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再斩,最终回来多少人?

江湖那些事 2025-01-09 21:38:04

在我国众多皇帝里边,李世民绝对是最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在历史上,对李世民的评价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觉得他算不上一个好人,不过要说他是个好皇帝,这一点倒是没啥争议。

而李世民在当皇帝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引起很大轰动的行为,就是把好几百个犯下重罪、罪不可赦的死囚放回家去过年。

明年再回来把其杀掉,这着实是个挺有趣的社会实验,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考验。

那这些死囚到底有没有依约归来呢?李世民又会作何处置呢?

【李世民的决定】

我们都清楚,对那些从乱世中拼出一条活路的人来讲,就算是身边的亲人妨碍了自己,都或许会被除掉。

李世民登上皇位这事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咱都知道他把自己的两个兄弟给杀了,紧接着更是毫不含糊地逼迫他老爹把皇位让给他。

这种行为显然不太对,不过这里面存在不少原因呢。

不管咋说,他一开始的形象可不咋地,毕竟这事儿不咋体面。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事存在一定合理性。像那时的重要战役基本都是李世民打的,可到头来他始终没得到李渊的认同,皇位还传给了他的兄弟,这他肯定没法接受啊。

另外,他哥哥能力欠佳,要是真登上皇位,天下或许难以安宁,也不会出现盛世景象,搞不好最后李世民还会因功高被诛杀。

所以他非得这么干,结果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不少人都觉得他铁定是个暴君,连自己的兄弟都毫不留情。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李世民从一开始就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明君的模样,就像他鼓励手下之人当面挑出他的过错那样。

那时候有个叫魏征的,屡次当着众人的面冷嘲热讽,把李世民弄得脸红脖子粗,可李世民并没要他的命,足见这人胸怀宽广。

那要说他坐上那个位置后推行的政策,有一项还挺有说道的。

当年秋后处斩的人员名单得让皇上审阅,李世民看过之后,发现竟有将近四百人,这数量可谓是相当庞大。

这会儿,李世民心里也冒出一个疑问,这些人难道真就都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人吗?

带着这样的疑惑,李世民去搞清楚了这些人的状况,结果发现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被逼迫才走上这条道的。

一番了解下来,李世民深感震惊,没曾想这世上有如此多难以断定的事儿。

于是他翻来覆去地想,觉得不能就因为这些人犯了罪,就把他们看成是坏到极点的人。所以他下了命令,把这些人都给放了,让他们明年再回来接受刑罚,在这一年里,他们能够去达成自己还没达成的心愿。

这消息一经传出,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朝中百官纷纷暗自嘀咕:“皇上这是咋回事,是不是脑子不正常了?好容易打造出一个盛世,要是这么一放,那不全乱了套啦?”

然而李世民就是有这般魄力去考验人心,他已然铁了心要这般行事,众官员没办法,只得照办。

这些囚犯最为惊讶,本来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可没想到突然迎来了生机。

他们一个劲儿地喊着“皇上圣明”“皇上仁慈”,然后排着队走出来了。但这事儿有个条件,那就是得确保明年回来接受刑罚。

【囚犯们的做法】

这些囚犯一个个变了模样回故乡过年,官员们心里始终不踏实,就怕这些人回去后又干杀人放火的勾当。

倒是李世民显得很轻松,吃喝照旧,没啥担忧的。就这么着,很快就到了约定的日子。

满朝官员都在观望,看看究竟能有多少人可以归来,说不定一个人都回不来呢。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出现了,这伙囚犯大张旗鼓地回来了,居然一个都没少。

这种行为着实让人意想不到,那为首的一个囚犯说道:“谢主隆恩,我这有罪之人已达成这辈子的心愿,没啥不知足的了,就算死也没啥可后悔的了。”

其他囚犯也都跟着响应,声称哪怕是死也无所谓了,朝中百官则都盯着李世民,等着他来做决定。

谁晓得李世民轻轻一笑道:“你们皆是言出必行之人,这般举动令朕甚是触动,现今朕免除你们的罪责,回去吧,切切不可再干坏事了。”

李世民话音才落,那些囚犯就激动万分,热泪滚滚而下,一个劲儿地磕头,感恩李世民的赦免大恩。

这件事确立了李世民作为明君的地位,他以宽容之心治理国家,而非凭借刀剑,此事一直被百官称赞传颂,的确,李世民非同凡响。

他知道怎样把自己的身份给营销得更好,不过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果敢劲儿,要知道这事存在着不小的风险性呢。

这件事在历史上存在诸多说法,首先一个问题是,这些囚犯到底清不清楚自己回来肯定难逃一死呢?

首先,这些人回家后会不会直接跑了,再也不露面了呢?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担忧。

最终还是得走上回来受死这条路,后来欧阳修还写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他觉得李世民此举是冲着自己的名声,下面这些人或许是猜到了皇上的想法,觉着回来后大概会被放了所以才回来的,这种说法听上去倒也说得通。

不管李世民做这事的目的究竟为何,反正此次的举动极为成功,让他成功树立起了自身的形象。

《旧唐书·本纪之三》

2.《贞观政要》乃是一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其臣子们讨论国家政事的典籍。书中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治国理念、君臣关系、施政措施等。通过阅读此书,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风貌以及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4. 陈寅恪所著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