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媒体报道,大英博物馆近日为宣传韩国旅游局举办的一活动,在官方账号发文庆祝“韩国农历新年”,被痛批“博物馆不懂历史,只会误导”“可耻”。引发争议后,大英博物馆默默删除了前述宣传帖,但并未做出回应。

1月12日,大英博物馆官方推特发文称,“和我们一起观看新罗乐团的神奇表演,以此来庆祝韩国新年。”韩国媒体介绍称,该活动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赞助,目的是宣传当地20日在大英博物馆内举办的韩国传统演出。 不少在英中国留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气愤,自发组织了普及中国春节文化的汉服活动。1月20日,许多中国留学生身着汉服来到大英博物馆内,向馆内游客宣传春节的来源和文化。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国第一大节日,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过春节。 农历新年在古代称为岁首、元旦、岁旦、元日、新正、新春等,现在民间俗称“过年”。传说,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甲骨文上,就已经出现了“旦”的象形字。
△ 殷商甲骨文中的“旦”字
△ 西周颂簋上的“旦”字(右起第二列倒数第四字) 不过,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正式形成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汉武帝以前,新年开始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把新一年的开始固定在夏历的一月一日,此后历代相沿,并由此逐渐升华为民族节日。 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在唐朝(618年—907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盛唐百业兴旺,思想昌明,文化繁荣。从唐朝开始,过年的重点开始由神秘色彩很重的祭神,“转型”为具有娱乐性、世俗性的“娱人”,成为普天同庆、万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 1月23日,在四川省遂宁市西部唐都,川剧演员为市民表演川剧绝活“变脸吐火”。
虽然农历新年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了,但把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同年12月31日,全国17个省的代表50余人齐聚上海,商讨成立“中华民国”事宜,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这次会议上,孙中山提出与世界接轨,使用国际通用公历纪元的建议,而诞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农历仍保留,方便农时所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区分阳历和农历两个“新年”,将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不管“元旦”还是“春节”,改变的只是一个名称;而不变的,是中华文明血脉的 千古传承。
△ 1月22日,游人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大宋不夜城游览。 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东亚其他国家也会过春节,例如日本、越南、韩国、蒙古、新加坡、朝鲜、泰国、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如今,春节也走向“全球化”,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人民熟悉的节日。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社、观察者网
图片来源:新华社、文旅中国
责编:徐豪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