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打破季节性,冬红薯反季上市俏,满足市场的需求​

蒋俊贤说三农 2025-03-28 08:14:44

大棚种植:突破季节限制的农业奇迹

在传统农业的印象里,农作物的生长是严格遵循季节规律的。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则是休养生息的时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棚种植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常规,让许多原本受季节限制的农作物有了反季上市的可能。

就拿冬红薯来说,过去红薯一般是在春夏季种植,秋季收获,冬季市场上的红薯多是之前收获后的储存货。但如今,大棚种植技术让冬红薯也能反季上市。冬季的气候寒冷,对于红薯这种喜温作物来说,正常情况下难以生长。而大棚就像是一个人为创造的小环境,为红薯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走进种满冬红薯的大棚,和露天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露天里可能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而大棚内温暖如春,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红薯叶的清新气息。这里的光照虽然不及夏天充足,但通过合理的设计,比如选择透光性好的大棚膜,能让足够的光线透进来,满足红薯光合作用的需求。而且,大棚能够有效地保持土壤的温度。冬天的土地如果没有保护,会被冻住,红薯的根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无法生长。但大棚里的土壤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暖状态,这就为红薯的根系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露地种植的红薯在冬季只能面临冻土,根本没有生长的机会。冬红薯在大棚里生长的过程中,灌溉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冬季蒸发量小,不像夏天那样水分流失快,所以灌溉量和灌溉频率都要精心把控。太多的水会让土壤积水,影响红薯根系的呼吸;而水太少又会让红薯缺水干瘪。而且,冬红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病虫害也相对较少。露天种植时,红薯容易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的侵袭,而大棚就像一个屏障,阻挡了很多外界的病虫害源。

再看冬季大棚种玉米的情况,这可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玉米通常是暖季作物,在温暖的季节里茁壮成长。但冬季的气温低、湿度难以控制等因素都给玉米的种植带来了挑战。不过,通过精细的温湿度调控,也能让玉米在大棚里模拟出自然的生长环境。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在冬季大棚里种植时,要保证白天有足够高的温度让玉米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一般来说,白天适宜的温度在二十多摄氏度。这就需要在白天阳光较好的时候,适当通风透气,避免温度过高。而到了夜晚,又要防止温度过低把玉米苗冻坏,可能需要采取一些保温措施,像覆盖保温被之类的。湿度的调控也同样重要。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湿度的需求不一样。幼苗时期,土壤不能太湿,否则容易烂根;但也不能太干,不然会影响苗的生长。

和自然的露天种植相比,大棚种植玉米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有着巨大的优势。露天种植玉米,如果突然遇到寒潮或者暴雨等极端天气,玉米很容易受到损害。而在大棚里,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抵御这些恶劣天气。比如在预报可能会有寒潮来临的时候,可以提前在大棚里增加一些保暖设备,像加温灯之类的。而且大棚种植还能够对土壤的肥力进行更精准的管理。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在大棚里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准确地施加肥料,相比于露天种植那种相对粗放的施肥方式,大棚种植能更好地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

在市场的角度看来,这种大棚种植反季节作物的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反季节的农作物丰富了市场的供应种类。以前冬天想吃新鲜的玉米是很难的事情,现在有了大棚种植,冬天也能吃到香甜的玉米。而且,这些反季节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材的追求。对于种植者而言,反季节种植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市场上反季节的农作物相对较少,价格往往会比较高。这就能够增加种植者的收入,提高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然而,这种种植方式也并非一帆风顺。大棚种植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建造大棚的材料、维护大棚的费用,还有在大棚内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各种成本,都比露天种植要高。而且,大棚种植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掌握好温湿度的调控技术,或者其他种植管理技术,很容易导致作物生长失败。就像在冬红薯种植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好,红薯可能会生长缓慢甚至出现病害;在玉米种植中,如果湿度没把握好,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大棚种植依然在不断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的大棚材料、智能化的管理系统都在逐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目前大棚种植存在的问题,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大棚种植的优势。

大棚种植这种打破季节性的种植模式,无论是对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农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多种类的新鲜农产品。可以想象,在未来随着科技继续向前发展,大棚种植技术会更加成熟,能够种植的作物品种会更加丰富,农业生产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