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兵法的霍去病,为何能百战百胜?

防务评审 2021-09-12 17:13:40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持续百年,历史风尘滚滚,硝烟之中抹不去一个身影——霍去病。

24岁的生命充满力量,六出匈奴的不败战绩是战争史上的神话。霍去病作为一代抗击匈奴的作战中,在河西、漠北的大战不但完美地完成了战略目的,而且促进了民族交流,保障了边境稳定。

▲霍去病

直到今天,霍去病都是人们谈论起少年英才时会举例的典型人物,古诗中云:“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轻有为的民族英雄、常胜将军,却一本兵书也未曾读过,谈及兵法古籍时也不屑一顾,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位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短短的一生之中创造了彗星划过夜空一般壮丽耀眼的成就,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切的发生?霍去病的成功又有没有什么可复制性?我们透过这位英才的背影,看见了些什么?

▲汉朝军队战术简洁明了,直击要害

“直弃大军数百里”、“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历五王国”、“转战六日”。《汉书·霍去病传》中的记载显示,霍去病偏爱闪电战,匈奴游牧而居,对汉朝的军队来说每次都是跋涉行军,长途行军奔袭,军队车马劳顿,作战的持久度就不够,打不起长期战争,万一粮草运输被切断,救援军队来得不及时,汉军被围困在边境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此,霍去病选择这样的战略对于抗击兄女这一类型的战争来说是最有效的战术。

▲霍去病

霍去病在粮草供给的问题上的解决办法也展现出他思维与众不同的一面,此前汉军的粮草主要靠步兵尾随补给,与此同时还要调出相当一部分兵力对其进行保护,声势较大,容易暴露也容易发生意外,霍去病对这一隐患的解决方式就是:既然自己的粮草供给不便,那我们就抢夺敌军的。这一来,匈奴被整的措手不及,防不胜防,焦头烂额,霍去病却一举两得,解决自己的问题还给敌军增加了障碍。

而这些战术,一方面来自于霍去病独特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则来自于霍去病的家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大汉名将,针对抗击匈奴的战争贡献了一生,常言道,兵家儿早识刀枪,霍去病自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又在卫青手下冲锋陷阵过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天赋与努力双重加成了。

▲匈奴骑射图

另外,霍去病的德行也收复了很大一部分匈奴人的心,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霍去病服而舍之,功成则止。他很好地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了从内部瓦解敌人的效果,“舍服知成而止矣”,“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但“锐悍者诛”,不掠夺财物,不俘虏人民,只要敌人向自己臣服投降,就一概赦免,不追究既往,而且也不滥杀无辜,但对于坚决反抗的敌人,则采取严肃打击,诛杀不殆的态度。这无疑是心理战术,柔性劝导,刚性压制,霍去病的这种收服民心的做法,让河西战役后将近数万的匈奴都归顺了汉朝,也让战争中许多匈奴都被策反。四海为家的日子与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当时对人来说,显然是男耕女织的日子更加舒适,更加有吸引力。与此相比,秦朝的名将白起的做法就显得目光短浅,过激残暴。白起在知名的长平之战战胜后,在长平坑杀了四十万赵军的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所指点,在当时更是震惊了整个中原,即使最后秦朝成功完成了统一,这种极端残暴的统治方式也使它成为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因此这样一看,霍去病的战略战术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其优秀的天资和家庭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为人称道的人文情怀。

为将生而逢时,得到天幸

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领汉军在河西之战取得大捷。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称,霍去病取胜原因不单是与经验丰富有关,更是在于其自身有"天幸"。学术界对“天幸”二字的解释是,上天的保佑或者颇佳的运气。但还有另一种说法的科学性更高,即:汉武帝对军事的部署和干预,还有对霍去病本人委以重任的宠信。

汉武帝一生,从继承大统开始,就立誓要抗击匈奴。他研究匈奴习性、草原大漠生物环境、地形多年,得出许多深刻见解,其中重要的一条总结是:匈奴以骑兵见利,作战特点十分灵活,“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匈奴大多不是职业士兵,平时参加生产劳动,战时才被征集调离生产,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再加上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匈奴以武力征服的小部落,备受压迫奴役,匈奴军队内部上下有很大的矛盾间隙,这些汉武帝都看在眼里,在战略部署上对霍去病直接进行指点。

▲匈奴时局图

另外,霍去病的成功离不开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早前汉军对匈奴无计可施,大多是因为匈奴擅长打游击战,骑兵对汉朝的步兵有高度和速度上的压制,汉武帝十分明智地延续了文景时期养马练兵的策略,培养出了一只强大、训练有素的骑兵之师,同时在经济上实施了新的经济政策,举国之力保证军队的粮草和军需供应。众所周知,战争从古至今都是十分耗费财力的大动作,在漠北大战之前,汉朝因为前几次大规模地与匈奴奋战,国力一时间被削弱不少,如果在这个档口因为军需不足导致战争失败,那抗击匈奴的大计就可谓是半途而废、得不偿失,因此这个时候,汉武帝大胆地采用了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盐铁专卖、启用桑弘羊等等一系列新兴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为战争的后半程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和源源不断地经济支持。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在外,君给予很大的信任。且不说汉武帝本身对霍去病十分喜爱和欣赏,当霍去病在漠北之战时取食于敌却没有用举国之力准备的物资时,汉武帝没有施加压力提出质疑,霍去病手下的人、随军的监军,没有人提出反对,没有人加以掣肘,全军上下绝对的服从主帅霍去病,军令上通下达,政令畅通无阻,上下一心,这才得以顺利地打赢闪电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点在汉武帝与霍去病身上完整地体现出来了。

▲汉武帝刘彻像作战身先士卒,自信大胆

霍去病从军参战以来,一直都统领主力部队,身先士卒之余,积累了一批得力的将领跟随,在他成为主帅领兵之后,手下的这些部将基本都是英勇矫健、敢于拼杀、置自身生死于不顾的青年将领,再加上霍去病也一直在主力部队中充分展示他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为三军做了充足的榜样作用,三军士气大振,战斗精神十分高昂,保卫自己民族的情怀被极大的培养了。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记载,霍去病担任剽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他带领轻骑勇士八百人,抛下身后数万大军,奔赴数百里之外,孤军深入,寻找作战之机,第一次作战的他斩杀共计2028人,俘获的战俘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俘虏了他的叔父罗姑比,让整个军队上下心悦诚服。韩兆琦先生也评论霍去病:“骠骑将军之胆略,非常人之所能及。”

▲对战匈奴

初战崭露头角之后,霍去病休整了一年,韬光养晦,而后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主帅,避过匈奴占优势的秋季,于春夏之际出击收复河西地区(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的浑邪王、休屠王旧部,这一仗,作为年轻的主帅,霍去病一点儿也不掉链子,歼灭敌军4万余人,俘获了五名匈奴王和王母,单于阏氏、匈奴的王子、相国、将军等等将近120人,给了匈奴致命打击,荡平了去往西域的道路。在受降浑邪王的时候更是表现出其果敢决绝的一面,干净利落地斩杀变乱者,稳定局势,浑邪王最终成功率领4万人归汉。霍去病作为少有的年轻将领,丝毫不逊于自己的舅舅卫青还有同期的老将前辈李广,让大汉一展雄风,让汉武帝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边疆人民的稳定生活得到保障。

▲漠北之战战略行军图

此外,汉武帝也不是没想过要教霍去病学一些兵法,曾经拿了一本《孙吴兵法》要教霍去病,然而霍去病谢而婉拒,他向汉武帝表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坦言,作战要看时事战况,研究古人研究出的兵书并不是带兵打仗的可行之道。这让人想起了同样不爱阅读兵法古迹的西楚霸王项羽,比起万人敌的项羽,霍去病同样是灵感型的军事人才,一方面对领兵打仗具有少有的敏睿,另一方面,他也很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才华有着充分的自信。霍去病作战时气势摄人,擅长闪电战打的敌人措手不及,用极短的时间分出胜负,击溃敌人的心理防线。或许这一点也成为了汉武帝信任他、全力支持他的原因,十分令人动容。

霍去病昙花一现的一生中,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抗击匈奴的事业,汉武帝想要为他修建府邸表彰军功,他说出了那句流芳千古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中国历代军、史家》中对霍去病的这句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两千年来一直传颂至今,历代文人学士多以这两句话作为对当代名将的最高颂词。”可谓是评价的十分精略妥当。

霍去病过人的天赋,近乎盲目的自信,以一敌百的勇气,离开任何一样都难成大业。

▲霍去病

霍去病一生的黄金时代只有短短六年,十九岁任骠骑将军,二十四岁卒于急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磨平了大漠孤烟,挥断了杀敌狼枪,每一次打马都以命相搏,每一战凯旋都满载荣光。多少人一生难以实现的目标,多少人机关算尽也无法得到的宠幸,多少人烧香拜佛也不敢想的时运。霍去病生而逢时,天降大任,完成使命后又马不停蹄地离开,正像他每次闪电一般的袭击匈奴制胜,他的一生像一道猝不及防又期盼已久的震耳雷电,天空巨响闻雷,大雨滚滚直下,未等人们缓神,农田已经抽芽,干裂唇齿滋润。他是大汉久旱盼望的逢甘霖,救水火于一时,护英才之梦于一世。

霍去病出身贵族,不像舅舅卫青那样懂得民间疾苦,喜欢奢侈享受,但大胆慷慨,与同生共死的士兵将士共同分享胜利的奖赏,平时蹴鞠无度,被指点时也毫不在乎,他的性格豪放洒脱随性,作战时常常领导冲锋,表现力极强,对士兵的鼓舞带动作用也相当大,士兵在他的感染下苟利国家生死以,丝毫不畏惧战死沙场,冲锋陷阵义不容辞,匈奴时常在作战中被汉军慑人的气势所吓倒,失去了作战的意志。

霍去病的成功不光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是一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好,是时势造英雄,具有不可复制性,或许他能担得起一句天选之子,他是足以写在兵法第一页的神话。

0 阅读:86

防务评审

简介:战略若太复杂,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