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朱良才上将主动辞职,毛主席觉得不可思议:荣臻,你去看一下

史典籍说 2025-04-27 14:27:27

【前言】

朱良才与毛泽东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两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相识。这段历史渊源让他们的关系格外亲密,彼此都珍视这份情谊。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同志,他们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这份同甘共苦的情谊在两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毛主席听说朱良才打算辞职,感到非常意外。他找来与朱良才关系密切的聂荣臻元帅,问道:“荣臻,我听说良才要辞职,你去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毛主席:荣臻,你去看一下】

1958年,时任北京军区政委的朱良才,在刚过完58岁生日后,主动向组织提交了辞职申请。

听到朱良才要辞职的消息,毛主席觉得很意外。他记得朱良才还不到60岁,怎么会突然要辞职?是不是有什么不好说出口的原因?为了弄清楚情况,毛主席专门找了和朱良才关系很好的聂荣臻元帅,让他去了解一下朱良才辞职的真正原因。

聂荣臻元帅在会见朱良才时,详细询问了他的近况。了解到朱良才因健康原因主动申请离职,聂荣臻回想起毛主席的交代,决定劝他留下。他安慰朱良才说:"你先安心养病,工作上的事情我们会帮你处理,不用急着辞职,等身体恢复了再回来继续工作。"

面对聂荣臻的建议,朱良才态度谦和但立场坚定地回应道:"革命事业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就像江水奔流不息,新一代总要接替老一辈。我们这些老同志适时让贤,把重要岗位交给年轻一代,对革命的发展大有裨益。"

朱良才言辞含蓄但立场坚定,聂荣臻见劝说无果,只得无奈离开。回到毛泽东的住所后,聂荣臻将此次会面的具体经过,完整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在听取了聂荣臻的详细报告后,毛泽东对朱良才的资历和能力进行了深入评估。他认为朱良才作为一位资深的党内优秀干部,其经验和才能极为宝贵,难以替代。因此,毛泽东决定再次尝试挽留朱良才。然而,朱良才的决心已定,他多次向组织提出辞职请求,态度坚决。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曾建议朱良才不必辞职,可以先安心休养,等身体恢复后再回来工作。杨勇表示,军区的事务他可以多承担一些,不会影响整体运作。然而,朱良才认为,北京军区作为大军区,事务繁杂且责任重大,自己作为政委,长期在家休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他坚持辞职的决定。

面对众人的劝解,朱良才毫不动摇,坚持要把自己的职位完全交给更年轻的同志来承担。

随后,有人找到朱良才的妻子李开芬,希望她能劝劝朱良才。听完妻子的建议,朱良才感慨地说道:“开芬,我们这些人都是从生死边缘闯过来的!是革命的幸运儿!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权力是党和人民的,不是咱们个人的东西。”

当毛泽东再次见到朱良才时,他打趣道:“朱良才,你可真有意思!别人是占着位置不干事,你倒好,能干却不占位置。”由于朱良才辞职的态度十分坚决,毛泽东也就不再挽留,最终同意了他的辞呈。

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朱良才主动辞去职务的行为成为讨论焦点。毛泽东对此表示赞赏,认为他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周恩来则指出,朱良才展现了开放的思想态度。邓小平同样给予肯定,强调他能够以全局为重,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毛主席对朱良才这位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给予了高度赞扬,曾用“军事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将才”来形容他。朱良才在革命战争年代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觉悟,得到了领袖的充分肯定。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战士,朱良才以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主席的评价不仅是对朱良才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在革命事业中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

1900年9月27日,朱良才在湖南汝城县出生,家里是书香世家。这种家庭背景让他生活无忧,接受了优质教育,后来成了一名教师。关于他的年轻时期,朱良才在《自传》里提到:

1925年,正值大革命风起云涌之际,朱良才不再局限于教书育人的角色,转而投身于毛主席在湖南发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朱良才因其积极参与,被推选为农会委员,成为这场运动的重要一员。

1926年,正值革命浪潮高涨之际,朱良才与农会成员一同加入了国民党。然而,到了1927年,蒋介石突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朱良才因此被捕入狱。获释后,面对革命陷入低谷的困境,朱良才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8年初,朱德、陈毅和王尔琢带领南昌起义剩下的约800名士兵,转移到了湖南南部的宜章县。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随后,组织抓住李宗仁与唐生智内斗的时机,决定向南推进,通过武力夺取宜章。起义部队在胡少海的协助下,巧妙攻占了宜章城。

在湘南地区,起义部队很快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由朱德担任师长,陈毅出任党代表,王尔琢则负责参谋长职务。同年2月,宜章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在中共湘南特委及各地党组织的指导下,周边工农群众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起义行列,声势浩大。此后,郴县、永兴、耒阳和资兴等地也陆续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朱良才被任命为资兴县委的组织部长。

1928年3月,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寺召集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组建了湘南苏维埃政权。会后,特委迅速整合了宜章、耒阳、郴县、永兴和资兴五个县的农民武装力量,将其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师,外加两个独立团。这支新组建的革命队伍总兵力超过8000人,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声势。

1928年4月,为保护革命骨干力量,朱德、陈毅与王尔琢率领工农革命军撤离湘南,向毛泽东所在的井冈山地区进发。4月28日,这支队伍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成功会合。

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部队合并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总兵力超过一万人,配备了两千多支枪械。朱德担任军长,毛主席出任党代表,陈毅负责政治部工作。随后,第四军在宁冈举行了首次党代表大会,会上毛主席被选为新一届军委书记。不久,部队更名为红军第四军。朱良才和谭政随军抵达井冈山后,共同担任了朱德军长的首批秘书。

随后,朱良才主动申请调往前线部队,直接参与作战。在此期间,他接连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反“进剿”、反“会剿”、黄洋界保卫战,以及大柏地、长岭寨、龙岩和上杭等地的战斗。

在战斗中,朱良才始终严格执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策略,经常向红军战士宣讲革命理念。他带领的部队斗志昂扬,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毛主席也多次前往朱良才的部队进行调研,通过座谈了解部队现状,并就革命发展形势发表见解,积极探索建立新型无产阶级军队的可行方案。

1929年12月,朱良才出席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即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次年,他被提拔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师的政治委员。

年末,蒋介石针对中央苏区展开了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意图彻底清除井冈山的红军势力。在这场战役中,朱良才与徐彦刚两位将领带领部队执行上级指示,采取迂回战术深入敌军后方。经过超过四小时的激烈交火,他们成功夺取了国民党前线指挥中心,并俘获了总指挥张辉瓒。此外,他们还缴获了一部对红军极为重要的无线电设备,这一装备在当时极为稀缺。

1931年4月,在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朱良才等人指挥红九师成功俘获了2000多名国民党士兵,这一战绩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高度赞扬。之后,红九师灵活机动,深入敌后,多次突袭并消灭敌军。由于这些出色的战术表现,红九师被称为“擅长迂回作战的无敌之师”。

在7月,蒋介石不甘心之前的失败,集结了30万大军,亲自挂帅指挥。他还专门请来了德国、日本、英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军事顾问,准备用“集中兵力、多路进攻、快速推进”的策略,兵分三路向中央根据地发起进攻。他的目标很明确:彻底消灭红军,解除这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威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围剿”。

在毛主席和朱德的领导下,红军执行了“诱敌深入”和“避实击虚”的战略,从福建长途跋涉,返回赣南地区。同时,利用部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有效延缓了敌军的推进速度。

红军在莲塘、良村、黄陂地区连续发动攻势,成功击败国民党军队,实现了三场战斗的全面胜利。经过在兴国为期半个月的休整后,红军对已经因极度疲劳而撤退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展开了追击行动,再次赢得了三次重大胜利。

经过80天的激烈战斗,红军成功击溃了超过3万名敌军,并缴获了1.26万多支各类枪械。这场胜利彻底挫败了敌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计划。红军的顽强抵抗和战略部署,不仅重创了敌军的有生力量,还极大地削弱了其武器装备,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胜利充分展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坚韧精神,也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反围剿战役中,红九师指挥官朱良才在激烈的交火中不幸被敌军子弹击中,导致右臂重伤。目睹政委伤势危急,士兵们迅速行动,将朱良才撤离战场,并立即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红军医院的设备简陋,医生只能用传统方法为朱良才接骨。他在病床上休养了三个月,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前线的战况。朱良才不顾医生的劝阻,拖着尚未痊愈的手臂赶到红军指挥部,主动向周恩来提出要重返战场。

周恩来见到朱良才时,关切地询问了他的伤势,并轻轻触碰了他尚未康复的手臂,建议他立即返回医院继续治疗。然而,朱良才坚决回应道:“我宁愿在战场上牺牲,也不愿再回到病床上休养。”

面对朱良才的坚决态度,周恩来最终同意他留下,并委派他前往红十五军,出任该部队的政治委员。

加入红十五军后,朱良才不顾右臂伤势的疼痛,坚持深入基层部队,积极贯彻毛泽东的军事理念,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整体水平和作战能力。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充分休养,他的右臂最终留下了永久性的伤残。

1933年,中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朱良才因表现出色,获得了军委的嘉奖,并获颁一枚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在湘江战役期间,朱良才因旧伤复发被送往医院救治。康复后,他被委任为红军总卫生部和野战医院的政治委员。上任后,朱良才迅速着手整顿总卫生院的组织结构,为红军卫生工作的有效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成功会合。随后,朱良才被调任至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结束长征抵达陕北后,朱良才被分配到西路军,参与了与敌军的激烈交锋。在这场生死搏斗中,他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经过近40天的艰难旅程,朱良才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成功找到援西军并重返革命队伍。随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秘书长。在这一职位上,朱良才为党组织重新集结了许多西路军的重要成员。

1938年,朱良才接到指令前往中央党校参加培训。

【聂荣臻:朱良才是我的好帮手】

1938年秋天,朱良才调到晋察冀军区,出任三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成为聂荣臻麾下的重要干部。次年,他转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等职,在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开展工作。

在聂荣臻司令员的领导下,朱良才积极协助政治部工作,带领团队深入推动模范党支部建设和杀敌立功活动。他组织同志们广泛开展这两项重要运动,为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朱良才的出色表现,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也为当时革命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带领下,政治部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续的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抗战期间,朱良才敏锐地发掘并推广了一系列英雄事迹,包括“狼牙山五壮士”、“民兵英雄李勇”以及“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等,这些事迹极大地激励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聂荣臻司令员和毛主席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晋察冀军区也被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典范和统一战线的榜样”。

1946年初,朱良才被委任为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的副校长和副政委,与聂荣臻共同负责该校的筹建工作。

1948年春天,在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中接连获胜。面对新的战局,为了加强军队的军政干部力量,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在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五个主要战区设立军政大学。这一举措旨在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以支持解放战争的持续胜利。

根据毛主席的直接指示,解放军总参谋长叶剑英被派往华北,出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同时,华北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兼任该校副校长,朱良才则被任命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这一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华北军政大学的高度重视,也为该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领导基础。

在毛泽东同志"理论结合实践,直接服务战争"的办学方针指引下,朱良才同志在军政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切实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朱良才同志深刻理解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他的工作成果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上,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48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军区实现整合,正式组建华北军区。聂荣臻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薄一波担任政治委员,徐向前则出任第一副司令员。这一重要的人事安排标志着华北地区军事力量的统一与重组。

1949年8月,朱良才被任命为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华北军政大学政委。

1949年10月1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受命担任阅兵总指挥,负责筹划并执行新中国成立典礼上的阅兵仪式。

1950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了《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与生产建设的指导意见》。朱良才深刻认识到这一指示对提升军队整体素质的重要性,随即提出军区应迅速采取行动,切实执行主席的决策,以此增强部队的团结协作和实战能力。

10月20日,华北军区采纳了朱良才的提议,在京召开了一次扩大的生产委员会会议,旨在贯彻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在得知相关消息后,心情十分愉悦。恰巧聂荣臻前来汇报工作,主席便当着他的面,对朱良才赞不绝口:“有些同志对党的指示置若罔闻,行动迟缓。但朱良才不同,他反应迅速,执行力强,政治觉悟很高!”

聂荣臻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后,立即回应道:“确实如此,朱良才同志始终严格遵守组织安排,坚决落实各项任务,从未有过任何松懈或拖延。”

在华北军区率先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后,其他部队也纷纷行动起来,这一决策迅速在全军范围内得到贯彻实施。

1954年,朱良才被提拔为华北军区的副政委。

1955年2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对全国军区进行重新划分。到了4月15日,原华北军区正式改名为北京军区。杨成武担任司令员,朱良才出任政治委员。此后,尽管身体状况不佳,朱良才依然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推行军衔制度,在此次授衔中,朱良才荣获上将军衔。

短短三年间,朱良才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缺乏休息,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稍微走动几步,就会冒出大量虚汗。不仅如此,头痛的症状也开始频繁出现,有时疼痛难耐,他只能靠服用止痛片来暂时缓解。

根据常规做法,朱良才本可以一边疗养一边继续任职。然而,为了确保军队建设不受干扰,这位58岁的将领毅然选择彻底退下来,把机会留给更有活力、能力出众的年轻干部。朱良才这一决定,赢得了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1959年1月20日,在北京军区党委全体会议和第一届二次党代会上,朱良才向组织提出了辞去职务以专心养病的申请。

离开工作岗位后,朱良才并未向国家索取任何福利。相反,他主动放弃了在任时应得的各项待遇。谈及此事,朱良才表示:"既然已经不再任职,何必继续享受那些待遇?"然而,毛泽东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评价道:"即使朱良才不再担任军职,他依然是人民心中的将军。"

朱良才尽管已辞去职务,但仍保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的军衔。军区的领导多次提出要为他加高家中的矮墙,以增强安全性,但每次都被他婉拒。他解释说:“我始终以服务人民为己任,问心无愧,相信不会有百姓对我不利。而且,增高院墙会遮挡邻居的阳光,我不能为了自己的便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朱良才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践行承诺。每次外出归来,为了避免打扰胡同口下棋的居民,他总会让司机将配发的苏联“吉姆”轿车停在远处,自己步行返回住所。待到晚间棋局结束,司机才将车开至门口,供他再次出行使用。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对群众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以身作则的领导风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良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和敬重赢得了街坊邻居的认可,大家开始习惯用"和蔼的老爷子"来称呼他。

1988年7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正式授予835名军队离休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这批受勋者中,朱良才作为杰出代表也获颁了这一荣誉。这一授勋仪式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军队老干部历史贡献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军队建设的传承与发展。

1989年2月22日,朱良才上将在北京因病去世,终年89岁。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并连续四届担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朱良才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骨灰被安葬在井冈山。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评价他:

朱良才同志是我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也是我工作中得力的助手。

聂荣臻元帅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对朱良才将军的深厚情谊和高度赞赏,堪称对其一生最为贴切的总结!

2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