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电视剧,演员阵容通常被誉为“国家严选”,演技水准自然备受期待。
新剧《北上》开播仅3天,却意外遭遇了上万条差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观众们不满的焦点又在哪里?
口碑的两极分化,往往预示着剧集本身存在争议。
那么问题来了,是演员的表演出了问题,还是剧情本身不够吸引人?
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观众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女主角白鹿的表演上。
有人认为,她饰演的夏凤华,无论表情还是动作,都显得过于僵硬,缺乏灵气。
尤其在一些需要展现情绪的戏份中,白鹿的演绎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引发观众共鸣。
“灰头土脸”的造型,加上略显浮夸的演技,使得白鹿饰演的夏凤华,难以让人信服这是一个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
“不说话的时候像个雕塑,说话的时候又咬文嚼字。
”一位观众如此评价。
相比之下,剧中其他演员,特别是老戏骨萨日娜的表演,却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萨日娜饰演的马奶奶,举手投足间充满了生活气息,眼神和肢体语言的细腻演绎,更是将一位慈祥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剧中马奶奶安慰混血孙女马思艺的场景,萨日娜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将小镇的故事娓娓道来,眼神中流露出的是理解和关爱。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来中国干嘛?
”面对孙女的疑问,马奶奶将她轻轻拉到身边,温柔的眼神,像极了我们记忆中奶奶的样子。
萨日娜的表演,不仅真实自然,更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两位演员的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突显了演技的差距。
有人甚至戏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暗指白鹿的表演拖累了整部剧。
与白鹿的表现形成对比的,还有在《六姊妹》中饰演少年何家丽的沈月。
在面对感情波折时,沈月将角色的隐忍和痛苦,通过颤抖的双手和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年轻演员,沈月的表演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而白鹿在《北上》中的表现,却被批评为“没有情绪融入”。
观众对央视剧的期待值通常较高,这也使得《北上》的差评更引人关注。
一些观众认为,白鹿的演技与央视的平台并不匹配,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把白鹿换成杨紫,这部剧就完美了!
”
年代剧的演员选择至关重要。
演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颜值和辨识度,更需要具备驾驭角色的能力,能够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白鹿的表演之所以受到质疑,除了缺乏情绪投入外,还在于她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不够到位。
例如,她试图演绎一个“假小子”的形象,但却显得过于刻意,甚至有些“地痞流氓”的感觉。
“噘嘴巴,歪腿站”,这些被认为是“男孩子气”的动作,在白鹿的演绎下,反而显得有些做作和不自然。
这也导致观众难以将她的表演与角色本身联系起来。
回到《北上》这部剧,主角戏份固然重要,但配角的精彩演绎同样不容忽视。
萨日娜的表演,就为这部剧增添了不少亮点。
一部剧的成功,不能仅依靠个别演员的出色发挥。
主角的表演,仍然是决定剧集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
尽管萨日娜等配角的表演可圈可点,但白鹿的演技争议,无疑给《北上》的口碑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配角的精彩表演,能否弥补主角的不足?
观众对《北上》的差评,并非完全否定整部剧的价值,而是希望看到更优秀的演员和更精彩的表演。
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那么,你认为《北上》的差评是否合理?
白鹿的演技是否真的如观众所说,存在明显不足?
又或者,这只是观众对央视剧的过高期待?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