱼、鸡稀饭、鼓藏肉的“舌尖上的中国”,到拦门酒、十二道恭迎酒、苗年节、祭桥、银饰、刺绣、长桌宴的民风民俗,到嘎歌古巷、观景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美就是一种文化。”在这场说来就来的旅行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美,震撼心灵深处的就是原生态的自然美。从清晨云雾缭绕朦朦胧胧的诗意美,到云开雾散真真切切的意境美,“只有最美,没有更美,美到说不出的美”!
也许有人在问:“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世界上最美的就是西江千户苗寨的苗家爱情。”在这次难忘的旅行中,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苗家青年男女“对山歌”的爱情,苗家人称之为“游方”。苗家未婚阿哥如果看上哪家阿妹,就会在苗寨的苗年节、“吃新节”等重大节日,傍晚时分来到阿妹家的吊脚楼下对山歌,如果两个新人心有灵犀,情真意切对上情歌了,苗家阿妹就会抛绣球,也就是对上情歌定终身的美好夙愿吧。很凑巧,傍晚时分,我来到西江的风雨桥上,在西江夜景的繁星点缀下,身临其境体验了一回白水河畔两岸苗家阿哥阿妹的“对山歌”。在千余名游客见证的“千古爱情绝唱”中,男女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此起彼伏的山歌声中,我想起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诗《我在等你》中的诗句: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夜已深,我还伫立在西江的观景台上,遥望着吊脚楼苗家阿妹倒映在窗台上的倩影,心底在美美的想:“如果今晚邻家的阿妹要是向我抛出丘比特绣球,以后我要嫁人的话,就嫁个西江的苗家姑娘吧!”
西江之变:还西江人们一个精神焕发的古寨
“旧貌新颜。”在没有来到西江之前,偶尔听到关于西江商业化炒作之类的传闻,如今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之前的所有猜测和质疑,在“风光这边独好”的“旧貌新颜”中烟消云散。就像著名诗人徐志摩的散文中写道:“所有不曾经历精神或心灵大变的人,只能在生命的户外徘徊,偶尔猜到了墙内的几分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
“西江模式是自2008年以来,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开发为发展导向,在经济、社会、文化、经营、脱贫等方面,产生规模化效应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以操作的运行体系,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上的合理利用与成功开发的高效组织模式。”随行的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一语道破“天机”。
“也许是受旅途的心情影响,也许是‘众口难调’……”作为游客,更多的是对美好旅游生活的追求和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而已,我想到一个词:“殊途同归。”其实,西江模式是对民族文化品牌创新式的保护,是共生共建共荣的发展之道,是对民族文化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是旅游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也许人们在追求精神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物质文明的基础,西江是在传承沿袭的基础上才有创新的发展,并不是人们眼中通常所认为的“破”和“立”。西江是在“原汁原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略施粉黛”,还西江人们一个精神焕发的古寨,所以我们的西江之行更多的还是“洗洗脑”吧!
“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的融合之路。”漫步在西江的步行街上,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更没有僻壤乡村的蛮荒。抬眼望去,山坡上的梯田在老黄牛的辛勤耕耘下,悠然南山,传统与现代的气息齐驱并驾,疑是世外桃源的小江南吧!
“人,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边。”临行前,我又一次登上西江的观景台,这个满载着平安吉祥的历史烽火台,正在俯瞰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还西江人们一个精神焕发的古寨!苗家儿女挺直着民族的脊梁!
(作者:曾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