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侠说科技
“苹果手机能炸,华为手机就不行了?”
无论您平时是否频繁关注国际新闻,近期黎巴嫩发生的寻呼机爆炸袭击事件想必引起了您的注意。据报道,9月17日下午,黎巴嫩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寻呼机爆炸事件。
最新消息显示,据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此次爆炸已导致12人死亡,约2800人受伤。紧接着,9月18日,黎巴嫩多地再次发生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爆炸事件。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寻呼机这一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略显陌生,特别是对于90后和00后这一代人,他们可能从未听说过寻呼机。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特定行业,寻呼机仍被广泛使用。
当前,关于这次电子产品爆炸袭击的具体原因和手段尚无定论,爆炸物究竟是电池内部的非法物质还是电池本身的问题,也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社交媒体上,如微博、知乎等平台,出现了一些关于“国外手机是否安全”的讨论,甚至有声音呼吁禁止进口海外电子设备,这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情绪。
面对这一情况,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手中的手机真的需要担心吗?未来,它们是否会成为攻击工具?
我们是否应该对来自海外的品牌,如iPhone等智能手机或特斯拉等电动汽车保持警惕?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锂电池成为“炸弹”的可能性,真不大!尽管当前尚无确切证据指向具体的袭击手段,但这一系列爆炸事件无疑揭示了潜在的安全风险。从技术层面分析,将寻呼机改造成移动炸弹涉及两个关键要素:触发机制与爆炸物。
对于黎巴嫩所遭遇的攻击,寻呼机作为爆炸装置的实现方式,可能通过两种途径来操作爆炸物与触发机制:
增加非标准材料:在设备内非法添加炸药,或是替换原本较为安全的电池,使用放热性质更为强烈的电池。此外,也可能通过改变电池的工作电压,使其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意外触发爆炸。
触发机制:爆炸装置的激活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定时触发与信号触发。
定时触发:在制造时预设特定时间或日期的倒计时,隐蔽性强但可控度低,可行性较低。
信号触发:通过修改系统,使设备在接收到特定信号后启动爆炸机制,或是设置为在连续一定时间内未接收特定信号后自动爆炸。
至于爆炸物的选择与触发方式,理论上,寻呼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在设计时考虑了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及可能的弱点,如温度、湿度、光照、GPS定位、震动、声音、磁感应乃至与其他设备交互产生的无线信号等,都可能成为触发爆炸的潜在因素。
在黎巴嫩提供的初步评估中,他们推测新型寻呼机中可能藏有爆炸装置,暗示了外部势力可能利用供应链的漏洞,对交付的设备进行恶意改造。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直接引爆寻呼机电池的技术难度较高,且爆炸效果有限,相比之下,通过在设备制造、运输过程中植入爆炸物或触发机制,可能更为可行。
实际上,移动设备及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在技术上确实存在被远程操控以触发异常行为的可能性,但正常的锂电池在热失效状态下通常表现为自燃而非爆炸。
热失效过程包括但不限于:过热、膨胀、泄露、燃烧或爆炸,这一系列变化往往伴随着电池内部压力的增加、壳体的破裂、电解液的外泄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的剧烈放热现象。
虽然锂电池的热失效可能导致一定的安全风险,但现代手机与移动电源在设计时已充分考虑了此类风险,通常以燃烧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非爆炸。
“国行”产品放心用?回顾此次黎巴嫩的电子产品爆炸事件,它对整个电子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迫使全球市场重新审视并加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自主性建设。
过去,人们或许未曾预料到,电子设备可能被恶意改造为攻击工具。虽然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曾引起广泛讨论,但将诸如寻呼机、对讲机等日常电子产品用于攻击,确实令人始料未及。
该事件对电子消费市场带来了显著的冲击,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于个人安全性的可穿戴设备。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将更加谨慎,尽管这可能不会立即影响产品的销量,因为电子设备依然满足基本需求。
遵循当地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产品将更受青睐,而此次事件的发生也对硬件供应链的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非法改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监督和控制,包括对供应商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全程监控产品流通过程。
鉴于此事件的警示作用,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预计将采取更严格的政策措施,以保障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这包括对进口电子产品实施更严格的检验,加强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组件的特别监管,对特定高风险产品类别实行临时销售限制,以及在航空和高铁安检中提升对电子产品的安全检测标准。
这些措施将对电子产品市场的动态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的流通速度和成本方面。而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安全挑战,各国正日益重视本土经济安全与自主性的建设。
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前瞻性,已着手构建自主可控的双循环供应链体系。不仅拥有完整的电子消费品生产能力,还有相应的法规标准对电子设备的安全性进行保护。
因此,国内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使用“国行”产品。
然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仍需保持警惕,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价格异常低廉的电子产品。在非正规渠道或二手市场购买时,应格外谨慎。
对于电池出现异常现象,如发热、膨胀、漏液、异味或冒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确保自身安全,并迅速将其移至无易燃物、不易碎物品的通风环境。同时,及时报警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小型电子设备,如耳机、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尝试将设备浸入装满水的大桶中,并放置于室外开阔地带,以实现电池的“安全失效”。
但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一旦发生意外,首要任务是立即报警处理。对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切勿在家中充电,务必避免购买来历不明的电池。
总之,面对电子设备的安全隐患,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采取合理措施,确保个人安全,并及时响应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