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群体购买保险有多难?保险公司的大门何时向他们敞开?

羿云天说 2021-04-29 18:47:38

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家庭来说,有一个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终极一问:

“父母老去后,自闭症患者该何去何从?”

关于这个常谈常新又短期内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命题来说,同样还有一个依然沉重的话题:

自闭症患儿常年康复训练的高昂费用究竟该由谁来承担?完全由家庭承担究竟会将其推上怎样的悬崖?有没有适合自闭症患儿的特惠保障呢?

据《中国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调查显示,49.8%的自闭症孩子得到了一项或一项以上相关补助,有50.2%的孩子没有得到任何补助;72.7%的家长担心自己离开人世后孩子的未来。

关于孩子的社会保障需求的调查显示,康复费用纳入医保需求强度为85%,我国目前未将自闭症的康复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孩子能享受低保需求强度为84%。

国家低保政策是一项以家庭成员平均收入为依据的选择性社会救助福利,对收入和支出的计算标准很关键,自闭症康复教育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家庭之处,如果完全执行现行国家低保政策,则有大部分孩子无法享受到。

而目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入了对于自闭症患儿支持中。

有专家指出,在面对自闭症这一课题时,保险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应该只局限于捐款、捐物、慰问和呼吁,而是更应该利用其所研发的保险产品,最大限度地进行风险转移。也就是说,保险业应该在自闭症风险控制方面走得更远。

从传统的保险学角度来说,保险的基本功能是用来保障小概率却具有巨大损失的事件。

自闭症患病就属于小概率、高损失事件。和唐氏综合征一样,自闭症是一种先天疾病。但不一样的是,唐氏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明确,绝大多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预防;而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清晰,很难预防。这种情况下,更需要风险转移机制的建立。

相比保险,很多星儿家长也希望有财产信托服务,需求强度为65.1%。

家庭财产信托服务是一项非常系统和专业化的工程,由于自闭症人士自理能力的缺乏,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遗留给孩子的财产逐渐成为广大家长特别关心的社会问题。

在我们接触的诸多自闭症家庭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父母也很有责任感,为自己购买了高额人身保险,一旦父母身故就会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留下一笔丰厚的生活费。但是,自闭症患者几乎没有能力安排和运用这些资金,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时,保险公司如能积极开展保险金信托业务就很重要。

如果被保险人的父母采用信托方式,将保险金的管理交给专业团队,签订信托合约,定期定额给信托受益人生存资金,或者约定领取受益金需要达到相关条件等,这样便能实现委托人的愿望。

目前这种方式正在自闭症患者家庭中展开,但有关细节尚待确定。

综上所述,抵御自闭症带来的种种风险,保险应该能够做得更多。

而国内针对自闭症群体的保险有哪些?

相比国外以及国内港台地区,内地还没有一款专门保障“自闭症”这个问题的商业保险。

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说,盈利和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服务心智障碍人群,因为缺乏现成的有效的服务途径和渠道,加上心智障碍群体整体上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偏低,使得保险公司不愿意为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偏见和误解,让保险公司在评估风险的时候,会高估心智障碍人群的风险水平,在缺乏相关数据的情况下,这种偏见非常难以扭转。

这两者就导致目前心智障碍的孩子和家庭,在保障上面临严重的困境。

国内目前针对心智障碍人群的保险有两种:

一个是:安心工程。

“安心工程”仅限1至72周岁持残疾证的心智障碍人士及其法定监护人投保;

一个是:心智宝。

仅限0-60周岁的心智障碍者投保。保单的被保险人需为心智障碍人群,心智障碍人群包括自闭症人群和智力残疾人群。

总之,我国残疾人口已达8500万人,其中自闭症群体超过1000万,并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递增,其中14岁以上人群约为800万。

每个残疾群体的保险需求都是存在的,所以保险企业保险产品开创更加特殊化和个性化是有市场空间的。事实证明,中国残联以及各关注残疾人公益组织与保险企业有着广大交融合作的可能和空间。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更多的保险公司投身到孤独症保险的开发和创新之中,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收益上,对保险业都有很大的价值。

【羿云天,非著名写作者,自闭症疗育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婚姻情感、时事热点、影视评论原创作者。不随波逐流,有料有态度,更有温度】

0 阅读:25

羿云天说

简介:羿云天,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自媒体主编,心理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