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交织的时代,国家安全威胁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特征。中国国家安全部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核心力量,近年来通过强化情报研判、技术侦查与跨部门协作,破获多起危害国家安全的重大案件,彰显了其在隐蔽战线上的战略威慑力与实战效能。

一、涉密人员叛变案:贪欲驱动下的"双面人生"
韩某某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案(2025年)
某重要涉密单位韩某某因沉迷奢靡生活,借调至核心部门期间,利用私人硬盘、手机偷拍等方式窃取大量文件,并购置大容量存储设备扩大窃密规模。其通过网络隐匿身份与境外间谍机构交易,首次得手后仍妄图持续卖密。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电子数据追踪与行为分析,在其投敌48小时内实施抓捕,及时阻断了核心情报外泄链条。
本案凸显了涉密人员监管漏洞与境外机构"精准诱捕"策略的危害。依据《刑法》第110条、111条,韩某某行为已构成间谍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最高可判处死刑。
二、科技领域渗透案:"专家"身份掩盖下的情报交易
王某某科技情报泄露案(2020-2022年)
某科技企业海外市场负责人王某某以"技术咨询"为名,3年内频繁跳槽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闭门会议、人脉网络搜集核心技术信息。其伪装成"行业专家"接受境外机构600余次咨询,获利200余万元,期间变换身份规避监管。国家安全机关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咨询行为,联合执法部门捣毁窃密网络,涉案人员均被依法处理。
稀土领域国家秘密泄露案(2023年)
境外公司雇员叶某某利诱某稀土企业副总经理成某,非法获取7项机密级国家秘密。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叶某某有期徒刑11年,成某获刑11年6个月。此案揭示了境外机构通过商业合作掩护情报活动的新趋势。
三、军事安全保卫战:反侦察较量中的"雪原擒谍"
尼某军事窃密案(2025年)
退役士兵尼某因违纪被部队除名后,被境外势力以金钱收买。其冒用八旬老人身份注册社交账号,长期向境外发送边境驻军位置、武器配置等敏感信息。国家安全机关通过技术溯源锁定嫌疑人,在极端严寒中连续7天6夜蹲守,终将潜入军事禁区偷拍的尼某抓获。现场查获的设备存储了大量军事设施影像资料。
浙江海岛间谍案(2025年)
境外间谍以游客身份驾车环岛,通过隐蔽拍摄窃取沿海军事设施信息。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监控识别异常行驶轨迹,在其登岛实施窃密时当场查获4张SD卡,内藏东南沿海多区域军事目标影像。
四、经济与粮食安全保卫战:全领域渗透的反制
朱某某稻种技术泄露案(2024年)
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朱某某以"合作制种"为名,向境外机构违规出售5种亲本稻种,获利远超市场价格。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此案反映了生物安全领域的新型威胁。
成蕾境外泄密案(2020-2023年)
前央视主持人成蕾利用职务之便,向境外机构提供未公开经济数据。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11个月,刑满后被驱逐出境。此案凸显了媒体从业人员保密教育的重要性。
五、境外情报机构渗透案:长期潜伏的"部委内鬼"
郝某中情局间谍案(2023年)
某国家部委干部郝某留学期间被美国中情局策反,签署参谍协议后回国任职。其通过秘密接头传递情报并收受经费,国家安全机关经长期侦查将其抓获。此案揭示了境外情报机构对我国核心部门的定向渗透策略。
六、全民防线构建:从"朝阳群众"到技术反制
国家安全部通过"12339"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年均受理数万条线索。2024年修订的《反间谍法》强化公民协助义务,明确举报奖励机制。技术层面,国安机关构建了覆盖网络、电磁、生物特征的多维监测体系,2025年通过AI分析发现异常数据流动2.3万次,预警处置重大风险58起。

隐蔽战线的永恒斗争
国家安全部近年破获的案件显示,境外势力正通过技术咨询、学术交流、商业合作等合法外衣,实施"接触-利诱-策反"的系统化渗透。面对新挑战,国安机关坚持"科技强警"战略,深化国际执法合作,同时推动《反间谍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的全民普及。唯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防、技防、法防三位一体的立体防线,才能筑牢民族复兴的安全屏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公民都是不可或缺的防线守护者。

中国国家安全部以其“无名英雄”的姿态,在看不见的战线上捍卫着国家尊严与人民福祉。从破获间谍案件到应对网络攻击,从维护边疆稳定到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其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这支隐蔽战线的精锐之师,必将继续以忠诚与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