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于宁 记者姜晓菲报道 近日,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一名出生仅4小时的新生儿出现皮肤黄染且逐渐加重,当地医院监测发现经皮胆红素持续上升。由于患儿母亲为熊猫血,患儿系第二胎,黄疸出现早、数值升速快,高度疑似RH血型不合溶血病,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急需转院接受系统诊疗。
据悉,该患儿出生后4小时即出现皮肤黄染,并在当地医院监测下发现经皮胆红素持续上升。鉴于患儿母亲为熊猫血,且患儿为第二胎,黄疸出现早、数值上升快,当地医院高度怀疑其为RH血型不合溶血病,因医疗条件有限,紧急联系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进行转院救治。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接到求助后迅速响应,立即为患儿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其入院流程顺畅,并提前与检验团队沟通协调,为可能的熊猫血换血治疗做好准备。患儿入院时伴有明显的皮肤黄染和贫血貌,医生迅速对其实施强光疗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检验团队加急进行血检。结果显示,患儿血清总胆红素323umol/L,血型为O型RH(D)阳性。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新生儿科团队准备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尽管新生儿科主任谭春迎远在外地出差,但在这紧急时刻,她深夜通过电话远程查房,详细指导现场医护人员关于换血术的操作要点、难点及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检验团队的积极配合下,翟亮主任医师、孙默副主任医师和于亚利护士长等医护人员紧密协作,成功为患儿完成换血治疗,且患儿术后无不良反应。术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儿胆红素值显著下降,面色恢复红润。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儿科主任谭春迎介绍,新生儿溶血病是因胎儿与母亲红细胞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免疫性溶血。我国常见于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其中,ABO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较高,但症状相对较轻;而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甚至引发死胎或流产。因此,若发现RH血型不合,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怀孕和分娩,以保障母婴健康。
此次成功抢救不仅得益于患儿家属对医院的信任与配合,更是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作为母婴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继续为广大孕产妇和新生儿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